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大宋:拯救赵氏
繁体版

第二十四章赛诗

    第一套在二百二十万贯落下了锤子。

    赵楠只能苦笑着摇摇头,你真是个锤子!

    第二套,第三套,第四套等依然热情不减,等竞价结束,一亿多贯流入了朱仙镇的库房。

    钱太多了也没有多大用处,起码暂时用不着。

    赵楠就决定后面十几套房,不再卖钱,而是换地。

    一套别墅占地三亩,约二千平米。

    赵楠要求一套置换三百亩起拍,不一会儿,近万亩土地竞拍成功。

    他只需要雇人修房盖屋即可,可以预见的未来,钱途无量。

    赵楠特意留了一套别墅,送给了赵志英,也算是对赵承煦的酬谢吧!

    大宋的财富源源不断流向朱仙镇,有资金又有人手的赵楠,不但规划了朱仙镇的远景,还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海外。

    朱仙镇正在推倒重来,赵楠全新规划,打造成花园式小镇。

    未来的朱仙镇,别墅成群,库房成排,花草树木,小桥流水。

    这个小镇将会成为大宋的研发中心、制造中心,且拥有屯兵百万,驻扎、训练、后勤保障的功能。

    整个朱仙镇,年轻人上工坊干活,老人们看门做饭、打扫卫生,经济高速运转,变化日新月异。

    赵楠一直关注的军工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果,火药配比成功,红衣大炮也在调试中。

    煤矿挖出的优质耐燃煤炭,被赵楠储存起来炼制钢铁,末煤加粘土制成了蜂窝煤,随改进的火炉一同上市销售。

    铁牛的铁坊,打造的刀枪剑戟,坚韧和锋利的程度秒杀现有的一切兵器。

    第二批别墅五百套,业已开工建设,以朱仙镇为核心的商业帝国正在形成中。

    粮食是第一生产力。

    没有粮食,再强大的帝国,也会瞬间坍塌成一片废墟。

    赵楠吩咐展昭,派他亲自组建一支强大的丝绸之路驼队,携带大量的高粱酒和宋瓷,出使欧洲。

    展昭此行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给大宋带回辣椒、土豆、红薯、玉米、南瓜等高产农作物,香料也必不可少。

    这些农作物的特性和特色,从幼苗到果实和种子,张南的百科全书里,都有彩页供展昭参考,展昭已经熟念于心。

    一年两熟的水稻,再生稻,张南已经安排人试种中。

    无农不稳,无商不富,无工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

    农工商齐头并进,相辅相成,是赵楠商业帝国的基本策略。

    值得一提的是,前两天赵楠在落霞楼的花园里欣赏那些奇花异草时,意外发现了一片草,却从未见过。

    赵楠自幼就跟随母亲,生活在田埂山谷之间,对一般的花草自是认得。

    此草茎高节稀,叶色乌黑,主杆青绿,和茄子的幼苗类似。

    赵楠仔细对比百科全书,才发现这片幼苗是棉花,现在也叫白叠子。

    白叠子开花洁白如雪,能随风飘散,作为大宋一种纯粹的观赏性花,许多富豪勋贵府中都有种植。

    白叠子,就是随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原的。

    这意外的发现,令赵楠兴奋不已,他悬赏一株白叠子,用一坛高粱酒外加一包黄芩茶兑换。

    如果用钱买,可能有的府邸不会因为几两银子把喜欢的花挖了卖掉,好说不好听不是?传出去也没有面子。

    换酒就不一样了,大诗人唐白虎还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呢!

    何况,李白斗酒诗百篇,千金散尽换酒钱也名声在外。

    短短几天时间,赵楠就收集到了数量可观的白叠子,他小心翼翼的把这些白叠子种植在一起,命朱仙镇的村民精心守护。

    遗憾的是,他翻遍了百科全书,也没有搜索到弹棉花的工具制作过程,只能让慕容宫放下手头的活,日夜研究。

    朱仙镇,在赵楠居住的土崖后方的一片空谷里,穆桂英训练的五百军士已经三个月了,列队整齐,步伐一致,口号震天。

    这天,正是赵楠检阅成效的日子。

    五百人整齐划一,动作规范,战阵变换,虚虚实实,赵楠很是佩服穆桂英的管理才能,不愧是名传千古的将帅。

    为了增强陆战队的凝聚力和归宿感,赵楠决定每天举行升旗仪式。

    穆桂英率部练习了几天升旗仪式,效果出奇的好,穆桂英也从心里佩服公子这些战场之外的强兵之法。

    好事成双。

    红衣大炮试射成功,紧接着火枪试射成功,赵楠亲自组建火器营,加强实战训练。

    他正泡在火器营,全神贯注训练学习,穆桂英派人来报,寇准到访。

    赵楠领人迎接寇准,热情款待,一阵寒暄之后,原来是一年一度的花船诗会到了,寇准亲自来邀请恩师赴会。

    赵楠面露难色,火器营训练磨合正在紧要关头,自己确实抽不开身。

    赵楠犹豫不决,寇准忙起身道:

    “恩师,我知晓你百忙当中脱不开身,我此次来,一是为了看望恩师,二是为了天下的学子。”

    赵楠不解的问:“平仲,此话从何说起,愿闻其详!”

