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农民崛起
繁体版

第23章发财与贪官

    忙碌了一天的众人带着已经空了的大车,三三两两的回到车马店,那脸上洋溢的笑容已经说明了一切。

    拿来账本对了一下账,李书通和张惠民有些后悔做少了,没钱也没有办法,不过已经相当不错了,开张吃三年呢。

    “狗蛋啊,你可是咱老李家的福星啊。”李书通朝王旭竖起来大拇指。

    “叔儿,信王给的货钱,我没敢多要,本是七百两,贿赂了他身边太监二百两,就剩五百了,入了账吧。”说着王旭掏出五百两银子递给李书通。

    “妹夫啊,罩着这速度咱们的货也卖不了两天啊,要不明年咱们再做一批?”被钱迷了眼的张惠民不死心的问道。

    “哥,我觉得,狗蛋说的对,这东西太简单了,一看就会,怕是明年这买卖就轮不到咱们了。”到底是做了几百年买卖的家族,李书通的眼光可不低。

    怕他犯傻,王旭劝到“大伯,你光看到挣钱了,可别忘了这玩意容易仿制,今年咱们先做出来一大批能挣个钱。

    明年就算别人不仿制,也卖不了这么多了,这玩意能使好多年呢,你家有了还会买吗?”

    听王旭这么一说张惠民也清醒了,明白这钱只能挣一次,虽有些不甘心,也只能认命,不过一想到这一次挣的钱,又高兴起来了,这一次他家身价可要翻一倍了。

    张惠民揉着王旭的脑袋笑呵呵的说“狗蛋啊,你这脑袋咋长得啊?你猜咱们今天卖出去多少铁炉啊?”

    “多少啊?”虽然知道卖的不错,具体卖了多少王旭也不清楚。

    “一万七千多铁炉,蜂窝煤炉也卖出去六千多个,咱们存货还有不到一半,明天再有一天估计也就差不多了!”张惠民惋惜的说着。

    市场回馈好过王旭预期,王旭思考了一下,觉得还是能再卖一些,决定再干一把。

    “叔儿,伯伯,要是这三两天能卖完,那咱们回去的时候再买些铁吧,过年别歇了,再赶一批卖山西,河南,卖完咱们就收手,这次可不能多做,最多两万就行。”

    “占儿(行)”

    李书通张惠民俩人回了王旭一句,就又打起了算盘,盘算着还能挣多少钱,王旭就没那心思了,躺在炕上想着自己的事情。

    意外遇见朱由检,让他那颗因为劳作而古波不经的心跳动了一下,决定想办法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

    不能太早出头,也不能太晚,太早了容易被当枪使,太晚了不好整,翻来覆去想了半宿也没想出好办法,王旭决定找机会先投资一下感情,剩下的以后再说。

    果然张惠民说的没错,初五这天晚上一盘货,铁炉还剩下三千多个,蜂窝煤炉已经卖完了,看来能提前收工回家了,王旭决定再留一天,看看北京的市场,回去再琢磨一些新玩意。

    初六早上,李二郎和周大发俩人带着一个人过来谈生意,把剩下的最后一批铁炉以批发价,原价降价二钱的价格都包圆了。

    得,直接收工了。

    李二郎,周大发可发财了,虽然批发便宜一些,王旭让李书通给他们开了八文钱的提成,二十多两银子,王旭给凑了个整一人13两。

    俩人有钱了非要请王旭吃一顿,王旭以还有事为由拒绝了他俩,两人过意不去,他俩把自家的栗子和冻柿子给送来不少算是感谢了。

    上午不用卖货了,李书通,张惠民俩人带着人开始算账,啪啪的打算盘声响了一上午。

    总算算出来了,加上卖煤挣的,除去开销,加上手里的结余,一共二十一万六千三百两。

    刨去成本净赚八万八千多两,赚翻了,算完账银子还没有捂热乎,收税的来了!

