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到底咋回事
繁体版

第84章 锋利的剃刀

    潘美是河北大名(今河北大名县)人,父亲是军队的下级军官。

    他出生于925年,比赵匡胤大上两岁,与英明神武、火箭晋升的赵匡胤不同的是,潘美人生前期颇为普通,虽然先后在柴荣、赵匡胤手下任职,但一直在中下级职务徘徊。

    我们在本书中第一次介绍潘美是在赵匡胤建立宋朝伊始,亲征平定了李筠叛乱之后,令潘美前往另一个不安分的节度使袁彦那里进行敲打。

    职务资历都不高的潘美到了悍将袁彦那里后,丝毫无所畏惧,直接以上位者的姿态对其一通劈头盖脸的严厉斥责,随即就将袁彦带到京城向赵匡胤请罪。

    对于潘美的这份胆识和睿智,赵匡胤其实早就有所了解,在陈桥兵变的当天,当赵匡胤在前线大局已定之后,派出了一个人飞奔回开封朝堂向后周一众官员宣布消息,承担这个任务的就是潘美。

    大家切莫小看了这个任务,看似是个露脸的好差事,但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还是有相当可能掉脑袋的,后周群臣尽管惹不起赵匡胤,但不代表不会对一个传令小厮施放怒气。

    后来赵匡胤平定李重进叛乱时,潘美担任前锋大将石守信的政委(都监),开始深入的参与军旅事务。

    963年,当慕容延钊、李处耘相继平定荆南、湖南后,潘美被任命为湖南重镇潭州(今湖南长沙)防御使,直接面对南汉,先后几次击败了企图浑水摸鱼的南汉军队,并派兵清剿了附近的溪峒蛮族,无论是统军还是安民都颇有建树。

    970年九月,赵匡胤正式任命潘美为贺州道行营兵马都部署,总览攻伐南汉事宜,同时任命朗州(今湖南常德)使尹崇珂为副将,道州(今湖南永州市道县)刺史王继勋为都监。

    关于此次动用的部队,史书原文是:“仍遣使发诸州兵赴贺州城下”。

    由此可以看出,宋朝这次作战是以湖南当地的地方驻军组成,没有派遣中央的禁军参战。

    至此,35岁的潘美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第一场以主将身份参与的重大军事行动,他宛如剃刀一般锋利的进攻风格将由此展现在世人面前。

    潘美进攻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贺州(今广西贺州市),当地守将听闻宋军前来后,急忙向南汉朝廷汇报。

    这次南汉中央反应不算慢,刘鋹派出了重臣龚澄枢前往贺州慰问军队。

    此前由于南汉政局腐败,驻防贺州的南汉官兵又是戍边许久、无人问津,因此无论是武备建设还是军心士气都十分孱弱。

    这次听闻中央派出大员前来慰问,全军上下顿感振奋,心里想着国难关头皇帝总归是忘不了流血拼命的子弟兵,因此大家对龚澄枢一行十分期待,幻想着能够得到一大笔特殊津贴以及人员、武器、粮草等全方位的支持。

    然而事实证明这些不被尊重的大头兵对朝廷的期望还是过于单纯了,龚澄枢完全是空手来到贺州,沿着城墙巡视一圈,刚对着士兵说了一圈毫无营养的屁话之后,听闻潘美前锋已然逼近,于是飞速的搭乘轻舟撤回都城番禺(今广东广州)。

    龚澄枢这一趟还不如不来,贺州守军士气尽丧,潘美轻易的破除了外围障碍,领兵将贺州团团围困。

    战况再度转到南汉朝堂,刘鋹组织商议破敌之策。此时南汉朝中并非没有可用之将领,其人便是被称为南汉第一名将的潘崇彻。

    当年南汉利用南唐攻灭湖南的后续动荡期,一举出兵将版图推进至郴州的巅峰之战,领兵将领就是潘崇彻。后来刘鋹继位后,潘崇彻被谗言诬陷,继而兵权被夺遭遇闲置。

    这次宋军大举来袭,南汉不少朝臣提出让潘崇彻领兵御敌。然而老潘也是个有尿性的人,坚决不接刘鋹递来的梯子,以目疾推辞不出。

    刘鋹也够硬气,见老潘这态度也一下就恼了,心想着离了你潘屠户爷们儿难不成还吃带毛猪,于是任命了一个就叫做伍彦柔的领兵增援贺州。

    事实证明这伍彦柔兼职跟后蜀王昭远一模一样,也是个没本事还爱装腔调的废物。

    潘美听闻伍彦柔领兵前来后,领兵稍退并埋伏在河岸边。南汉部队乘船前来,天明之后人马上岸,伍彦柔本人也整了一张胡床,踞床指挥。

    潘美懒的鄙夷,一声令下宋军伏兵尽出,南汉军队根本无力抵御,部队损伤十之七八,伍彦柔本人也被擒拿后斩首示众。

    这边宋军拿着伍彦柔的首级来到贺州城下,喊话城上官兵让其投降。但事实证明,即使是一个国家再腐败不堪,长期驻守在边防一线的部队还是能拿出几分成绩的。

    贺州守军在前期被龚澄枢在士气上魔法攻击、又突遇援军悉数兵败的逆境下,面对宋军的心理战竟然第一时间坚强地挺住了:有本事你就来攻城,反正我是坚决不投降。

    这时候反而宋军犹豫了,本想着南汉军队绝境之下根本不会有抵抗的意志,谁料想心理战没奏效,再加上宋军经过一夜激战,这会儿对是否继续攻城一时之间也拿不不定主意。

    关键时候,负责军中后勤的转运使王明一再提出要乘势急击,见无人应和后他索性率领本部人马独自朝着城头冲锋。

    王明麾下的这伙后勤兵手里拿着的家伙可不是大刀长枪,而是锹镐簸箕。于是他们发挥业务特长,“坑擦坑擦”一顿操作,顺势就把贺州城下的护城河用泥土给填上了。

    有时候交战双方意志的比拼就是那么一线之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未等放出一枪一箭,王明和他带领的后勤兵这一顿土工作业就成了压倒贺州守军心理上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直接打开城门投降了。

