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农民崛起
繁体版

第15章天启三年

    五月,黄河决口于睢阳、徐、邳一带,上下一百五十里内悉成平地。

    五月四日,祥云发生6.5级地震。

    五月,朱燮元谋取永宁,总结以往失败的原因在于分兵力弱,与秦良玉兵会合,进攻永宁,川军收复永宁。

    虽然奢崇明的叛军在数路大军的逼压下撤出四川,但是与安邦彦实现了宁西合流,合流后叛军势力再次大增。

    六月份,官军集中全力向贵州发起总攻,直捣叛军在贵州的巢穴,虽然叛军遭受重创,但是平叛行动确陷入胶着状态。

    登莱巡抚袁可立,命令总兵沈有容以舟师赴岛与毛文龙合兵一处,在毛文龙、沈有容、张盘等将领的率领下,联军收复辽南三卫及海岛领土千余里,策反后金高级将领刘兴祚,努尔哈赤势力遭受沉重打击。

    七月,安南禄州何中蔚入侵广西上思州,围迁隆峒,掠凭祥白沙村,巡抚何士晋督率军击退。

    七月,南居益继任福建巡抚,当年冬天福建官兵在厦门附近打败荷兰兵船。

    十月二十五,驻厦的福建总兵谢隆仪将荷兰侵略者谈判代表法兰士等人拘禁,同时派舰艇火烧荷兰商船。

    总的来说天启三年国家虽然发生了不少事情,大体上还算安定,局势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

    朱由校今年过的很惬意,悠哉悠哉的干着木匠活,一切有他的狗腿子魏忠贤操办着。

    ……

    这些国家大事都是皇帝应该操心的事情,与在大山中的小农民王旭,似乎完全没有半点,好像是两个世界一般,王旭现在还趴在土里种地。

    山中不知岁月,一晃眼农历三月中旬了,农民们一年的忙碌又要开始了!因为受小冰河时期的影响,春耕拖了又拖。

    后世农村人正月十五以后就开始下地干活了,可见严寒的天气对农民的不友好。

    体验到小冰河的威力,王旭也感慨万千:

    “如果这样的天气一直持续下去的话,没有存粮的农民活下去的希望会越来越低,那些贪官污吏再剥削一波,失去所有的希望农民一定会让他们体验一把人民群众汪洋大海的洗礼。”

    “在大自然面前个体的力量是那么的渺小,也只有后世的我党才有那气吞山河的霸气,带领人民群众与天斗与地斗,书写人定胜天的历史篇章吧。”

    冬小麦已经长了半尺多高了,这时代没别的肥料,农家肥倒是不缺,猪圈里的猪粪,羊圈里的羊粪,还有那些骡子啊,马啊,牛啊,驴啊这些大牲口的粪。

    村里倒是不缺,一车车的拉地里,搅和上从家里炕头刨出来的土,撒麦田里边,就算施肥了。

    在化肥还没有普及以前每年开春,农村人都会把烧了一年的土炕刨了重新盘炕,土拉地里伴着农家肥一起用来肥田。

    撒上农家肥的麦田还需要浇水,男人们去河沟里挡水,女人小孩在地头改水口,好在村里分工明确,按部就班的一家一家的浇过去,速度也不慢。

    去年是从村西开始种的,前半年要先从村西开始浇,后半年就要换过来从村东开始了,千百年来农民总结出来的经验,让地来回切换,这样土地永远处在一个水平线上,不至于高低不平。

    七八天的忙碌麦田浇完了,水田地里水稻也该种了,踩在冰凉的稻田里,王旭这个两辈子加起来都是北方的娃,弯着腰,笨拙的学着插稻秧!

    没办法他前世出生以后,因为家里没有稻田,已经不种稻子了,根本就不会种稻子,只好现学现卖了。

    ……

    再浇麦地之前村里放羊的那户人家已经放着羊去旱田了,每天晚上都会把羊放到旱田里卧地,俗称羊卧地。

    有羊晚上拉到地里头的羊粪蛋拉肥料,再把提前背到地里的鸡鸭鹅粪堆摊开,今年的地力也够了,用牛一犁,平整一下。

    用犁犁出出间隔一尺,五六公分深的长沟,去沟里水洼里挑来水撒上,把谷子往上一撒,土一埋,用铁纤儿在上面拍实,谷子就种好了。

    谷子种完种菜,种菜就简单多了,基本都是提前育好的苗,栽就完了,栽完连着浇几天水,菜就活了。种不完的地就种上黄豆、黑豆……

    去年的河滩地,该种花生的种花生,该种豆子的种豆子……今年不知道发不发水,先种上再说。

    忙碌的时间总是过得飞快,一转眼快四月了,春耕总算结束了!

    每天要练武的大小伙子们人都快脱形了,没办法累啊!可算能休息一下了,让他们叫苦连天的识字班又开课了!每天上午都在愁眉苦脸中度过!

