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为崇祯延国祚
繁体版

第十五章:募兵选拔

    两人搬到县城已有半月,由于刚进入县衙,政务上韩铭不敢有所懈怠,每日都是早出晚归。

    因此家中的大小事务,悉数由燕春亲自操办。打扫房屋、添置家具等等,久未居住的小屋,不多久便焕然一新。

    因为没帮到燕春一起做这些家务活,韩铭内心甚是愧疚。

    原本是让她来县城享福,结果又要操劳忙碌。等下个月发下俸禄。一定找两个丫鬟伺候燕春,闲得时候,可以在家里种种花草。

    想到这,心中更加坚定要让燕春过上好日子的决心。

    其实平日里,县衙没有太多重要的政务要处理,朱大人先让他熟悉下师爷的工作。

    这些天忙下来,韩铭才知道当师爷真没想象中那么简单。

    他原以为师爷就是,县令身边出主意、写文告的军师。

    说仔细点,师爷更像是一个管家。不但要处理县里的一些杂事,就连县令府中的家事也要管。

    每天尽被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烦扰。比如前几天,县令家中养的鸡死了、菜被地痞无赖偷光了、仆人探亲告假、丫鬟辞工回家……

    光是这种芝麻大点的小事儿,让他头皮发麻,脑子一片混沌。他现在简直就像老妈子,三头顾。

    怪不得季师爷要回老家,要是接着干,估计过不多久就是被抬着回去的。

    前几天倒还好,季师爷尚在,可以手把手教习。韩铭有什么不懂的也会问他,做起事情来事事顺心应手。

    没想到季师爷走后,等自己着手处理事务,一切都乱了套。各种大小事让他手忙脚乱,一时间六神无主,分不清主次。

    每天晚上一直忙碌到凌晨,才拖着疲倦的身躯返回家中。

    大早上鸡叫声起,又早早赶到县衙。将一天要做的事情,罗列在纸上,按照重要程度分类,这样做起来有头绪,也不会混乱。

    “咚咚……韩师爷。”

    刚收拾完屋子,正准备喝点粥,吃个烧饼填填肚子,屋外响起了敲门声。

    “进来吧。”

    韩铭只得把早餐推在一边,等着处理好事情再吃。

    衙役推门而入,拱手拜礼:“韩师爷,大人明日要前往榆林。让我来给您传个话,明天县里募兵选拔之事,交给你和邓大人来办。”

    “募兵选拔?”

    韩铭放下手中的笔,起身倒了一杯茶递了过去。

    虽说他初来乍到,可也大致懂一点官场上的规矩。

    所以不管对方是衙役还是同僚,他都热情相待,和善带人,在县衙里博得一片美名。

    衙役兴奋地接过茶杯,一饮而尽,激动道:“原本大人说要晚几天过去,那榆林可边今天送信来催促,让大人明日傍晚务必赶到。朱大人甚是信任你,特意让我亲自转达。”

    前两天韩铭到政务房找东西,朱大人正在整理募兵信息,他大致瞧了一眼。

    好家伙,清一色的五六十岁老头,都年过半百,即将埋入黄土的人了。还没跑两步骨头就散架了,竟然还要参加募兵。

    还有一些才刚满十四周岁,未成年,毛都没有长齐。

    甚至连残疾人都没有。

    他们这些人,别说上战场,估计连武器都拿不动。

    韩铭实在是不知道为何这些人要来入伍,难道真是为了一口饭,那也得能选上再说。

    这样的兵怎么训练?怎么出去打仗?

    老的太老,小的太小,算下来青壮年连三层都不到。

    韩铭随口问道道:“那你可知邓大人,现在在哪吗?”

    明天就要开始选拔兵丁,他想趁着下午空闲,和邓中兴商讨下招兵的方案。

    “韩师爷,好几日都没见到邓大人了……或许是在……”

    衙役欲言又止,笑着看向韩铭,一副你懂得的表情。

    韩铭会意一笑,这都不用猜。整个沐阳县,谁不知道邓中兴这家伙,天天不是坐在酒楼,就是躺在红香院。

    简直成了红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随后摆摆手示意衙役退下,思索一番,提笔在纸上写了募兵的选拔条件。

    ……

    第二天一大早,韩铭就来到东城,这儿有一片空地,刚好可以当做训练场。

    昨天没有见到邓中兴,一大早他就摇摇晃晃,姗姗来迟,一看就是昨晚喝多了。

    邓中兴颤巍巍走上台,跟韩铭打了个招呼,一屁股砸在了椅子上齁齁大睡。

    “真是一头猪!”

