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到底咋回事
繁体版

第91章 万里长江第一桥

    曹彬一众将领在出征之前进宫辞别皇帝,赵匡胤在欢送仪式上做出了惊呆众人的举动,他先是对曹彬说:

    “此次征伐南唐,前方军事授予你全权处置,一定要注意严明纪律,不得侵夺民生,要广树我大宋天朝恩威,争取南唐民心归附。”

    紧接着,赵匡胤拿出尚方大宝剑给曹彬:

    “副将以下,不听你令者,斩!”

    这一下别说其他人了,就是潘美都大惊失色,皇帝素来宽和,可是此次征战,连贵为二把手的自己,皇帝都授权曹彬可以直接剁了,霎时之间曹彬的形象威猛无比。

    其实这也是赵匡胤深思熟虑之下的无奈决定,早先王全斌出征后蜀,因为驭下不严、随波逐流,生生在66天灭后蜀的完美开局基础上耽搁了数年宝贵时间,一时之间赵匡胤只得用紧张的兵力控制其他各处局势,更别提继续统一之战。

    此番任用曹彬为主将,他所看重的就是曹彬为人稳重规矩,但他也恰恰因此而担心曹彬在关键时刻无法约束部属,所以才史无前例的给了曹彬这项专断之权。

    至于这项有如双刃剑的权利会不会带来副作用,曹彬是足以让他放心的。事后证明,曹彬果然没让赵匡胤失望,这一点我们之后再说。

    确定了出征的统帅后,那么赵匡胤此番的整体作战部署是什么呢?

    在介绍这个之前,我们要首先说一下南唐的兵力布防情况,自从被柴荣拿下江淮之地后,南唐已与宋朝隔江相望,近在咫尺。后来赵匡胤下相继拿下了荆南、湖南后,进一步从西、北两面压迫南唐。

    南唐此时面临的局面就是,沿着长江从江陵到金陵再到江阴处处受敌,所以在整体布防的基础上,南唐还沿江设置了几个防御要点:

    国都金陵(江宁府)自不必说,紧接着是东边的润州(亦称京口,今江苏镇江),再一个至关重要的就是湖口(今江西九江湖口县)。

    此处是鄱阳湖入江口,水面宽阔、极具纵深,历来是练兵、屯兵和布防的首选之地,南唐在此处布下重兵,由朱令赟统帅10万水军,既是作为抵御宋朝自上游湖北方向沿江而下的防御力量,又同时兼顾沿江一线的机动作战。

    而针对南唐的布防情况,赵匡胤早已成算在胸。他此次派出了3路大军:

    重点是位于中路的曹彬、潘美所部,他们的任务是在采石矶搭建浮桥,引导后续的兵马物资,并同时担任攻击金陵城的重任。

    东路军则由赵匡胤亲爱的兵马大元帅、吴越王钱俶统领,带领吴越国的军队自苏州向常州一线推进,负责捅南唐的小屁屁。

    再有一路则是由王明统领的西路军,他的任务是带领兵马牵制住南唐户口的水军机动部队,保障曹彬、潘美中路军的侧后,确保助攻任务完成。

    王明这路部队看起来任务不明确,实则至关重要,为此赵匡胤专门进行了悉心安排。王明原任韶州(今广东韶关)刺史,赵匡胤特地将其改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刺史,并亲自对其进行上任前谈话,交待方略。

    王明到任后,迅速整训部队、储备物资。曹彬、潘美出征后,赵匡胤一纸诏令任命王明为池州(今安徽池州)至岳州(今湖南岳阳)江路巡检、战棹(战舰)都部署。

    等于是把自上游洞庭湖至下游池州一线上千里长江战线全部交给了王明。

    974年10月,曹彬、潘美所部乘战船从江陵出发沿江东下,宋灭南唐之战正式打响。

    这里有个细节很值得回味,曹彬所部的第一阶段战略目标是在采石矶处搭设浮桥,第二阶段则是进攻金陵。

    采石矶位于今天的安徽马鞍山市,与南京近在咫尺。然而从曹彬等人的出发地江陵到采石矶,则要沿着长江通过一段漫长的旅程,这一线上不仅有南唐众多的防御据点,更有湖口朱令赟的10万大军横距身前。

    那么赵匡胤为什么要让曹彬他们舍近求远、非要从远居上游的江陵出兵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于采石矶浮桥。

    早在樊若冰向赵匡胤献计之后,赵匡胤就命人按照樊若冰的计策在江陵建造大型战舰和黄黑龙船数千艘,这个名字奇奇怪怪的黄黑龙船就是搭设浮桥的重要部件,曹彬必须带着这些黄黑龙船出征,因此他只能从江陵出发。

