家父暴君李世民
繁体版

第二十四章 问策

    看着李世民那越来越锋利的眼睛,李治本能的瞳孔收缩了下。

    糖衣炮弹!

    下意识的摸向自己的挎包,那里面有刚刚暴君给他的砚台跟毛笔!

    灵光一闪间:他是怎么知道自己需要砚台的?

    还给自己那么金贵的毛笔?

    其中是不是有诈?

    父子二人四目相对,仿佛有着两条蓝色电光噼里啪啦。

    “你想怎么算计你的父皇呢?”

    “您是不是动我包了?”

    父子二人相互质问道。

    而后两人不约而同的哼了一声!

    李世民哼是因为不满,也像是承认自己动了李治的包。

    而李治的哼,只是单纯的不满!

    还有没有点儿人权了?

    父子二人隔桌相望,眼神都变的很不善。

    李世民很生气、李治很不满。

    “啪”的一声,李世民重重的拍着桌面。

    李治瞬间就向书房门口跑去。

    但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门打不开!

    无论他怎么拉,书房的门就像是水泥筑的一样,纹丝不动。

    身后,不知何时起身的李世民,冷冷的看着自己那混账逆子!

    “为什么?”

    李治转身看着李世民,发出不甘而疑惑的绝望。

    “为什么?”李世民冷哼道:“朕问你,那石灰、水泥是何物?”

    李世民缓缓向李治逼近,李治脚下偷偷往旁边挪动。

    “盖房子用的,但我不知道怎么做,需要跟工匠们试试。”

    李治脚步也在挪动。

    李世民同样脚步在挪动。

    两人就像是两个绝世高手比武动手前,在游走寻找对手的弱点。

    “所以你要给工匠加月钱?”

    “您……您真的动我包了?什么时候动的?”

    李治怒声问道。

    李世民不理会李治的问话,自顾自道:“而且你还要以此要挟朕,给太常寺太祝谢远怀加官晋级?”

    “最起码谢远怀比其他人有责任心,官不大,但人家责任心大,有错吗?这样的好官你不用,用崔英、常和那样的昏官,您想当昏君吗?”

    李治气急败坏,其他都可以忍受,但偷偷翻自己的包,是可忍孰不可忍!

    “朕是昏君还是明君,用不着你来教训。”李世民冷哼道:“倒是你,无所不用其极的算计你父皇,你这是不孝!”

    “我……。”李治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

    胸口填满了悲愤与怒火,渣男暴君真的翻我的包了!

    完全不知道尊重他人的隐私!

    “我这不是算计,是谋略!所谓上兵伐谋!再说了,我之所以这样,也是为了我母后,跟你何干?”李治仰头挺胸、大义凛然。

    但脚下却不得不跑的飞快,因为李世民要追着揍他了。

    前两日晋王殿下刚刚总结出人生的大道之理:很多时候屁股真的比脸面重要!

    所以他绝不会轻易就范的!

    于是,两仪殿的书房内,大唐皇帝李世民与自己的第九子晋王李治,开启了一场让两仪殿书房鸡飞狗跳的追逐战。

    “你给朕站住!”

    “你不打我,我就站住。”

    “混账!”

    “暴君!”

    桌面上中书省的奏章,被李治穿过时划拉到了地上。

    李世民也没有时间捡起来,侧身穿过飞快的去抓李治。

    李治人小,绕着桌子快速拐弯,李世民抓了个空。

    不大会儿的功夫,两人都有些气喘吁吁。

    但此刻两人的位置正好调换过来了。

    李治站在了刚刚李世民坐的位置处,李世民站在了李治刚刚站的位置处。

    “你那《守则》是什么意思?”李世民沉声问道。

    “术业有专攻,防止外行指挥内行。比如:魏徵指挥程咬金打仗,程咬金指挥魏徵治国。”

    “《准则》呢?”

    “跟打仗一样,制止工匠、官员无组织无纪律,满山猴子似的到处乱窜,想到什么做什么,凡事都要有计划、有组织。”

    “那《明细》呢?”

    “进入九嵕山多少材料,耗费多少、用了多少,剩了多少,出入库都要有个具体数目才行。工匠的月钱,工匠的休沐包括官员的俸禄等等,都要明确记载。不然一团乱麻,最后如何对帐?同样,也是防止贪污出现。”

    “还要职责分明,该是谁管就是谁管,绝不能搞大锅饭。就像这次山体坍塌,若是职责明确化,那么就直接找负责人就是了。跟阎立德一点儿关系没有。”

    一问一答间,父子二人再次易位。

    李世民坐回了龙椅,李治站到了刚进来时的地方。

    “《科举之制》:论文凭的重要性与权威性,到底是什么意思?”

    “您……?”

    李治大惊,渣男暴君到底翻自己的挎包翻了多少东西出来?

    怎么什么他都知道?

    看着还打算出其不意的李世民,李治又看了看那紧闭的房门。

    看出来了,今天不把自己知道的吐露个干净,怕是很难从两仪殿全身而退了。

    这是一点儿活路不给自己啊!

    难怪不让李明达、李清跟着自己来!

    这是早有预谋啊!

    “因为要对症下药!《氏族志》说白了,在我看来连个药渣都算不上!更别说是药到病除的良药了!”

