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到底咋回事
繁体版

第107章 千古名城毁塌

    说完了北汉自身的原因,我们再换一个角度,赵光义这次征服了北汉,是不是就意味着他比柴荣、赵匡胤在军事上更为强悍呢?

    当然不是这样,赵光义这次能拿下北汉,主要得益于两个原因:

    第一就是这次宋朝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

    前面我们说了,为了这次战役,赵光义基本是把整个北方全部动员起来了,中央的禁军、地方的厢军连同各地动员的民夫,参战兵力数量达到了惊人的几十万,这是以前柴荣、赵匡胤时期不曾有过的。

    那个时候国家的国力不比今日,并且面临着南北两线、数个方向的战争威胁,纵然柴荣、赵匡胤有无敌天下的统兵之能,也无法聚集起这么庞大的力量投入到北汉一个点上,在绝对的实力面前,纵然太原城墙是钢铁打造的,也终有破城的那天。

    第二个原因其实更为重要,那就是北汉确实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赵匡胤继位之初,请张永德喝酒,两人就谈到了如何灭亡北汉的问题。张永德当时就说到,北汉顽强且有实力,旦夕之间发兵猛攻是不会有进展的。

    应采取弱敌之计,不断地派兵侵扰、劫掠人口,消耗北汉的国力和战争潜力,让他最后变成一个徒有其表、不堪一击的空壳,一踹就倒。

    事实上这么多年赵匡胤也一直是这么干的,无论是宋朝边境的那些猛将日常在北汉境内打草谷,还是赵匡胤几次出兵大进攻,都将劫掠北汉人口放在首位,从小规模的几百人到大规模的数万人,这些年北汉的国民一直在被宋朝强制搬家。

    到了刘继元这次投降的时候,赵光义收复领土一共是10个州、1个军共计41个县,然而户口却只有35000余户,按照一户5口人计算,北汉这不算小的地盘却只有不到20万人口。

    我们对比一下同期其他的几个国家:

    荆南(南平)投降时,国土只有3州、17县,但人口却有142300户;

    湖南投降时,有15州、66县,人口将近10万户;

    后蜀投降时,有46州、240县,人口534000户;

    南汉投降时,有60州、240县,人口17万户;

    南唐灭亡时,有19个州、3个军,共108个县,人口655000户。

    吴越归降时,有13个州、1个军,共计86个县,人口56万户;

    就连陈洪进治下的一个清源军,区区不过漳州、泉州2州14个县,投降时也有足足15万户人口。

    北汉统治的山西中北部地区,有着悠久的人类绵延繁育和定居历史,即便因为战乱和自然条件,比不得后蜀、南唐等人口繁茂,但起码也应该比湖南、南汉等地强上不少。

    然而亡国的时候北汉就只有区区35000户人口,跟其他及国家比就是个零头,这都是赵匡胤历年来对其采用弱敌之计的结果。

    除了人口之外,北汉这些年的经济也一直处于崩溃状态。由于一直面临宋朝的攻击威胁,北汉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用于整军备战。

    投降的时候拢共3万多户的人口,军队数量就达到了3万,这个比例是相当惊人的。

    对比之下,吴越国56万户的人口,养兵11万,陈洪进的清源军15万户人口,养兵才不到2万。

    本来国家人口就少,当兵吃粮的人多了,种地的人就少了,生产的资源跟不上消耗速度,这种状态一时半会儿还行,长期下去国家自然要崩溃。

    还是因为宋朝的威胁,北汉只能依靠契丹作为强援。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认下契丹这种级别的大哥,要交的保护费也是天文数字。