    韩铭无奈叹息,只得令人先行宣读募兵文告。

    “下面宣读募兵选拔的条件,满足以下条件者,可应征入伍。”

    话音刚落,底下议论纷纷,人群沸腾起来,也不知道在议论什么。

    宣读员转头看了一眼韩铭,便接着往下读道:

    “第一:入伍年龄不得低于18,不得高于40。

    第二:身体健康,无大疾病。

    第三:品行端正,无不良嗜好。”

    读到这里,所有人的目光,心照不宣地射向了台上椅子。

    宣读员脸色尴尬,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继续念道:

    “第四:非地痞流氓者。

    第五:无重大犯罪记录。

    ……

    第十二:无条件服从命令。

    十二条入征文告宣读完毕,场下人群,不知不觉已经散了一大半。

    剩下的一些皆是衣不蔽体,干瘦露骨,大都是穷苦百姓,看着多少有些凄惨。

    想想也是,有钱的人家能够吃饱饭,不需要服兵役。即便有兵役,大可花一些银两解决。

    在这灾荒之年,粮食颗粒无收。穷苦老百姓吃不上饭,又要交租。有的人逃出去,四处飘荡成了流民。

    还有一些人至死也不愿意远走他乡,只得在街上乞讨要饭,只求填饱肚子活下去。

    韩铭内心十分苦涩,要是召这些人入征,先不谈日常训练。就他们这身子骨,少说也得在军营修养半月有余。

    否则派出去就是送死。

    这募兵也太难了吧,不过总比没有强,先训练一阵子,看看情况再说。

    韩师爷,这些募兵条件,是县令大人给定下来的?”

    身后躺在椅子上的邓中兴,迷迷糊糊睁开眼,话语有些怒意。

    本来睡得好好的,听了那些宣读的征兵条件,他越想越不对劲,每一条都像是在针对他。

    看来这里面有阴谋,大脑一想,韩师爷是朱大人的人。

    本来募兵由朱大人和他负责,朱大人忙于政务,根本没时间过问。

    说白了就是他一人负责,可以趁这个机会,多捞点银子,在安排几个自己人。

    没曾想半路杀出来一个韩铭,把他的计划都搅乱了,让他气愤不已。

    所以昨天韩铭差人找他商量,都没有理会,随便找个借口打发走了。

    韩铭摇摇头:“并非是县令大人,这是我昨天撰写的,可有哪里不对?”

    邓中兴打了个哈欠,道:“韩师爷是读书人,看来对军中的事一点都不懂。”

    “还请指教!”

    韩铭强忍住怒意,心想昨天找你找不到,派人去传话也不来,现在倒来指指点点。

    “韩师爷,我老邓就是个大老粗,指点说不上。只是感觉有些不合适,有许多服兵役和兵籍在册的人,大都没有征。要是朱县令知道了,我们岂不是挨骂吗。”

    邓中兴心里不禁冷嘲热讽,文人就是文人,哪干得了军中的事。

    不就是仗着秀才的名,一时蒙混过关,才让朱大人委以重任,真瞧不出哪比较厉害。

    偏偏朱大人不知为何就是信任他,派来和自己共同招募新兵。

    现在又弄出来个什么十二条,简直是废话连篇,狗屁不通。

    “邓百户,我昨日已经看了在册名单。其中大多数人是残疾之身,且年老体弱,根本无法入征。还有那些十四五岁的孩童,个头还没马匹高,你让他们怎么上战场打仗。”

    撰写应征条件时,他特意找来在册登记名单。有找人了解了征兵制度,这才写下那些个条件。

    他们招兵是来打仗的,而不是养老院、孤儿所。

    “那我可不管,只要名单上有名字,那就必须到。否则朝廷怪罪下来,谁能承担得起。”

    眼见两人要吵起来,一旁的其他同僚,赶紧出来和稀泥。

    “先将这些人造册记录,等县令大人回来了,咱们在商讨如何?”

    “是啊!是啊!忙了一上午,饭都还来得及没吃。咱们赶紧忙完了,去酒楼摆一桌,我做东!”

    “嘿!老杨,咱可说好了,不许耍赖。上次你还欠我和老邓一顿酒菜钱。”

    ……

    邓中兴见众人出来劝解,也不好发作,只得顺着众人的意思。

    先把这些人造册在案,一群人热火朝天忙了一上午,终于赶在中午前完成。

    “兵士三百二十八人,厨子六人,药师三人……总计共三百六十三人。”

    邓中兴冷嘲热讽道:“就这么点人,还不够别人塞牙缝的!”

    韩铭虽然心中不爽,却也知道自己现在根本无法跟他抗衡。刚才众人还是瞧着朱大人面子,才为他解难。

    这三百余名士兵,韩铭将其分成三队,让他们先驻扎在城南老营房,训练放在东城。

    随后让老兵带他们离开,众人收拾好名册,便拉着韩铭和邓中兴,一起去酒楼聚聚。

    他本来还想着今天回去早一点,和燕春吃一顿团圆饭,看来又泡汤了。没法拒绝,只得跟着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