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邦剩馥
繁体版

第七十章 形势

    历法上,1913年是一个平年。但平年并不太平,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整个世界。

    早在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争夺欧洲霸权和分割殖民地的斗争中,已结成了两个互相敌对的军事侵略集团,即德、奥、意三国同盟和法、俄同盟。进入20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德国资产阶级迅速发展壮大。商人势力兴起后,认为德国殖民地太少,原料产地及商品市场不足,要求政府争取海外资源和市场。威廉二世即位后,实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划分全球的势力范围。于是触犯了老牌殖民大国——英国和法国的利益,双方产生尖锐的矛盾。

    另一方面,奥匈帝国和沙皇俄国疯狂争夺巴尔干地区,矛盾很深。巴尔干半岛原本属于奥斯曼帝国统治,因其在近代化、工业化的竞争中远远落后于欧洲国家,奥匈帝国和沙皇俄国在帝国主义利益的驱使下的对其领土的疯狂瓜分。俄罗斯后台支持的塞尔维亚成为巴尔干半岛上面积最大的国家,这引起了奥匈的强烈不满;而同时,塞尔维亚也不满奥匈吞并了有很多塞尔维亚人居住的波斯尼亚。俄罗斯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的势力最大、但奥匈却步步紧逼。这期间发生了两次局部战争,虽然大国都未曾直接卷入,但每一次危机都种下猜疑和怨恨的种子,使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深厚的导火线。

    为了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大规模战争,两大军事集团都进行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制订海军法,将海军规模大加扩充。英国为保持海上力量优势以维持安全,开始建造无畏舰,并对德实行“二对一”的海军政策,即保持自身无畏舰数量为德方的两倍以相应付。后又联同法俄两国实施三国海军联防,即英国在北海、法国在地中海、俄国在波罗的海分别对付德奥两国海军。陆军方面,德国常备军由42万扩充至87万;法国则由50万扩充至80万;俄罗斯也由80万增加到140万,是全欧之冠;奥匈的军队由27万扩涨至80万;意大利由20万扩大至35万;最后连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因欧洲局势紧张将军队数由3.5万扩张至16万。

    战争中的军费保障,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一般,军费的筹措一般是通过财政预算来进行的。但是由于各国疯狂扩军备战,财政预算已无法承担节节攀升的高额军费,各国便千方百计通过其它手段来掠夺殖民地,以筹措军费,保障战争需求。同时也通过这些措施,打击当地的传统商业,保护殖民者的高额垄断利润。

    作为最传统也是最“有效”的手段,英国海峡殖民地当局提高了商业税的税率,还强制实行“预缴”政策。各种商业机构无论今后几年是否盈利,甚至是否生存,都要预先缴纳税款,否则将强行吊销营业执照。

    几个月后,当局又发行公债进行战争融资。随着军费年年高涨,其募集的公债数额也日益增多。这其中绝大部分是民间公募,即采用软硬兼施的办法,让殖民当地的各家商户“自愿”认购,使大英帝国政府筹集到巨额的军费。

    再过几个月,当局又借口防止资金外流损失,发布新的统治外汇命令,对侨批业进行严格限制和排斥,规定所有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侨批局等必须在六个月的规定时间内重新向当局申请营业执照,否则不准经营侨批外汇业务,原有的营业执照全部废除。申请一份营业执照必须缴纳按金五万英镑。金融、汇兑等行业必须英国独资或者与英国人合资经营,不允许其他外国资本独资经营。每笔外汇必须收取5%的税金。

    政令传出,整个华人工商金融界一片哗然。志源也和天佑和吉莉娅在林公馆里紧急商量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