    逢年过节要日常朝贡,遇到宋军来袭、契丹出兵,更是有一说一、费用另算,少一分钱都不行。

    赵匡胤那次御驾亲征退兵后,杨业当时就对刘继元说,趁着宋军退兵、此刻在太原的契丹援军没有防备,趁此机会拿下这伙子契丹人,用这个做投名状降了宋朝。

    理由之一就是契丹人过于贪婪,国家实在是交不起这个保护费了。

    为了补上这个缺口,北汉可谓是想尽了办法。早在刘崇在位的时候,就把五台山的一名僧人继颙拜为鸿胪卿,恩宠礼遇无以复加,只因这个名叫继颙的僧人能搞钱。

    这个家伙精通佛法、深受周边百姓信服,又精通寺庙经济学、善于营销,因此寺庙的香火异常旺盛。每年继颙都会把寺庙收到的香火钱转给北汉国库,用于弥补开销。

    更为厉害的是,这个继颙除了会赚国内百姓的钱,还会赚契丹人的钱。

    契丹有信佛的传统,而继颙又会讲华严经,对契丹人来说就是十足的文化大咖,加上五台山又挨着契丹国界,所以每年有很多契丹人来朝拜上香、听讲佛经。

    这些人除了拿寻常的货币财宝做香火钱之外,更有甚者会献出马匹这种一等一的硬通货。

    北汉就靠这个,一年竟然也能攒下数百匹的马,无论是做战马还是将其放在市场交易,都是一笔不小的进项。

    因此,赵光义这次灭亡北汉,是各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没有赵匡胤近20年的对北汉的持续压榨和削弱,没有赵匡胤攒下的雄厚国力和战火中练就的百战精兵,赵光义不可能以如此悬殊的力量差别成就此事。

    甚至就连北汉引以为傲的坚城太原,也是被赵匡胤前些年大水泡了个通透而重新修补过的二手城墙。

    可以说,赵光义是站在他哥哥的肩膀上完成此项功业的。

    但无论如何,摘桃子的毕竟是赵光义,历史也是这么记载的。

    他确实完成了柴荣、赵匡胤都没有完成的事情,也在形式上正式终结了五代十国的乱世。

    从这个角度来看,赵光义选择灭亡北汉简直是一个精明的不能再精明的决定,这一战他树立了极高的威望,并通过御驾亲征的方式强化了对军队的掌控。

    对于他这个靠着阴谋篡位上台的皇帝来说,北汉就是当下最急需的大礼包,送来了所有欠缺的东西。

    假如赵光义这次的行动就到此为止,他的表现堪称满分。

    然而世上很多事,坏就坏在太过顺利,顺利到了让人忘乎所以、自以为是,人们往往因此而把之前靠着运气赚来的,最后再靠着本事赔进去。

    这不,赵光义拿下北汉之后,就飘得忘乎所以了,随即做下了那个让他后悔一辈子、也让无数中华儿女扼腕叹息的决定。

    这点我们稍后再说,先说完赵光义灭北汉后的动作。

    因为忌惮太原的历史地位和防御坚固,为了消除此地再出现割据政权的可能,赵光义做出了和杨广当年灭亡南陈后一样的举动—毁城。

    赵光义在诏书中毫不避讳自己这一举动,还意正言辞的论证了一番:

    “太原本维藩镇,盖以山川险固,城垒高深,致使奸臣贼子违天抗命,因其悖逆,诖误军民,今既荡平,议须更改,当令众庶,永保安宁。”

    赵光义先是降低太原的行政规格,下诏将其由省会级别的太原府降为一般的平晋县,将并州治所迁至榆次县。

    然而官署搬迁容易,人员迁徙却很困难,在封建年代,让老百姓举家搬家,无异于要人半条命。

    但赵光义却根本等不及这件事稳妥推进,仅仅在数天后,便下令强制焚烧太原城,很多来不及搬家的太原百姓都被大火烧死,太原城也一夜之间成为一片废墟。

    饶是如此,赵光义仍然担心太原城起死回生,在第二年也就是980年的四月,就再次下诏,引汾河和晋水灌太原城,彻底冲毁残存的根基。

    自春秋便开始建城的千年古城太原,经过赵光义这番火烧加水淹,彻底从世间消失,再无任何复原的可能。

    赵光义这番做法,纯属是有违客观规律的损人不利己之做法,无论是金陵还是太原,都是因为自身之地理条件才当仁不让的成为地区性中心。无论人为如何破坏,后来仍会被重新建设和启用。

    就如同杨广毁掉金陵城后,后世的南唐、宋、以及明清,金陵城仍然被重新建设,太原也在这次被赵光义彻底毁掉后不久,随着宋与契丹战事的加剧和党项的崛起,仍然成为了后来的并州中心、前线军事重地。

    仅仅3年之后的982年,潘美便在就任三交都部署(负责西北防务)后,重新将并州治所迁回了太原,只不过之前的城池故址无法再用,便在原址以北15公里处的唐明镇重新建设了太原新城。

    这新城的防御工事和规模不如旧城不说,单是一来一回耗费的资源和太原古城前年的损失,你赵光义担得起吗?

    当年不就是你反对你哥迁都时自信地说出了“在德不在险”嘛,怎么这会儿到了太原城,你就急吼吼得要毁了呢?

    你就对自己的统治这么不自信吗?

    赵光义永远都是这样,嘴上说的和手上干的完全不一样,一切只以自己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更是从来不讲究脸面和吃相,又当又立的典型代表。

    一切皆有因果,你赵光义靠着心黑手狠还挺顺畅的一路走到这里,并非是老天爷看不见,你的报应也马上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