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到底咋回事
繁体版

第123章 喝假酒了要北伐?

    赵光义又要北伐了!

    其实早在986年春正式出兵北伐之前,朝堂上围绕是否这个话题已经经过了数论的论证,最早挑起这个由头的,还是以贺令图为代表的一帮臣子。

    贺令图,是赵匡胤原配夫人、贺皇后的亲侄子,贺皇后也是赵德昭的生母。

    高粱河之战后,贺令图担任北防前线的雄州知州,在耶律贤死后,贺令图经常向赵光义进言,说萧燕燕和韩德让乱搞,辽国国内民怨沸腾,请求发兵幽州。

    由于贺令图边将和外戚的双重身份,使得赵光义比较相信或者说是愿意相信他的情报。但这种带有极强皇帝个人喜好且不加深入考证的信任,助长了一种相当不好的风气:

    那就是宋朝有相当一部分君臣,不经任何的查证,就把萧燕燕和韩德让的事情当做是昏后奸臣肮脏不堪的腌臜事,以此来推断辽国朝纲不振,来向皇帝吹风进言。

    这既是自以为是的表现,也可看出宋朝谍报工作的差劲。

    但是,真正促使赵光义下定决心北伐的,还是宰相宋琪的几次上奏和分析。

    宋琪这个人,在对辽和后来得对党项作战,都曾提出过许多的意见建议,算是太宗朝大臣中少有的了解敌国国情军情的人,因此我们有必要在这里好好说一下。

    宋琪,土生土长的幽州蓟县人(今天津蓟县)。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辽国后,宋琪也成为了一名辽人。

    他聪颖好学,在契丹考中进士后成为了一名契丹的官员,后来因为耶律德光入主开封,宋琪也跟着到了中原。之后便留在中原,历仕后汉、后周和宋朝。

    宋琪年龄大、出道早、但出头很晚,干了将近三十年的私募(私人幕僚),才得到了开封府判官这个国家公职。不过从此他开始交好运,因为时任开封府尹的正是赵光义。

    本来,宋琪是非常受赵光义信任的。但因为他和赵普以及李崇矩来往密切,而当时正是赵光义与赵普角力的关键时候,所以宋琪被赵光义怀疑是被赵普策反了的内鬼,找了个由头将其一脚踢到阆州(今四川阆中)去了。

    这一踢就是好几年,等到赵光义继位后,想第一时间召回宋琪,又被其他几个潜邸的嫡系阻挠(看来宋琪在开封府时群众基础不太行)。

    到两年多后,赵光义才把宋琪重新召回开封,狠狠地斥责一番后重新让他在京做官。

    依赵光义的个性,能对宋琪如此念念不忘,可见此人的能耐和在赵光义心中的地位。

    卢多逊看到宋琪受宠,曾多次想找机会把宋琪再踢出开封,然而都被赵光义保了下来。

    宋琪真正达到仕途巅峰,还是要感谢他的老熟人赵普赵老大爷。

    在赵普二次复出帮助赵光义搞定赵廷美后,便马上在983年自觉的退了下来。

    紧接着宋琪就和赵光义另一个宠臣李昉一并升为宰相,而宋琪还位列首相。

    也就是从此时开始,宋琪经常与赵光义论述契丹之事。关于北伐幽州,宋其先后上过两道奏疏。

    第一道奏疏主要是讨论行军路线和攻城手段:

    关于行军路线,宋琪的看法是,若直接从雄州、霸州一线北进,因为地势平坦,容易被辽军骑兵切断后勤补给线。

    所以建议大军最好从易州集结出发,因为易州紧邻太行山,部队可依托山地行进,拿下涿州之后,跨过涿水从今天的房山东北方向,沿着永定河直接行进到门头沟的妙峰山,以此为高点守住永定河的水源,并在附近的青白军(今门头沟区青白口村)驻军保护。

    然后将永定河引入河道浅窄的高粱河,数日之内便可形成一片汪洋隔绝幽州城与北部地区,此举能够有效地迟滞阻击辽国的北方援军,为攻打幽州创造便利条件。

    幽州攻陷后,则山后诸州不战而降,就在当地招募边军驻防,并笼络幽州以北的渤海、奚等国(部族),先帮其复国,再以这些力量作为拱卫幽州的外围势力。

    再然后招募被迁徙至辽国腹地的幽州汉民,令其重归故土。

    宋琪的这第一道奏疏,听起来很美好,但实现比较难。

    这种方案想要成功,第一是建立在沿太行山秘密北进并突抵幽州城下,让幽州的敌人还未出城便不得依城御敌,再之后大搞水利枢纽使幽州陷入一片汪洋隔断北援,最后就是利用有限的时间攻克幽州城。