    下午就快乐多了,那可是孩子们的天堂,每天欢声笑语的去爬树。

    不要以为是去玩了,想多了,上树割柳条,可不就相当于没干活嘛。柳条叶子给牛羊吃,柳条留下来泡水里,冬天用来编筐。

    大人们看差不多割够了,不让爬树了,改上山了割荆条(黄荆幼苗)了,这个也是编筐的,比柳条硬。农村的筐都是消耗品,必须要提前准备,不然到时候没有工具可以用。

    快乐的玩耍了七八天,王旭他们苦逼的拔草大业又开始了,拔完这块拔那块,每隔一二十天左右,还要给麦田浇一次水,虽然忙,倒也不算累。

    中间偶尔也会有不用干活的时候,大沙河,胭脂河那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成了孩子们的天堂,大人们忙着编芦苇席,也不管孩子们的疯野,都是这么过来的。难得孩子们高兴,随他们玩去吧。

    野鸭子,野鸡,大雁,开春都会在芦苇荡里下蛋,难得的美味,在王旭他们这帮孩子手下可是倒了大霉。每去一次,晚上家家户户都能开小灶。

    吃着嘴里的大雁,王旭总是感慨没有动物保护法的大明也是挺好的,最起码吃野生动物不用坐牢啊。

    可惜没有野猪,有的话也尝尝,听李书透说以前也有,附近的让人们打绝了。想吃得去几十里外的山里去打。

    四月十八号这天,检验完王旭三个月以来的练武成果,李书透还是比较满意的,这时候王旭的训练量已经在原有基础上加了五成了!李书透很是大方的大手一挥,再加五成!

    刚开心没两天的王旭,地狱般的生活又开始了,没办法,有点遭不住。

    “再有几天李书通就要回来了,人家的药可不是白喝的,得拿出点成绩出来给人家看啊。”王旭练武之余不免有些唏嘘。

    四月的最后一天李书通带着队伍回来了,带回来了两万三千七百两银子,两千五百斤盐。

    除去一万三千两明年的货款,九千五百两小伙子们练武用的药钱,剩下的一家十两,盐平均分了,他和两个族老,李书透和李书达一人110两。

    有了这一笔钱,今年的税银也算有着落了。受张居正一条鞭法的影响,朝廷不收实物,只收现银,老百姓交税前需要先把粮食卖了换成现银,再去交税银。

    张居正本心是好的,给大明朝廷搞一些钱花花,缓解一下财政问题,可自从他去世以后,万历废除了他的大部分改革成果,没有了强力执行者之后,这一条鞭法也就变了味。

    各级官员、士绅开始上下其手!每当夏收的时候士绅们就会联合起来打压粮价,低价收粮,等到青黄不接时,再高价卖粮,从中牟取利益。

    官府的旦吏们还要从火耗上再为难一次百姓,一次又一次的吸血,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在这种无休止的盘剥下。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小康到贫穷,再从贫穷到赤贫,最后不是成为佃农就是逃亡,没有任何出路。

    最终在小冰河时期的加持下,到达临界点,爆发农民起义。

    当然这些对草场口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更不会影响到王旭。

    村里有现银不用受士绅的盘剥,县里边的官吏知道村里人不好惹,也不会死抠火耗,这里也就成了难得的世外桃源。

    检验了王旭练武的成果,李书通还是比较满意的,只等王旭完全适应现在的训练强度,再更改训练计划。

    每天按部就班,不知不觉冬小麦已经开始泛黄了,王旭苦逼的农民生活又要开始重复了。

    ……

    每当夏收开始,农民就会忙碌起来,总是不得闲。后世只有东北地区,一年种一季,又是机械化比较轻松。

    华北、长江中下游、关中这些平原地区,一年两季,相对来说累一些,可也是机械化。

    等到了山区,那可算是完犊子了,机械化想屁吃呢,山区有几块平整的土地?买机器的钱得种多少粮食才够?

    在麦田里割了五天麦子的王旭,扔下手里的镰刀,捶着发酸的老腰,非常羡慕后世能使用机械的平原地区。

    对自己命苦这事有些愤愤不平:“这他么山沟沟就是累啊,我踏马真是倒了八辈子霉了,两辈子了都窝在这山沟沟刨土!……不行我的想个法子。”

    思来想去王旭打算把后世那种老式打麦机,研究出来好节约一下人力,让自己轻松一点。

    可王旭不会木工活,只好找到李书透“大伯,商量个事行白?”

    李书透很是奇怪,就问“啥事?”

    “大伯,我想试着造个打麦机,给麦子脱粒,可我不会木工活,想让你给帮忙做一下行不?”

    听王旭说完,李书透扬起手,照着王旭的脑袋就是爱的抚摸。

    啪~啪~

    “你想屁吃呢?就你还想做工具?现在哪有那功夫研究那玩意?等做出来黄花菜都凉了,麦子都发芽了,做出来有个屁用?那是咱们能考虑的?给我好好干活去。”李书透对着王旭吼道。

    被吐沫星子喷了一脸,结结实实挨了两个大耳瓜子,王旭摸着被打的生疼的脑袋,还是认清了现实。

    “农民试错成本太低了,搞科研搞发明这玩意不是农民该考虑的啊,为了保障生活,他们只能相信自己的双手,哎~”

    身为农民的王旭对李书透这种想法,一点反驳的理由都没有!不得不低下头埋头干活。

    ……

    今年天气比去年冷,收完小麦稍微休息了两天,村里人就开始赶种起了高粱。再然后就是跟去年一样的苦逼生活,面朝黄土背朝天。

    ……

    没有外部因素的干涉,中国农民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或许会一直持续下去。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王旭总是会想自己是得罪哪路大神了?

    上辈子生在这个穷山沟沟当农民,这辈子还他妈是这个穷山沟沟当农民。

    虽然这里的生活已经和后世差不太多,比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农民好太多,可那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灵魂,总是有些不甘心,很想做些了不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