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邦剩馥
繁体版

第三十三章 橡胶园

    这一天晌午,他们走过一座山丘。山虽不高,地势毓秀,山峰连绵起伏,占地宽广。

    二舅爷四周望了望,对天佑说:“我们到了三保山。越过这座小山,就快到马六甲城了。”

    “三保山?这个名字,好熟悉的感觉。”

    二舅爷哈哈大笑。“三保山又名中国之丘。当年,明英宗皇帝将汉丽宝公主许配给马六甲苏丹满苏沙。公主随驾共有500名女仆,苏丹将她们安顿在这咯地方。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其中五次到达这里。当时马六甲还是一片荒地,他们就在三保山这里安营扎寨,进行开发,至今中国山上还埋有1.25万华人的遗骸。后人为纪念郑和,把这座占地25公顷的山称为三保山。”

    站在三保山往下望,前面尽是大片的橡胶园。层层梯田中,挺拔的橡胶树的树冠向四方仲延,和邻近的橡胶树一起组成一个密密的绿叶覆盖层,缕缕阳光透进,显得分外幽静。山风吹拂,泛起片片绿浪,发出阵阵林涛,让人犹如徜徉于绿色的伊甸同。

    橡胶树是一种高大的乔木,叶脉呈三叶状,从幼苗种植到开割流胶,需要6-7年的时间。这种树野生于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当地印第安人把橡胶树叫做“眼泪树“。印第安人早就知道它的特性,并用流出的胶汁风干后做成盛水器、橡皮球等物,或用胶汁涂抹在编织物上。在哥伦布地理大发现后,西班牙人逐渐从当地印第安人那里学会了采胶和制作橡胶的方法,并把橡胶带回了欧洲。开始,人们只用它来擦铅笔字。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人们在1839年发明了加硫橡胶处理法。这种新工艺能使橡胶在不同温度下保持天然的弹性。从此掀开了橡胶的工业用途和商业价值的辉煌一页。1845年,人们发明了充气轮胎,橡胶轮代替了延续几千年的木轮,人们的交通工具出现了革命性变化。于是欧美的橡胶工业兴起了。橡胶工业的基础是原材料——胶汁。于是,人们在亚马逊河流域采集野生橡胶树种子,然后在与亚马逊河相等的地理、气候条件的地方进行橡胶培植。1886年,英国人历尽千辛万苦,在新加坡首次成功地进行人工栽培橡胶。尔后短短二十年时间,在经济与政治两方面因素的推动下,橡胶种植业迅速在东南亚开展了,形成庞大的产业。

    下山的路正好位于马六甲橡胶园的外侧。天佑发现,橡胶园外围有一道近两米深的壕沟,壕沟之外还有一排近两米高的铁丝网,铁丝网上布满尖刺。很显然,这是为了防止窃贼盗割橡胶,更是为了防止橡胶园内的劳工私自逃跑。

    远远望去,壕沟和铁丝网绵延不绝,伸向远方。走了三四里路,才看见一扇大门。大门口站着两个身穿黑衣的人。

    天佑望见,吓了一大跳,看这身服装打扮,不正是从潮汕一路押解猪仔们到南洋来黑帮打手吗?

    二舅爷似乎看出天佑惊慌的神色,轻轻地在他耳边说:“这次运来的猪仔们就在里面干活。记住,别多管闲事。”

    简单一句话,既是提醒,也是威胁。

    天佑慌乱地点点头。

    二舅爷径直走向大门,朝黑衣人打招呼,“弟兄们,辛苦了啊!”

    “是蓝爷啊!您又来帮人送侨批了。”黑衣人忙答话。看得出,二舅爷多年跑水客生意,黑白两道都很吃得开。

    “哈哈!你们有没有批信啊,我一定给你们带回去给亲人。”

    “不用!不用!前几天已经让其他恩帮忙带回去了。蓝爷您请进。”

    二舅爷慢慢踱步走进橡胶园。天佑低着头,跟在后面走进去。

    一条小路通向园子深处,道路两旁种满了橡胶树,每株相隔一米左右,树径在30厘米,树下部有割开的伤疤。

    “二舅爷,您跟他们很熟悉吗?这里可以自由出入?”天佑轻声好奇地问。

    “只要你不惹麻烦,橡胶园允许水客出入派送侨批,但是离开的时候会有严密的检查。水客是连接猪仔与家乡的唯一的渠道,殖民者也希望借此排遣猪仔们的思乡之情,避免他们闹事。”

    两个人慢慢走到园子深处,天佑看见一座座用竹和椰叶或硕峨树叶盖的简陋的“阿答屋”。

    “这是李海家里人给他的回批。他是这橡胶园的老工人了,就住在这些阿答屋里面。你去给他送批——如果他还活着的话。熟悉一下水客的业务。我在这里休息会。”二舅爷交代完,将一封回批、钢笔和纸递给天佑。

    天佑推开竹门,就近走进一间阿答屋,只见狭小的屋子里,横七竖八地躺着几个男人,光着膀子,只围着一条水布,正在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