    潘美攻克贺州后,由于此处有南北走向的贺水连接西江,进而可直抵番禺,因此潘美大肆放出声言要顺流直下进取南汉都城番禺。这回刘鋹再也不敢傲娇了,赶忙拉下脸请出了潘崇彻,潘崇彻领军3万在贺水布防。

    然而潘美此时并未领军沿江而下,反而是以贺州为基地,就近陆续攻占了昭州(今广西平乐县)、桂州(今广西桂林)、连州(今广东清远连州市)。

    与此同时,面对潘美在眼皮子底下的左冲右打,潘崇彻则是眼不见心不烦、一动不动。他虽然接受了刘鋹的任命领军出征,然此时以及后来的事实表明,潘崇彻已经打定主意不再为必死的南汉殉葬。

    潘美最后攻打连州的举动,实际上已经将他这次的进军路线展示的明白无疑了。大军不可能顺水而下直取番禺了,而回到陆地进攻的话,自古以来入岭南就只有一条路—破韶关。

    不再顾及眼神防守的潘崇彻,潘美领兵直逼韶州(今广东韶关)。战事至此双方已经在打明牌,索性也就不再藏私货。

    就在韶州城外的莲花峰下,南汉集中了最后的精锐部队共10余万人,列阵以待宋军,而他们的杀手锏则正是重甲战象。

    这里要好好提一下南汉的这支象兵部队,南汉由于其邻国安南、缅甸等向来有训练大象作战的传统,受其影响,南汉立国后也一直有收集并训练大象作战的经验。

    历经数十年,此时南汉的象兵部队已颇具规模且装备精良。

    大象周身披挂着厚重的铠甲,这层铠甲之内则以厚牛皮为衬。这种装甲保护是全方位的,不单象身,连象腿、象头、象鼻也都有护甲防护。

    大象的背部则是承载着由外层包裹着铁皮的厚木板制成的塔楼,该塔楼共分三层,最下一层是驭手,上面一层则配置4至6名弓弩手,最上面是了望员。

    不仅如此,作战之时每名大象四周都还配备了数名分别持有大刀、长矛、盾牌和弓弩的步兵,形成了一个以战象为核心的完整作战单位。

    这就如同后世坦克未被集群化使用之前,以坦克配合步兵为基本作战单元的装甲突击组。

    在当时,一般的军人在战场上见到这样的作战单位,早就吓得魂飞魄散,更别提防护超强、刀枪不入。

    所以在以往的战争中,南汉只要使出象兵部队,基本是未遭败绩。

    这次面对国家存亡之际,刘鋹拿出了所有的战象近1000头,全部投入在莲花峰下。

    然而贵为一代名将的潘美怎么会被此所困扰。

    自963年驻防潭州与南汉接壤后,潘美就一直在搜集并分析南汉的各项情报。

    象兵部队的各项数据潘美了若指掌,他也早早的为这些萌萌的巨物准备好了杀招,那就是闻名于后世、贯穿整个宋朝的最精良兵器—弓弩。

    任你装甲再厚,也没有攻不破的防护。潘美这次准备的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重型三弓床弩炮和单兵强弩。

    重型三弓床弩炮其弩身为坚实的檀木,轻巧坚劲,以铁为枪膛,钢为弩机,用木棰击发,最大射程为1600米。

    它配备了轻重两型箭矢,长度分别为2米和1米。

    单兵强弩也颇具威力,在一定距离上足以击杀重甲战象。两种武器互相配合,既有重箭拔点,又有密集火力覆盖,等待南汉战象部队的将是不堪回首的悲惨记忆。

    970年十二月,宋灭南汉一役最精彩的一战—莲花峰之战正式打响。

    双方列阵完毕,当面锣对面鼓的开始厮杀。

    南汉率先出招,居于阵列中央的战象,高昂的嘶吼着以整齐的队形向宋军冲锋,如排山倒海一般,大地在震动、山川在咆哮。

    潘美则不慌不忙,待对方进入射程后,令旗一挥,宋军强弩尽出。

    霎时之间,钢铁箭矢带着回响的呼啸声压过了大象的嘶吼和山川的震动。

    片刻后,一排排的战象先是被2米长的重箭击穿,进而又遭受1米长的轻箭和单兵强弩的梯次收割。与此同时,潘美还专门组织人射出火箭,引燃了战象周遭的草木树叶。

    一边是切肤之痛的物理攻击,另一边是熊熊火光的魔法恐吓,呆萌的大象再也不无法支撑,回归到动物本性,调转方向四散逃脱。

    自此,南汉军阵大乱,潘美则不失时机地指挥部队前出,在延伸的弓弩火力支援下,骑兵包抄切割,步兵列阵突进收割。

    战事再无悬念,南汉10余万主力及近1000头大象损失殆尽,韶州城破,都城番禺门户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