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农民崛起
繁体版

第十三章一年之计

    山中不知岁月,一晃眼农历三月中旬了,农民们一年的忙碌又要开始了!因为受小冰河时期的影响,春耕拖了又拖。

    后世农村人正月十五以后就开始下地干活了,可见严寒的天气对农民的不友好。

    如果这样的天气一直持续下去的话,没有存粮的农民活下去的希望会越来越低,那些贪官污吏再剥削一波,失去所有的希望农民就会让他们体验一把人民群众汪洋大海的洗礼。

    体验到小冰河的威力,王旭也感感慨万千,在大自然面前个体的力量是那么的渺小,也只有后世那个党派才有那气吞山河的霸气,带领人民群众与天斗与地斗,书写人定胜天的历史篇章。

    华夏自古以来不都这样过来的吗?在先贤有组织有计划的带领下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不断的延续发展,才有了后世那幸福的生活。

    冬小麦已经长了半尺多高了,这时代没啥肥料,农家肥倒是不缺,猪圈里的猪粪,羊圈里的羊粪,还有那些骡子啊,马啊,牛啊,驴啊这些大牲口的粪村里倒是不缺,一车车的拉地头里搅和上从家里炕头刨出来的土撒麦田里边,就算施肥了。

    在化肥还没有普及以前每年开春,农村人都会把烧了一年的土炕刨了重新盘炕,土拉地里伴着农家肥一起用来肥田。

    撒上农家肥的麦田还需要浇水,男人们去河沟里挡水,女人小孩在地头改水口,好在村里分工明确,按部就班的一家一家的浇过去,速度也不慢。

    去年是从村西开始种的,今年就先从村子开始浇,今年后半年就要换过来从村东开始了,千百年来农民总结出来的经验,让地开回切换,这样土地永远处在一个水平线上,不至于高低不平。

    七八天的忙碌麦田浇完了,地里水稻也改种了,踩在冰凉的稻田里,王旭这个两辈子加起来都是北方的娃,弯着腰,笨拙的插着稻秧!

    没办法他前世出生以后家里没有稻田已经不种稻子了,不会啊。弯着腰插了两天,腰都快断了,总算干完了。

    再浇麦地之前村里放羊的那几户人家已经放着羊去旱田了,每天晚上都会把羊放到旱田里卧地,俗称羊卧地。

    让羊晚上把羊粪蛋拉地里头当肥料,提前背到地里的鸡鸭鹅粪,今年的地力也够了,把粪堆摊开,用牛一犁,平整一下。

    用锄头刨出间隔一尺,五六公分深的长沟,去水头里挑来水撒上,把谷子往上一撒,土一埋,用铁纤儿在上面拍实,谷子就种好了。

    谷子种完种菜,种菜就简单多了,基本都是提前育好苗栽就完了,栽完连着浇几天水,菜就活了。种不完的地就种上黄豆,黑豆。

    去年的河滩地,该种花生的种花生,该种豆子的种豆子,今年不知道发不发水,先种上再说。

    忙碌的时间总是过得飞快,一转眼快四月了,春耕总算结束了!

    每天要练武的大小伙子们人都快脱形了,没办法累啊!可算能休息一下了,让他们叫苦连天的识字班又开课了!每天上午都是愁眉苦脸中度过!

    下午就快乐多了,那可是孩子们的天堂,每天欢声笑语的去爬树。

    不要以为是去玩了,想多了,上树割柳条,可不就相当于没干活嘛。柳条叶子给牛羊吃,柳条留下来泡水里,冬天用来编筐。

    大人们看差不多割够了,不让爬树了,改上山了割荆条(黄荆幼苗)了,这个也是编筐的,比柳条硬。农村的框都是消耗品,必须要提前准备,不然到时候没有工具可以用。

    快乐的玩耍了七八天,王旭他们苦逼的拔草大业又开始了,拔完这快拔那块。每开第二十左右要给麦田浇一次水,倒也不算太忙。

    中间偶尔也会有不用干活的时候,大沙河,胭脂河那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成了孩子们的天堂,大人们忙着编芦苇席,也不管孩子们的疯野,都是这么过来的。难得孩子们高兴,随他们玩去吧。