    可是这样一来,从江陵到采石矶一线要经过多番激战,然而曹彬却根本不担心。

    大家也同样不担心宋军的战力以及曹彬的指挥水平,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一行曹彬竟然不费吹灰之力,如同观光一样的乘船从江陵飘到了池州。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此之前,宋与南唐隔江而治,双方皆有水军不时地在江中航行,因为是友好邻邦,所以长期下来对此现象也见怪不怪。

    按照今天所谓的领空、领海中间线的说法,我们可以大体猜测一下,在当时宋军战船只要沿着江北岸一侧行驶、不表现出攻击状态,南唐的水军肯定是不会出动甚至是拦截的。

    曹彬此次的行军,就是采取的这种办法。

    一路走来,刻意的压低姿态、隐蔽将旗,南唐的沿江部队把这些宋军看成了日常的巡江部队,在紧闭寨门做好坚守的同时,还派人拿上酒肉前去慰问上国水师。

    这件事乍一听起来简直是不可思议,但细细思索却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促成这件事的是宋朝和南唐双方的合力。

    先说南唐,典型的战备意识淡薄,曹彬这一路军队战船加上黄黑龙船规模足足数千艘,这种阵仗能是平日里例行的巡江部队可比的吗?

    沿途这么多的南唐守军看到了这种情况,就算是未得命令不敢贸然拦截或者开战,但总要及时报告的吧,难不成要把这路军队直接放到金陵城下吗?

    如果是报告了却还导致了这种结果,只能说明南唐中央朝廷反应太慢甚至是心存侥幸。

    史书上已经明确说了,自从上次卢多逊出使南唐向李煜索要地志图经,南唐就已经感受到宋朝要动手了。而宋朝最后一次派遣使者到金陵宣李煜如朝面圣被拒绝后,宋朝使臣已经赤裸裸的发出了战争威胁。

    再进一步说,曹彬、潘美在荆南大规模的集结部队,同时吴越在江南也调集部队,这种紧邻作战一线的全方位军事动员,我不相信南唐不可能察觉不到一丝一毫,即便是再武备松弛,也不可能没有这点侦察和谍报信息。

    所以,在已经屡次感受到战争来临的明确信号情况下,从南唐中央到沿江一线的守备部队,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没有看到任何提升战备等级的迹象,足可见以李煜为代表的统治当局之昏聩和麻痹。

    再说回宋朝,尽管自家人写的书采取了隐晦的描写方式,但宋朝此次军事行动还是明白无误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赵匡胤不宣而战。

    曹彬一路从江陵沿江而下,一直到了池州附近在突然越过江面攻破了南唐此处的军事据点峡口寨,杀守军800人,生擒270人,并俘获了南唐3名牙校(低级武官)。

    这才算用行动正式宣告了战争开始。史书里前后这一系列的时间记录的非常清楚:十月十八日,曹彬等从江陵出发;十月二十五日,部队攻破峡口寨;

    而赵匡胤呢,更是在曹彬抵近预定任务地区采石矶附近后,才在十月三十日正式下诏,任命曹彬为升州(指金陵)西南面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潘美为都监,曹翰为先锋都指挥使。与7天之前任命的吴越王钱俶为首的升州东路军构成东西夹攻之势。

    这下看明白了吧,赵匡胤是在曹彬他们已经用行动宣战之后,才正式亮明旗号。

    基本上可以断定,如何在南唐沿江众多防御的情况下,将大军从位于上游、远离采石矶的江陵行进至目标地区,赵匡胤、曹彬他们一开始的盘算就是这种不宣而战的办法,说好听点叫瞒天过海,这样能够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外围纠缠,直接围绕浮桥构建阵地,并近距离攻击金陵。

    从军事的角度来讲,赵匡胤这么做我们说不出什么错。若从品格的角度来看,这种鸡贼的手段是有那么些许的不光彩,但归根结底,这件事怨不到赵匡胤头上,是你李煜懦弱麻痹,才给了别人这么算计你的机会。

    曹彬不过是在峡口寨吃掉了南唐的小股部队之后,附近的南唐池州守将便吓破了胆,直接弃城逃跑了。

    曹彬进入池州稍做休整后,继续溯江而上,在铜陵(今安徽铜陵)、芜湖(今安徽芜湖)先后击败南唐守军,随后是南唐当涂(今安徽)守军投降,曹彬所部正式抵达采石矶,开始第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架设浮桥。