    “恩师有所不知,去年花船诗会后,你声名鹊起,文人墨客无日不在期望你的传世新作。”

    “可惜你自诵颂完高粱酒后,几乎销声匿迹,天下的文人士子,近来也是呼声很高,希望你能花船之上,再现第一才子的光芒!”

    “天下尽知,你是我的恩师,于是,他们找不到你,就把书信传到开封府,让学生代转天下读书人的心愿。”

    “我知你久居朱仙镇不出,特登门相邀,望恩师赎罪!”

    明白了真相的赵楠忙道:“平仲言重了,当然不能寒了天下学子的心,我去就是了。”

    既然要参加诗会,赵楠索性提前一天到了落霞楼,权当度假了。也顺便去狮子楼看往一下老朋友晁掌柜。

    赵楠发现和落霞楼一样,狮子楼也有女子唱曲说书,也称作堂会,是最近才在各大茶楼酒馆,勾栏瓦肆开始流行的。

    宋时文人墨客、落第书生乃至于江湖莽汉,寻常吃饭便爱听个曲儿,听段书。

    她们唱曲,赵楠一句都听不懂。

    但听她们说书,讲的几乎都是大唐的几位国公和瓦岗寨的佚事,内容单调雷同。

    晁掌柜一向待赵楠不薄,他有好的想法,当然也会不藏着掖着,直接让人到朱仙镇取来四大名著,给说书女子口授了几章《西游记》。

    赵楠回到落霞楼,也同样口授了说书女子几章《红楼梦》。

    一品茶楼当然也不例外,口授了几章《三国演义》。

    赵楠的无心之作,没想到却引爆了整个堂会界。

    这几段故事太精彩了!

    有文有武有仙界,只要你想听,总有一段适合你。

    评书文化的魅力是无限的,群众传播的力量是可怕的。

    食客一旦听了开头,就再也扼制不住欲知后事如何的念头,死死缠着说书人,非要听下一章。

    下一章,还有再下一章,实在是几章都说完了,就循环一遍,看那架势,哪怕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

    更有甚者,两座酒楼一座茶楼跑了个遍,愿意多花钱大饱耳福。

    几乎一夜之间,大人小孩都知道了这三部名著,也几乎人人都知道这几段引人入胜的评书,出自第一才子之手。

    赵志英回味着《红楼梦》,喃喃自语道:

    “大宋第一才子又回来了,只是回来的方式不是作诗,而是评书。”

    第二天一大早,就有人兴冲冲跑进落霞楼听《红楼梦》,狮子楼,一品茶楼也同样如此。

    晁掌柜和管家面对赵楠时,也是一幅无可奈何的表情,评书加名著的魅力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火得一塌糊涂。

    赵楠引爆了评书这颗雷,只得苦笑着起身,一家一家挨着续章。

    一直讲到他口干舌燥,嗓子冒烟方才打住。

    稍事休息,他就又到了花船之上,诗会开始了。

    赵楠,已非往昔。

    当大宋第一才子赵楠再登花船,现场的文人才子喊声掌声四起,热烈欢迎赵楠的登场。

    花船诗会入场仪式结束时,张南和寇准二人,双双被请到评判席就坐。

    同往年一样,狮子楼、落霞楼、一品茶楼也都被各府千金包了夜场,观赏诗会。

    爆米花也如期而至,让小姐丫鬟们一饱口福,心情愉悦。

    大宋最耀眼的两颗新星,一颗是大宋第一才子,一颗是新科状元,青楼如此安排,显然是众望所归。

    青楼魁首简单说了几句开场白,诗会证实开始了。

    第一首诗:要求抒写离情别绪的词,重在写别后的相思之情。

    寇准提笔写了几句,想了想还是算了,就替恩师磨墨,看着赵楠构思。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署名赵楠。

    寇准看了,连连点头,恩师笔力非凡,出手则惊天动地。

    第二首诗:唐朝各大诗人对我朝的影响。

    这题有点难,多少人瞅着题发愣,诗词都是写景抒情的,丢开情景,何来的诗词呢?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赵楠思虑再三,才提笔挥毫,落纸如云烟: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署名赵楠。

    他写完,看见许多人已经放弃了此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