    这种基于突袭的行军路线有过先例,就是五代时期后唐周德威灭幽州刘守光之战。

    但是对于此时宋辽双方皆是举国力而拼幽州的情况下,仍然把战役希望寄托在偷袭的基础上,寄托在大军突抵幽州城下决战,这就有些超纲了。

    之所以要如此细致的讲解宋琪这封奏疏的进军策略,是因为之后赵光义声势浩大的雍熙北伐,所谓三路大军、山前山后、呼应并进、合围幽州这个十分脑泡的方案,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宋琪的这个策略衍生出的所谓完备之案。

    之后我们还会再讲,但是宋琪的这封奏疏提出的一个地方,是着实值得人警醒的,那就是以骑兵为主的辽军,在面对宋军北进之时,是具备很强的袭扰后方、切割粮道的能力的。

    宋琪的第二封奏疏,则内容更加宏大:

    涉及敌我国力军情、战争准备、战役部署、战斗要领以及选将用兵、后勤补给等,从宏观到具体,从历史到现在。

    如果说第一封奏疏是一个投稿的小文章,那么第二封就是一篇毕业论文。

    奏疏里共有十个内容:契丹种族、料贼众寡、贼来布置、备边、命将、排阵讨伐、和蕃、馈运、收幽州、灭契丹。

    其中最后两项收幽州、灭契丹就是第一封奏疏的内容,所以这个第二封奏疏主要讲了前面8项内容。

    宋琪因为曾经久居幽州和辽国,所以对辽国国内情况颇为了解,他的这封奏疏不但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资料,即使是后来元朝脱脱主持编撰《辽史》时,因为缺乏辽国的第一手资料,也就将宋琪这封奏疏里的很多内容进行加工或者直接照抄来用作史料了。

    但十分不如人意的是,宋琪的这些资料里很多内容不准确,尤其是对辽国军队的数量,判断失准失实。

    同时,由于宋琪在耶律德光死后就留在了中原,所以他对辽国国情的掌握仅限于耶律阿保机和耶律德光时期,而当时之情况距离现今已经过去了40余年,因此并不能完全的照搬宋琪的奏疏。

    不过这封奏疏里还是有一些内容,是具有普遍规律性的,也能够让我们更全面的了解辽国军队的情况,比如:

    契丹部队进军时,要在大部前方百十里外派斥候,且互相交叉侦察,谓之“拦子马”。

    遭遇敌军时,若对方阵列已成,则轻易不战;

    若敌军撤退,则乘势进攻,并且喜欢埋伏兵断敌人粮道,乘夜顺风使用火攻。

    契丹的部队粮草自给自足,对后勤依赖很小,部队打不过就跑,丝毫不以此为耻;而后还可以重新聚集,再寻战机。

    契丹军队越是在天寒地冻的时候,战斗力发挥就越强。而宋反之朝军队的优势则是在于春夏季节,在于武器精良、国力雄厚。

    结合敌我双方优缺点,宋朝在秋冬之际应力主防御作战,绝不主动挑衅对手;

    位于前沿的一线地区,只屯驻步兵并以弓弩兵为主,只守城不出站。

    将骑兵部署在二三线地区,做战役反击的机动力量。

    同时要明确前线的指挥隶属关系,以大将总领前沿防御,防止出现各自为战的情形。

    无论是贺令图等人也好,还是宋琪也好,他们相当程度上代表了这几年宋朝文臣武将集团对收回幽州的态度,而这一点也与赵光义内心的倾向十分吻合。

    他仍然没有放弃成就自己赫赫武功、千古一帝的幻想。

    但是这并不代表朝堂上没有反对北伐的声音,比如位列副宰相的参知政事李至就曾明确上表,其大意是:

    用兵乃国之大事,必须周虑完全才行。幽州是敌人必须死守之要地,我方若攻城,兵马钱粮要准备多少?

    况且幽州城近郊没有山,上哪取石头给打包机做弹药?

    这些陛下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没有做好完全准备之前,切不可轻易发兵。

    如果陛下确定要出兵的话,那您贵为国家之根本也不宜亲征前线,御营屯驻在大名府就可以了,既能指挥前线、又可兼顾京师之根本。

    从李至的这封奏疏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很多信息:

    第一,此时宋朝舆论的大形势是幽州必须要收回,但对战争的准备和出兵的时机有分歧,尤其是仍有担心赵光义脑子一热就做决策的声音,所以希望他能够慎之又慎,汲取高梁河之战的教训;

    第二,皇帝还是别御驾亲征了,不顶个毛用还要微操,极大地限制了将领的自主权,万一再运气不好中上两箭,那国家可就彻底玩完了。

    但是知道皇帝还有这颗憋不住的“雄心”,所以提供了一个折中方案,皇帝待在大名府。

    看来,宋朝的臣子们还是很了解自家的这位官家的,连劝谏的话都要拐着弯儿的、以表扬的形式委婉的说,但是这就能解决问题吗?

    好了,以上就是雍熙北伐开战之前的整体形势,我们了解辽国这些年的国情变化,以及宋朝君臣关于北伐幽州的决议始末,下面,我们就正式进入接下来的那场丢人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