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到底咋回事
繁体版

第63章 新朝上道

    (昨天羊了不得已断更1天之后几天会尽力更新拜谢)

    不管怎么说,陈桥兵变已经过去了,我们还是要继续走、向前看的。

    事实上,赵匡胤的一辈子也就干了这么一件缺德事,其他时候都还是一个很不错的皇帝、甚至是一个很不错的人。

    这一点历史上的伟人看法也较为一致。在今天南京的明孝陵,专门有一块石碑,上面有4个大字:治唐隆宋。

    这是康熙拜谒明孝陵时对朱元璋的赞叹,间接的映衬了赵匡胤的伟业。

    伟大领袖***更是将赵匡胤和李世民一起评价: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下面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向新生的大宋王朝吧。

    赵匡胤登基后,第一步的动作是调整禁军主要领导,进一步确保枪杆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禁军的两个衙门殿前司、侍卫亲军司一共有9个高级长官的位置,各自按照官职高低的排名,分别是:殿前司的都点检、副都点检、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侍卫司的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马军都指挥使、步军副都指挥使。赵匡胤此次调整具体入下:

    显德7年(陈桥兵变前)

    殿前司

    侍卫司

    点检

    赵匡胤

    都指挥使

    李重进

    副点检

    慕容延钊

    副都指挥使

    韩通

    都指挥使

    石守信

    都虞侯

    韩令坤

    都虞侯

    王审琦

    马军都指挥使

    高怀德

    步军都指挥使

    张令铎

    建隆元年(陈桥兵变后)

    殿前司

    侍卫司

    点检

    慕容延钊

    都指挥使

    韩令坤

    副点检

    高怀德

    副都指挥使

    石守信

    都指挥使

    王审琦

    都虞侯

    张令铎

    都虞侯

    赵光义

    马军都指挥使

    张光翰

    步军都指挥使

    赵彦辉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殿前司这边,赵匡胤升职为皇帝,慕容延钊、王审琦都是顺位晋升,把高怀德由侍卫司调到殿前司晋升2把手;

    侍卫司那边,韩通被狙杀,接着免掉李重进的一把手职务,韩令坤、张令铎顺位晋升,石守信由殿前司调到侍卫司晋升2把手。

    这一番人事调整,有几点非常值得细品:

    第一:

    慕容延钊、韩令坤按照次序顺位晋升,担任了两个衙门的一把手,确保了禁军人事调整变化的稳定性。

    但是此二人皆不在京城(慕容延钊陈桥兵变前被令先行出发、韩令坤更早之前被派至北境边防),所以并不掌握禁军实权;

    第二:

    京城禁军的实际当家人分别是高怀德和石守信,这二人论亲近程度,超过慕容延钊,论战功和威望,抵不上韩令坤。

    因此,他们俩是比慕容延钊、韩令坤更合适的实际掌权者。

    即便如此,赵匡胤还搞了个对调,不让高怀德、石守信留在原来的衙门顺位晋升,杜绝尾大不掉的隐患。

    第三:

    张光翰、赵彦辉不是赵匡胤的亲信,他们这次晋升也是基于此前职位的顺位晋升,一样是基于稳定性考虑。

    但也只是一番权宜罢了,仅仅半年以后,赵匡胤就用自己的亲信韩重赟、罗彦環替代了二人。

    第四:

    赵光义突然进入军界担任要职,看似意外但也合理,赵匡胤登基之初、局势不稳,必须要靠自家人撑场子。

    此时他老赵家的男丁里面,三弟赵光美才只有13岁、长子赵德昭更是只有9岁。

    所以在赵匡胤当政的前期,老赵家只有赵光义一个人能帮上忙,这次任命他担任殿前司都虞侯只是一个牛刀小试,之后的几年赵光义会以飞快的速度继续蹿升。

    接解决了枪杆子的问题,下面就轮到朝堂上的大佬们了,这些人虽然无势但毕竟有权,国家的建设还需要他们出工出力:

    先是投降三大佬范、王、魏,范质由司徒、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加侍中,王溥由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加司空,魏仁浦由枢密使、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平章事加右仆射。

    这一大长串子听的人云里雾里的,但就记住两点即可:

    第一,范质、王溥、魏仁浦作为前朝重臣、本朝也算是立下了拥立之功,所以三个人都被晋升了荣誉和待遇。

    第二,在具体实权上,三人仍然主管政事堂,但同时还能监管国防部(枢密院)事务的只剩下了魏仁浦,范质、王溥被踢出去了。

    这也难怪,范质、王溥要么能力不行、要么品行有亏,赵匡胤虽然曾经就是靠这个才钻了空子,但现在当皇帝了,自然不能再犯和柴荣一样的错误,把军机重事交给这俩人。

    魏仁浦晓军机、性忠诚,反而继续留用。

    赵匡胤这一番安排体现了一个道理:大家在社会上混,看似跟你好的甚至是攀附你的人,不一定瞧得上你,反而跟你有矛盾、不对付的人,兴许会敬重你的为人和品行。

    范质、王溥、魏仁浦虽然名以上荣誉和待遇都提升了,但实际的权力并没有增加,范质、王溥权力甚至变小了(免去枢密院职务)。

    然而有一个人与他们三个同为前朝旧臣,此番变动之后,权利竟然得到了增加,这个人就是亦受柴荣器重和信任的大佬—吴廷祚。

    柴荣临终前,也给吴廷祚升了官,封他为左骁卫上将军、检校太傅、枢密使。

    但是在陈桥兵变里面,没有见到吴廷祚干了哪怕一丁点事情,赵匡胤刚一继位,便给他加官同中书门下二品。

    老吴一下子成了权跨东西二府的新朝红人,要说他跟赵匡胤此前没有什么蝇营狗苟,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是一定不信的。

    明面上安抚过范质等前朝大臣以后,赵匡胤要抓紧给自己的兄弟贴补实惠了,这个人就是北宋开国第一重臣赵普。

    就像当年柴荣提拔王朴一样,受限于此前的岗位和职务,赵普不可能被一下擢拔到高位,这次他被授予的官职是右谏议大夫、充枢密直学士。

    这个右谏议大夫是个寄禄官,我们不用管它,赵普的核心权力来自于枢密直学士(“充”的意思是因为资历暂时不够,代理的意思),这个官职是负责签书枢密院事者掌枢密军政文书的。

    由此可见,只要赵匡胤愿意,那么枢密院的实际权力就可以掌握在小官赵普手里。这一点,我想任何人都不会、也不敢有意见。

    一揽子解决了禁军这个枪杆子和中央朝堂的权力格局后,赵匡胤下步的目标就是安抚各地的藩镇大佬了。

    赵匡胤作为一个被柴荣赏识而飞速提拔的年轻后生,本来担任殿前司都点检辅佐幼主柴宗训就已经很让这些处在地方的老资格们眼气了,结果没想到刹那一下子赵匡胤还来了个新朝代旧朝。

    战区司令们看着以前的小团长几年时间竟然混到皇帝了,自己却是一动没动,从吆五喝六到被吆五喝六,这种心理落差可不是一般的大。

    赵匡胤自然明白,因此以非常谦卑的态度,对这些人采取竭力安抚之政策,那些个不要钱的大帽子、嘉奖信铺天盖地撒过去,只为让他们尽快的扭转思想、顺应形势。

    要说这藩镇大佬里,论资历无人能出符彦卿之右,论威望和影响张永德名列前茅,论作风粗犷、让人头皮发麻则首推李重进。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打响了武装反抗赵匡胤第一枪的竟然是一个我们从前没有介绍过名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