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到底咋回事
繁体版

第139章 潘美 张齐贤

    说完了赵普,我们接下来介绍一个职业军人—潘美。

    潘美和曹彬并称为宋初军届双臂,在宋朝建立后,二人都是从最初的中级干部被赵匡胤慧眼识珠,经过一次次的培养历练擢拔至军方高级将领,并先后立下大功。

    然而对于不甚了解这段历史的一般群众来说,潘美的知名度却要远远大于曹彬。

    这主要还是拜经典影视剧《杨家将》所赐,剧中大反派、害死了杨老令公的潘仁美便是以潘美为原型,这种传播极广、又容易先入为主的映射,可是害苦了正史中的潘美本尊。

    潘美出身于河北大名(今河北大名县)的一个军人家庭,自幼便见识不凡、风流倜傥,进入仕途后运气非常好,在京城的显赫衙门开封府当差,而当时的开封府尹正是身为后周储君的柴荣。

    柴荣继位后,潘美相继参加了高平之战和征讨后蜀的秦、凤、成、阶四州之战,得到了充分的基层岗位历练。

    鉴于同在开封府当差的经历,潘美与赵匡胤建立了不菲的个人关系,这层关系随着后来赵匡胤的飞黄腾达愈发变得牢固。

    到了陈桥兵变之时,潘美尽管职务不高,但已深受赵匡胤信任,受令在大军进入开封城前率先潜入赵家通报消息(妥妥的嫡系角色)。

    赵匡胤继位后,第一时间平定了李筠的叛乱,极大地震慑了其他郁愤不平的节度使,潘美则是借此东风单枪匹马的来到了大刺头、时任保义节度使的袁彦老巢,一通言语输出便将其带到了开封向赵匡胤请罪,展示了过人的胆识和韬略。

    这之后,赵匡胤开始给予潘美更多的战场历练,平定李重进叛乱时,石守信作为先锋统帅,潘美则被任命为“政委”角色的都监。

    荆南、湖南相继平定后,潘美又被派往湖南重镇潭州(今长沙)任防御使,此间他不但相继镇压了周边的湖南旧势力以及山区蛮族叛乱,还几次击退了南汉的北上进攻,并收复了遏制南汉的重镇郴州(今湖南郴州)。

    得益于这一阶段的出色表现,赵匡胤顺势任命潘美为主帅,统领以地方厢军为主的部队征讨南汉。

    这一仗打得极为漂亮,潘美在兵力少、客场作战、地形气候复杂的情况下,智取配合强攻,先后数战击败了包含精锐象兵在内的20万人规模的南汉军队,不带后遗症的一举灭掉了南汉政权,展示了极强的统御能力。

    此后潘美彻底进入赵匡胤心中一线武将行列,作为副帅配合曹彬完成了灭南唐大战。赵匡胤骤然驾崩之时,潘美正作为都监与主帅党进一起,在太原城下猛攻北汉。

    赵光义继位后,依然看重潘美犀利的进攻风格,灭北汉和高梁河之战,皆是任命潘美作为前线攻城总指挥。

    在赵光义上演“驴车遁走”的千古名场面后,宋朝对辽暂时转入战略防御阶段,潘美则成为了山西方向的宋军最高统帅,与副将杨业一起数次击退了辽国的进攻,有力的策应了河北方向的战事。

    但随着雍熙北伐的失败,潘美一生势如破竹、勇往直前的上升曲线也因之掉头向下,杨业之死更是让名将潘美成为了被后人杜撰为奸臣的直接缘由。

    关于杨业之死,我们曾在雍熙北伐的章节里详细的介绍过来龙去脉,直接原因固然是监军王侁对出身降将却屡受重用的杨业之迫害,但身为主帅的潘美当时所持的沉默态度,也成为了后来许多人指责他的口实。

    这里我们不再细论,因为抛开雍熙北伐甚至是赵光义主导战争的大环境不谈,单纯讨论杨业之死是不容易得到客观结论的,毕竟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潘美尽管与曹彬并称,并在死后都被赠谥号“武惠”、且配享太庙,但他的人生体验却远不如家财万贯、余荫后世、享遍殊荣的曹彬来的舒服和潇洒。

    旁的不说,雍熙北伐之后,名义上的头号罪人曹彬仅仅是被贬官而已,照样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

