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邦剩馥
繁体版

第十三章 祭海

    母子俩整晚无眠。无数的牵挂,无数的叮嘱,无数的不舍,纠缠在心头。

    天刚灰蒙蒙亮,蓝氏就起身,帮儿子草草打了包裹,搭船去樟林。

    临出门,蓝氏还特意给了儿子装了一小袋子的灶土,让他带在身边。那是闽南、潮汕一带的风俗习惯,凡家里有人要出远门,都要带着灶土。其中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如果儿女们到了远方安居,在他们新居的水缸里或沟渠里撒上一把灶土,以防水土不服,叫服水土;另一层意思则要明白多了,人行千里,身边却仍然带着故乡的泥土,叫离家不离土,它随时随地提醒着你,无论你走到哪里,都是故乡的人。

    船到樟林,发现周围很热闹。今天是“富泰号”出航的日子,按惯例船主、水手和船客都要在妈祖庙参加行祭祀典礼,祈祷海面风平浪静,航行平安。

    于是他们先到“客头行”与二舅爷汇合。

    此刻,客头行三层楼房里已经住满了人。世道艰难,往海外寻生路的潮汕人不少。

    二舅爷正忙得不可开交。

    “嫂子、天佑也来了,你们先休息一会。这次我要带十几个乡亲一起到南洋去发财,哈哈!等下大家一起到妈祖庙去上香,祈求一路平安。”

    过了半盏茶的时间,一群人在天井集中。二舅爷领着大家出门,转过两条街,就到了妈祖庙。

    樟林港的妈祖庙,是潮汕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妈祖庙为皇宫式建筑,红墙朱瓦,金碧辉煌,十分壮丽。门前是广场,场前是照壁,绘红日澄波的景象,瑞彩炫目。朱漆大门前有两面大石鼓,二尊高大的灰石狮雄踞场中,两傍旗杆冲天而起。

    樟林港因海而兴,居民大多为妈祖信众。妈祖庙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初建之时,规模较小,在本府和乡绅的支持下,信众大力捐助,经多次修筑,建成大庙。

    此刻,妈祖庙前已经聚集了众多准备出海的船客和送行的亲人,接踵摩肩。

    妈祖庙包括前后殿、拜亭以及殿两侧厢房。蓝氏和天佑随人流进入前殿,只见宏伟的大殿正中,挂着‘海国安澜’的匾额,天后圣母饰金身,凤冠霞帔,乘青鸾舆,旁边有宫女奉盘及宝印,光彩耀目。大殿两侧供奉顺风公、注生娘等神像十八位。墙壁上还有精美的雕塑,彩绘麒麟,描龙画凤。

    “好气派的庙宇,好威严的神像!”天佑心中暗暗赞叹。

    以往出外海捕捞前,老辛头倒要带天佑带鸥汀乡的妈祖庙上香祈福。鸥汀乡的妈祖庙是小小一间平房,里面只有神牌、供桌和香炉。因此,樟林妈祖庙宫殿式庙宇的宏伟建筑,让天佑感到震撼。

    突然间,天佑看见在旁边还有几个小摊位,其中一个摊位是捏糖人。

    糖人匠的摊位很小,只有两个竹筐一张椅子。竹筐上是一排用棉麻裹着的竹架,架子上密密麻麻插着些小糖人,有孙悟空、猪八戒,还有些《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中的人物,个个栩栩如生。

    糖人匠的手艺十分了得。一只竹筐里放着一个小炉子,熊熊的炉火将锅里的麦芽糖熬成胶状。糖人匠用铁皮刀刮起一团,双手一捏成糖球,略加修剪,便出了个人形来。接着是用各种颜色的搪胶做细部的雕刻,最后在底部插上一根竹签,便完成了一件“作品”。

    天佑想起,小时候,老辛头带他去逛庙会看大戏,他总是缠着父亲买糖人。父亲疼爱孩子,即使在经济最为困难的时期,也会掏出钱买下一个糖人。然后天佑就会高兴地在戏台下跑动,遇上个同样扛着糖人的小伙伴,便上前互相比划几招,等到时间过久,糖人要融化的时候,才依依不舍地把糖人吃掉,然后开始期待下一次酬神活动的到来。没想到,一转眼间,父子已是天人永别。不知不觉间,泪水流了出来。

    突然,庙里传来一阵鞭炮声和钟声。接着,人流迅速向大殿两边退散,按顺序排列。

    钟声过后,又是一阵乐声,混杂着唢呐、鼓、磬、琴、笛等各种乐音。“富泰号”船老大孔爷和妈祖庙的庙祝等人进去大殿,虔诚地上香,行三跪九叩大礼。二舅爷轻车熟路,也带领大家按顺序跟着上香、跪拜。

    行完跪叩大礼,接着行“初献礼”,行“亚献礼”,行“终献礼”。供桌上摆满了用面粉、香菇、木耳等食品制成仿海洋生物和自然山景,以及寿酒、寿面、寿桃等祭品。

    献礼之后是诵读祭文。天佑跪倒在地,听见一个嘶哑的男声在念,“惟神显异风涛,效灵瀛海,抚危脱险,每著神功。捍患御灾,允符祀典。兹因谋生异域,取道重溟,安流利涉,惟神之休。谨告。”

    祭文之后是献船模。按照即将出海的祈求保护的船为模型制作一只小船,供奉在妈祖庙里,期盼得到妈祖的保佑。

    接着是涂戏表演,一群乡民扮成虾兵蟹将,在妈祖庙外地广场上,随着铜锣、大鼓的节奏起伏,不断做阵型变化,并互相击打,以此表现海族对妈祖的敬意。

    祭典仪式的最后部分是焚祝文、焚宝帛,在香烟缭绕、钟鼓齐鸣、炮声震天中礼成。

    伴随着炮声,人群熙攘逐渐涌向码头,准备踏上前途未卜的海上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