    好家伙比狗鼻子都好使,打了王旭他们一个错手不及。

    那税官装模做样的翻了一会账本,张嘴就要两万两,好家伙都把张惠民李书通的脸给说成了猪肝色。

    王旭想着大明商税税率三十税一,才七千多两啊,敲竹杠,绝对敲竹杠。在李书通身后拉了拉他的衣角,给李书通使了个眼色。

    李书通总算反应过来了,感情这京城的官跟边关的官一个得行啊,这玩意他熟。

    让张惠民支开了随从,拉着税官进屋讨价还价一番,交了五千两税银,贿赂了三千两,这才把人打发走。

    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明目张胆的索要贿赂,大明官员的节操和无耻可算让王旭见识到了。

    王旭千算万算还是没有算过人家,忙活一年,人家来了张张嘴,十分之一的利润没有了!

    王旭被现实打击了不小,对李书通说“叔儿,咱们赶紧收拾东西跑路吧,要不然还指不定有谁上门呢,下午收拾收拾咱们赶紧走!”

    李书通一想也对,赶紧走,万一要再来一个他也受不了,至于跑路是啥?他也不明白,也懒得问了,招呼着大家赶紧收拾收拾回家。

    本来打算考察一下市场的王旭,是彻底没有机会了,天黑之前已经在去固安的半路上了,跑的那叫一个快!

    也得亏了他们跑的快,前脚刚出城,后脚就又有衙门登门要钱去了,结果扑了个空,骂骂咧咧的走了。

    一连八天风尘仆仆的一行人终于回到了草场口,一帮铁匠师傅已经等的抓耳挠腮了。

    去时浩浩荡荡,回时只有几十辆马车,连铁料也没有买到,大明这帮士绅的鼻子比狗都灵,看见挣钱,已经有人在仿制了。

    王旭刚刚升起的商业梦想破灭了,回到草场口有点怏怏不乐,在院子里练起了他的基本功,以此消磨暴躁的脾气。

    村里祠堂吵成了一锅粥,因为官员的勒索大家损失了接近十分之一的利润,都感觉自己分的少了,不过这都和王旭没有关系了。

    两天后终于谈妥了,刘铁匠原来收了技术费其他铁匠也因为难得的暴利生意,让了一步,只要了一万两银子,刘铁匠自己分了两千两,剩下的八千两其他师傅平分了。

    李书通和张惠民也让了一步,又给每一个铁匠师傅补了三十两让他们给徒弟们分,剩下的都是自家人了,等铁匠们都走了之后,才关起门来分银子。

    李书通和张惠民俩人推让一番,李书通得了四万八千两,付了抵押地的利息,还能剩下四万五千两。

    张惠民分了一万九千六百两,刨去他家需要支付的利钱,还能剩下一万八千两。

    双方皆大欢喜,家族资产稳稳当当增长了近一倍的张惠民,分完钱也不留宿,高高兴兴的回家给他爹报账去了。

    李书通家族特殊的经营方式让心情平静下来的王旭大开眼界,按功劳大小计算出奖金的份额,剩下的全部平均分配。

    明年生意本金一下增长到了五万两,练武基金一万五千两,除了各家的本金,还剩下的五千两利润。

    李书通和两个族老,三家族里头领,一家拿了二百两银子,剩下的每家分了四十两。

    这一次出去的孩子,包括王旭在内,也每人奖励了二两银子。

    看着大家还眼巴巴瞅着剩下的九百两银子,李书通站起来说道:

    “我各二哥、四哥商量了一下,这留下的九百两银子,给狗蛋换练武的好药,不够的从族里练武的钱里边出,大家有意见没?”

    “要不是狗蛋这主意,咱们一年功夫可挣不了这么多,我可没这本事,还能有啥意见?我没有意见,我同意。”李传兵先开口发表了意见。

    “我也没有……”

    “我也同意”

    ……

    有了李传兵开头,大家也纷纷表了态,基本都支持了李书通的决定,少数服从多数,最后这九百两都成了王旭的练武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