    而潘美呢,除了被贬官斥责,还依然驻守在边关苦寒之地,一直到5年之后,这位名将以67岁的年龄死于边塞任上。

    从979年灭北汉开始,潘美除了征战就一直驻守在边关,这在同时期的宋朝高级武将里是比较少有的。

    潘美以年过半百的年龄,十几年远离开封城的家人为国戍边,某种意义上也算是践行了军人马革裹尸的使命和荣誉,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让人敬重。

    此外还有一件事,或许更能让我们看出他人性中的一些底色。潘美收养了他的一个侄子作为养子,叫做潘惟吉,可实际上潘美却并无兄弟。

    后经考证,有说这个潘惟吉就是周世宗柴荣的亲儿子、恭帝柴宗训的亲弟弟。

    潘美收养柴荣儿子的事情发生在陈桥兵变之后,具体的版本有两个:

    第一个版本是这样说的,赵匡胤进宫之后,找到了除皇帝柴宗训之外的另外两个柴荣儿子,当时就询问身边人如何处置,以赵普为代表的很多人建议直接除掉以绝后患,但唯独潘美不出声表态。

    赵匡胤于是点名让潘美表态,潘美回答:

    “我与陛下皆曾是周世宗的臣子,杀掉他的儿子是辜负了世宗,可我要是反对,那么陛下就会怀疑我的忠诚。”

    赵匡胤自然明白这番话的意味,于是他让潘美以侄子的名义收养了其中的一个孩子,也就是后来的潘惟吉。

    第二个版本情况相差不大,赵匡胤见到两个孩子后直接下令除掉,但却发现潘美痛苦的抓着大殿的立柱不说话,于是询问原因,潘美回答的是:

    “我不敢反对陛下的决定,但这样做我良心上过不去。”

    于是赵匡胤便让潘美收养一个孩子,之后的很多年,关于这个孩子的情况,赵匡胤从来不问,潘美也从来不谈,君臣之间心照不宣仿佛这件事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

    后周恭帝柴宗训和另一个儿子柴熙谨后来都是早卒无后,唯潘惟吉这一脉的子孙传承了下去,换句话说,潘美为柴荣一家保留了香火。

    通过这件事,我们自然可以看出潘美的善良和道德,但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他的言行未免显露出了一些笨拙和生涩。

    的确,如果他能像曹彬甚至是王溥那样圆滑,或许他个人乃至全家的生活会更加的滋润。但后来了解了这段历史的人,也可能会因此而对潘美少了几分敬意和温情。

    安于心,自在便好。

    下面来说说张齐贤。

    此前君子馆之战时,我们曾经介绍了同时在山西方向发生的一场战役—土墱寨之战,这一战张齐贤凭借自己高超的计谋和胆识,以区区2000厢军的兵力大败辽军入侵,这是他第一次在战场上显露头角。

    实际上,作为文官出身的张齐贤与同时期的许多大臣相比,其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军政双通,可谓是一个出将入相的人物。

    而他这样的一个复合型人才,也成为了后来宋朝限制武将权利、崇尚文臣领兵的先驱样板。

    想到这里,如果大家看过近年播出的历史大剧《大明风华》,也许会将张齐贤与于谦相比。

    实际上,若按照史书上的记载,张齐贤的出场可一点不比《大明风华》里的于谦逊色,那剧情配置简直就是一个安邦定国的史诗级大才。

    《宋史张齐贤列传》里是这样说的,赵匡胤在末年西巡洛阳的时候,碰见了身为布衣的张齐贤拦架献计。

    这个平头百姓当着皇帝的面毫不怯场、以手画地,洋洋洒洒的进献了包含下并汾(平北汉)、富民、封建、敦孝、举贤、太学、籍田、选良吏、慎刑、惩奸在内的十条计策。

    赵匡胤当时就惊为天人,当场采纳了其中的四条计策。

    按理说张齐贤一个平头百姓得到皇帝这样的垂青该高兴地跳脚了吧,可他却生气的跳脚了,非扯着皇帝衣袖说要将十条计策全部采纳才行。

    赵匡胤当时就怒了,让人把这个不懂规矩的烧毛兔子赶出去了。

    如果正史讲到这里,我还是比较相信其言其事的,因为这种描述符合两位主人公的个性,但后面的叙述却跑偏了:

    赵匡胤回到行宫之后,专门把赵光义叫了过来,兴奋地嘱咐道:

    “我今天遇到了一个绝世大才,但还需要再加磨炼,我现在晾着他不用,将来留给你施恩。”