    野鸭子,野鸡,大雁,开春都会在芦苇荡里下蛋,难得的美味,在王旭他们这帮孩子手下可是倒了大霉。每去一次,晚上家家户户开都能开小灶。

    吃着嘴里的大雁,王旭总是感慨没有动物保护法的大明也是挺好的,最起码吃野生动物不用坐牢啊。

    可惜没有野猪,有的话也尝尝,听李书透说以前也有,附近的让人们打绝了。想吃得去几十里外的山里去打。

    四月十七号检验完王旭三个月以来的练武成果,李书透还是比较满意的,这时候王旭的训练量已经在原有基础上加了五成了!大方的大手一挥,再加五成,原来基础的一倍了!

    刚开心没两天的王旭,地狱般的生活又开始了,没办法,有点遭不住。再有几天李书通就要回来了,人家的药了不是白喝的,得拿出点成绩出来。

    四月的最后一天李书通带着队伍回来了,在保定卖了货物,带回来了一万六千七百两银子,两千五百斤盐。

    除去六千两明年的货款,九千五百两小伙子们练武用的药钱,剩下的一家十两,盐平均分了,他和两个族老,李书透和李书达一人110两。

    有了这一笔钱,今年的税银也算有着落了,受张居正一条鞭法的影响,现在收税都需要先把粮食卖了,再去交税银。

    张居正本心是好的,给大明朝廷搞一些钱花花,缓解一下财政问题,可架不住下边的官员个士绅上下其手啊!

    没办法万历又废除了一条鞭法,可口子都开了,哪还能止得住?每当夏收的时候士绅们就会联合起来打压粮价,低价收粮,等到青黄不接时再高价卖粮,从中牟取利益。

    官府的旦吏们从火耗上再为难一次百姓,一次又一次的吸血,本来就贫穷的农民在这种无休止的盘剥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从贫穷到赤贫,最后不是成为佃农就是逃亡,没有任何出路。

    在小冰河时期的加持下,终有一天会到达临界点,最终爆发农民起义。

    当然这些一点都不会影响到草场口,更不会影响到王旭。

    村里有现银不用受士绅的盘剥,县里边的官吏知道村里人不好惹也不会死抠火耗,这里也就成了难得的世外桃源。

    检验了王旭练武的成果,李书通还是比较满意的,只等王旭完全适应现在的训练强度,更改训练计划。

    每天按部就班,不知不觉冬小麦已经开始泛黄了,王旭苦逼的农民生活又要开始重复了。

    每当夏收之后农民总是不得闲,后世只有东北地区一年种一季,又是机械化还算轻松些,平原地区也是机械化,山区那可算是完犊子了,机械化想屁吃呢,山区有几块平整的土地?买机器的钱得种多少粮食才够?

    王旭本来还打算把后世那种打麦机研究出来好节约一下人力,让李书透两个大耳瓜子给打回了现时,不得不低下头埋头干活。

    按李书透的说法是哪有那功夫研究那玩意?等做出来黄花菜都凉了,麦子都发芽了,做出来有个屁用?农民试错成本太低了,那玩意不是农民考虑的,他们只相信自己的双手。

    收完小麦稍微休息两天还要种高粱,今年天气比去年冷得早种,然后就是跟去年一样的苦逼生活,面朝黄土背朝天。

    没有外部因素的干涉,中国农民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会一直持续下去。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王旭总会想自己是得罪哪路大神了?上辈子生在这个穷山沟沟当农民,这辈子还他妈是这个穷山沟沟当农民。

    虽然这里的生活已经和后世差不太多,比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农民好太多,那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灵魂,总是有些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