    李治不客气的贬低着《氏族志》在抑制门阀士族时,可能会出现的显著效果。

    如此贬低,李世民怎能不怒?

    父子二人围着桌子又转了几个圈后,李治这一次干脆坐在了椅子上。

    不行,腿开始发软了,管他坐这把椅子是不是大逆不道,还是要谋权篡位,我先歇会儿再说。

    李世民站在了刚刚李治站的位置处。

    “那你倒是说说,如何才能对症下药?”

    “门阀士族在地方之所以有巨大的威望与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完全是因为自晋开国至我大唐立国这四百来年的时间里,各个王朝的短命与快速更迭造成的。”

    “之所以如此说,正是因为四百年来各个王朝的快速更迭,让天下百姓难以适应、以及对走马灯似的政权产生信任。刚刚熟悉了这个梁,没几天的功夫,又出了个那个齐,这边齐王朝屁股在龙椅上还没坐热,下一刻就成了亡国君。试问,百姓怎么相信这样的朝廷,能够给他们带来平安跟温饱?”

    “没有一个稳定持续的政权来为百姓保驾护航,那么百姓的信任与依赖,便只有门阀士族这唯一一个选择。”

    “如今我大唐想要开启盛世、绵延江山社稷。但不要忘了,这动乱的四百多年时间里,百姓还没有习惯一个稳定持续的王朝来吏治整个天下。因为……恐怕在大部分的百姓心中,乱世才是他们对这个天下的看法。而乱世,也是这四百年来一辈一辈人经历过后的“传统”,对天下大势的看法。”

    李世民站在对面陷入思索中,丹凤眼显得很凝重。

    “既然如此,岂不是朕要辜负天下百姓,对那些门阀士族束手无策了?”

    “不然。”李治“大手”一挥。

    在李世民看来,逆子如今可谓是很形象的沐猴而冠!

    “那当如何解决?”李世民沉声问道,那丝发自心底的期待,被他掩饰的很好。

    “科举打破了门阀士族对天下士子入仕的垄断,一举把举荐制、察举制扫进了历史的坟墓之中。但是,科举也只是平衡了王朝政权与门阀士族之间的权利与利益。”

    “而更为基础的权利,乃至一个王朝长久持续的根基,却是依然被门阀士族掌握在手里。要不然的话,您也就不会弄个《氏族志》出来了。”

    “所以,想要抑制门阀士族,就需要弄明白王朝长久持续的权利根基到底是什么,是怎样被他们掌握的。”

    “那他们是如何掌握的?”李世民问道。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他隐隐觉得李治说的很对,但他就是一直没办法像李治这般简单的总结出来,无法抽丝剥茧的拨开眼前的团团迷雾,找到更为有效的办法。

    “很简单,那就是……论文凭的重要性与权威性。”李治慷慨激昂道。

    “然后呢?”李世民眯着自己的丹凤眼问道。

    他清楚的记得,那张纸上就写到这里,然后下面就没了。

    “其实我也没有想好呢。”

    晋王殿下刚刚还慷慨如虹的气势,瞬间像瘪了的皮球般,蔫了。

    李世民作势就要上前,李治坐于那椅子上,急忙虚空相拦。

    “父皇冷静。”

    李治大惊,急忙站了起来,做好再次被追的准备。

    “这不是纸上谈兵,是需要时间跟实际考察的。但是……。”

    李治的声音又硬气了:“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往后参与科举的士子,我们如何把他们变成天子门生。对,就是您皇帝一人的门生。”

    “当然,这还只是第一步,也是治标不治本。而最为重要的,就是这第二步,暂时可以称之为:釜底抽薪。”

    “如何个釜底抽薪?”

    李世民都没来得及细细消化何为天子门生这一关键。

    “如今哪里门阀士族声望与影响力最高?”

    李治说书人一般,自问自答道:“不错,正是山东士族,以王、崔、卢、李、郑为首的门阀士族。所以若想消除他们的声望与影响力,就必须在这几地办官学。”

    “官学?”

    “不错,官学。比如博陵崔氏,那就在这里办一个博陵书院。范阳卢氏,那就在那里办一个范阳书院。”

    “此举的目的是什么?就不怕被他们吞并,到头来朝廷竹篮打水一场空?”

    “所以这里就得提到文凭与出身的重要性。”

    李治神秘一笑,而后道:“文凭是什么?就是只有出自这些书院的士子,才有资格参加科举,其余一律没有资格。管你范阳卢氏、博陵崔氏,只要没有书院的证书,你便没有参与科举的资格。往后成熟了,甚至朝廷官员的晋升任免,都可以以文凭为其中一个硬性规定。那么如此一来,天下士子谁还会看门阀士族的脸色?”

    “何谓出身?”李世民越发心动的问道。

    “很简单,所有来书院受学的士子一律不问出身。而书院的证书文凭就是他们的唯一出身,同时以此来取代门第出身,削弱门阀士族的影响力,提高朝廷的声望与权威性。”

    李治重新坐回到了椅子上,李世民站在下方捋须思索。

    而此时,书房的门缓缓打开。

    杨淑妃领着李明达、李清站在两仪殿的书房门口目瞪口呆。

    开门的明英、王相和下巴跟眼珠子都要掉在地上了。

    眼前看到的景象,实在是让他们难以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