    这一番话说下来,一下子就没张齐贤啥事了,这不妥妥的用来验证赵匡胤想要传位给赵光义的嘛。

    鉴于赵光义继位后篡改历史的“光荣”行为,后面的这一段记载大家就像看《大明风华》一样,乐呵乐呵就行了。

    但不管怎么说,张齐贤确实是有才干的,而他进入仕途也正是发生在赵光义时期。

    赵光义继位后搞科举扩招,张齐贤考中进士。

    之后第一个岗位就是州通判这样的高官(选调起步地厅级),赵光义准备攻灭北汉的时候,张齐贤以地方官上书献策,得到赵广义垂青,调回中央任职并随行北征,由此开始中央到地方、地方到中央的“栽苗”式培养历练。

    按照史书的记载,他无论是在哪个岗位,都能迅速的进入情况,上可以高屋建瓴、定向立策,下可以实事求是、具体落实,体现了极为全面的综合素养和从政能力。

    最为让人称道的是,张齐贤为官处处以民生为第一要务,勤究民弊、体恤爱民。

    因此张齐贤一路仕途极为顺利,未几年便升迁至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签书枢密院事,成为了准宰执一级的高官。

    (宰执即东西二府的正副高官,包含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使、枢密副使,也可称为执政官)

    但张齐贤也不是绝对的“六边形战士”,他的不足就是性格过于刚强和较真,因此与同僚甚至是皇帝赵光义都发生过冲突,民主评议的结果总是比较分散,皇帝也时常想起他来牙疼。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张齐贤借着雍熙北伐失败、杨业战死之际,主动请缨要离开中枢、到山西前线领军。

    而后被任命为代州知州,辅佐主帅潘美负责山西防务,这之后就发生了土墱寨之战,张齐贤一战成名。

    后来几年,张齐贤一直待在前线军中,眼见仕途难有起色之时,他遇到了另一个贵人,此人便是绝对的大咖赵普。

    也许是个性特点、技能属性高度类似的原因,一向看重队伍成分、待人敌我分明的老牌官霸赵普,却对张齐贤这个与自身没有什么瓜葛的人青睐有加,很罕见的向赵光义大力举荐:

    臣窃见工部侍郎张齐贤,数年前特受圣知,升于密地。公私识者,尽谓当才,不期岁月未多,出为外任。臣在邓州日,虽闻消息,未测缘由,向来微有传闻,或云奏对过当。

    凡言大事,须有悔尤,其如义士忠臣,不顾身之利害,奸邪正直,久远方知。齐贤素蕴机谋,兼全德义,从来差遣,未尽器能。

    虑淹经国之才,堪副济时之用,如当重委,必立殊功。臣此疏特乞留中,所贵全系君恩,免贻觽怒。

    赵普当时刚刚第三次拜相不久,为了举荐张齐贤,他先是为之前张齐贤得罪皇帝的事做辩解,给好面子的赵光义递个台阶,然后则是充分肯定张齐贤的才干。

    眼看折子递上去之后没有回音,已经习惯顺着皇帝脾气捋毛的赵普却再一次罕见的复上一折,甚至不惜以自己为筹码请求皇帝启用张齐贤:

    齐贤德义,素为乡里所推,而又深知福业,谨择交游,中外卿士,举无出其右者。

    伏念臣全族叨荣,半身入土,未谐报答,常恐参差。臱无致主之能,但有荐贤之志,观兹方正,方敢举明。

    若朝廷委任忠贤,真社稷增添柱石。朝行夕死,是所甘心,亦聊遂微臣报德酬恩万分之一也。

    大腕赵普的这两道折子一递上去,效果自然是咔咔的。

    没多久,张齐贤就被任命为枢密副使,进入宰执行列。

    不到两年,又升为参知政事,仅仅几个月之后,再升同平章事,成为百官之首。

    张齐贤与赵普之间没有深入的交往,这次举荐更不是明知要退出官场的赵普为子孙家族做出的政治交换,否则非但以赵光义之秉性断然不会听从,深知赵光义尿性的赵普更不会采用这种适得其反的策略。

    赵普做这一切只说明一条:

    他欣赏张齐贤,在生命的晚年为国家计而无私荐才。

    其实这个事仔细想想也挺有意思的,一个人哪怕是毛病再多、再不受众人待见,他也总有那么几个关系好到穿一条裤子的铁磁。。

    人和人的这种吸引,有些是性格互补、有些则是性格相似。

    荷尔蒙真是个难让人搞懂的东西,王八绿豆指不定谁跟谁对上眼。

    大家可别不以为意,我们这一章最后的那个彩蛋人物,也是基于这种“王八绿豆对上眼”,才被留在历史长河里挥毫泼墨的,稍后大家就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