    在这里我们要有介绍一个小知识,为什么长江一线尤其是从九江到南京一线,自古以来跨江作战,都喜欢选择采石矶等几处地点作为渡口或者是浮桥架设地呢?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搞清楚“矶”的概念。

    “矶”是指在江边有一块突出的大石头(或可看作是一座小山)深入到了江面之中,这种地形带来了两样好处:

    第一是由于突入水中,延缓了水的流速,所以此处水势相对平缓;第二点则更为重要,矶由于地形险要,在此布防重兵,可以有效的掩护渡口或者是浮桥,抵御敌人对此处的冲击,可看作是天然的防御阵地。

    自长江中游以下,分别有位于湖南岳阳的城陵矶、位于安徽马鞍山的采石矶和位于江苏南京的燕子矶地形尤为独特,并称为长江三大矶。

    由于跨江作战攻击的目标是南方政权,而其一般都定都在南京,三大矶中,城陵矶距离太远,燕子矶则紧贴都城南京、防御森严,所以采石矶才成为了古代跨江作战中出现的高频词汇。

    别说是此次曹彬渡江作战,将近200年后南宋文臣虞允文也是在此处指挥军队大破金兵,生生为南宋续命百年。将近400年后,朱元璋同样在此处先后与元军、陈友谅发生过多场战役,留下了大将常遇春三打采石矶的典故。

    李白曾在采石矶写下诗作50余首,其中便包括著名的《望天门山》。

    由于采石矶独一无二的战略地位,南唐在此布下了重兵,甚至把为数不多的骑兵也配置了一部分在此处。但受制于双方军力战力的巨大差距,属实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经过一番激战,曹彬击败南唐军队2万余人,生擒1000余名兵士、几名将领和300多匹战马。生擒敌方兵士和将领早已经引不起宋军的注意,他们都对此见怪不怪了。

    倒是这300多匹战马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因为他们知道南唐不产马,其战马的主要来源就是每年给大宋朝贡换回来的100匹战马。

    结果仔细一查验,果然这些战马身上都有当时宋朝打上的标记,确认是自家送出去的无误。合着这么多年,南唐就是享受了一下这些战马的使用权而已。

    解决了采石矶的守军后,曹彬终于可以从容的搭设浮桥。

    尽管此处江面水流已相对较缓,但仍然不好直接架设浮桥,所以为求稳妥,宋军选择了在附近另找一处更为舒缓的江面架好浮桥后,再整体移动至采石矶处。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宋朝这次跨长江灭南国的举动在历史上是第三次,前两次分别是西晋司马炎灭东吴、隋朝灭南陈,莫说是这样的军事行动了,即便是在此前的历史上,也从来没有人办到过在长江上架浮桥的。

    李煜听闻宋朝要架设浮桥后,专门把他最信任的大臣张洎找来商量这件事,张洎说道:

    “翻遍史书也没听说过还有这种操作的,一定成不了。”

    得到了些许信心的李煜于是跟着点头:“我也觉得宋朝在吹牛13。”

    然而浮桥就是架成了,尽管有借助冬天长江处于枯水期的气候优势,但不管怎样,宋朝的这次举动就是中国人民历史上首次在长江上做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从这个角度来说,樊若冰的功劳不可谓不小,估计赵匡胤心里也能掂量出来:嗯,老樊能抵5个师。

    有了浮桥之后,宋朝军队便可以稳定的由此处派遣部队和后续的物资进入江南岸,与江上的水军水陆并进,向金陵进攻了。

    好巧不巧,李煜也派出了援军向采石矶增援,并且同样采取了水陆并进的方式,分别由贵为南唐使相的郑彦华和另一名叫做杜真的将领统帅水军、陆军各1万人。

    出征之前李煜还专门对两人进行了谈话,内容也别具讽刺:

    “你们此次水路两军并济,一定能够战无不胜。”

    水陆并进的战术当然好用,但也分人,比如放到南唐这里就不灵了。

    他们这次的领兵主将郑彦华曾经在956年柴荣一征南唐之时,与林仁肇一同领兵参加过作战,也曾披坚执锐、重伤不下火线,这才有了后来累迁至使相。

    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郑彦华官虽越做越大,人却越做越小,和林仁肇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他此次与杜真共同领兵遭遇曹彬所部后,杜真直接一个猛扑就冲上去了,郑彦华竟然安静的坐在船头观风景,眼睁睁看着杜真所部战败。

    李煜寄予厚望的第一波支援,就这么被轻飘飘的撕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