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到底咋回事
繁体版

第50章 帝国断臂

    959年二月,柴荣正式下诏,将亲征以收复幽燕,各项准备工作随即展开,前期的重点主要是围绕防备北汉:

    一方面,柴荣命令河南山西交界地带,提高战备,严防北汉趁机南下入侵中原;

    另一方面,柴荣命令义武节度使(驻地定州)加强对太行山各处关隘的布防,防止北汉东跨太行进入河北,参与到燕云战事之中。

    与此同时,其他诸如将领选派、部队调动、粮草军械筹备等各项工作也都在紧锣密鼓的展开。

    但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候,一个惊天的噩耗传来,让柴荣心肠寸断、如丧考妣。

    他的肱骨重臣、帝国柱石,王朴过世了,享年54岁。

    王朴之死显得非常突然,尽管已年过半百,但他的身体一向康健。

    正月的时候,王朴在牵头主持修正音律。二月,受柴荣之命巡查黄河大堤、并在黄河入汴河口修建斗门。三月初三,王朴完成专项任务返回京城,路过已经致仕的前首相李毂家,便登门拜访。

    但出人意料的是,就在二人交谈之时,王朴却突然发病,直接从椅子上跌落,并就此离世。

    消息传至京中,柴荣万分悲痛。他亲临王朴的丧礼,不顾帝王身份放声痛哭,期间更是数次以玉钺叩地、无法自已。

    无论是为人臣、还是做朋友,王朴的突然过世,对后周和柴荣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

    王朴年少便聪颖机敏、闻名乡里,但成年后却一直运气不好,屡次科举而不中,直到44岁方才考中进士走入仕途。但他仕途的第一步就仿佛在补回此前的运气,直接被安排在当朝第一重臣杨邠的宰相办公室担任机要岗位。

    然而仅仅几个月之后,当他判定杨邠必然会遭到政治清算后,中年才改命的王朴就能完全不带任何留恋的,坚决辞去了这份来之不易、并且是几乎位于生态顶尖的岗位。

    单论这份智慧和果断,王朴就已经远超一般人。

    柴荣继位后,王朴更是凭着《平边策》清晰地为整个朝堂指明了天下形势,这在当时久经混沌的五代时期,其意义堪比三国乱世时的《隆中对》。

    更为关键的是,通过这份战略谋划,柴荣和王朴之间都找到了那个最贴合自己心意的人,自此君臣二人如鱼伴水、携手开启了后周一统天下的雄伟华章。

    自柴荣继位以来近6年的时间里,这位五代第一英主的大多半时间都在操心征战事宜,几乎是每战必亲征。而后勤补给、日常朝政、长远建设等大小事项,都是王朴在悉心打理。

    一般人们总会把目光和精力放在前线战场,放在那些战场夺目、克敌制胜的君主和将领身上。而那些在后方努力奉献、支撑战争的人往往会被忽视和看轻,但实际上他们才是战争胜利必不可少的功臣。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后勤就是战争的门道。

    大家耳熟能详的萧何、荀彧,以及刘备在世时的诸葛丞相,他们做出的所有功绩之中,单“使前线足衣足食”这七个字就足以让他们位列功臣榜首了。

    某种程度上讲,高明的将领、天选的运气等等这些因素,决定了革命的上限,而打不跨的战争动员能力则决定了下限。换句话说,像上述提到的这些人,才是托举各自的革命事业永不失败的最后保险。

    而王朴,某种意义上,就是柴荣的萧何、荀彧、诸葛亮。

    王朴精才学广博,通阴阳律历和音律。而在政务方面,更是一个多面手。

    他除了具备顶级的战略眼光和判断力之外,还拥有驾驭复杂局面的高超实操能力和领导素养。所谓既能务虚又能务实、既能扯淡又能做事、既能当高参也能当主官。

    单凭以上这些,就足以使王朴生荣死哀。但如果我们站在上帝视角来看,王朴的突然离去,对后周更为重要甚至是致命的影响,则是动摇了国本。

    王朴过世不到一年之后,38岁的柴荣便紧接着离去了。而他为年仅6岁的继承人所留下的辅政班子,完全不具备压制野心家的能力。

    这才给了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机会!

    赵匡胤后来登基后,有一次经过一间宫殿门口恰遇殿门被风吹开,赵匡胤顺势往里望去,结果看到的是正对门外的王朴挂像。

    而赵匡胤随之的一个举动,却让身边随从震惊不已。已经贵为大宋皇帝的他仔细的整理了一下衣冠,向着王朴挂像深深的拜了一拜。

    面对众人的不解,赵匡胤只说了一句话:“此人若在,我当不了皇帝。”

    随着王朴的离去,使柴荣在谋划身后的权利格局时缺少了一块最坚硬的铁板,文臣里面再没有一个知兵懂兵、可以压制武将的人了。

    这就是王朴在当时后周集团中真正独一无二的稀缺性,无论是资历、能力或者胆识,他都可以全方位的压制各种军头和和藩镇。

    只要王朴在,柴荣就永远可以放心的将幼子和社稷托付与他。

    但是现在,柴荣不仅需要重新找人替代王朴“留镇后方、使前线足衣足食”的角色,更需要再为将来的继承人选拔出一个忠诚并放心的看护人。

    只不过,可能柴荣自己都没有想到,留个他的时间也已经来到了进度条的尽头。

    抛开国事,单论私情,王朴之死对柴荣带来的伤痛也让人动情:

    对柴荣而言,王朴不仅是一名能臣、干臣,更是自己的知音好友。

    他们二人的性格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机敏果敢、刚强坚毅,王朴为官有公无私、不怒自威,臣僚敬佩他才干的同时又很畏惧他。

    更难能可贵的是,纵然前半生默默无闻,又骤然被擢拔至高位、以火箭的速度超过了许多久经高位的老人、能人甚至是那些小人、庸人,但王朴却从来没有恃才自傲、恣意妄行,而是一如既往地胸怀抱负、一心为公。

    柴荣与王朴,都是有大才、有大智、更有大德之人,但他们也有同样的不足,就是不易为人所亲近。

    孤独而坚持、出众为卓越,或许这就是柴荣王朴之间相近相亲的真正原因。

    王朴走了,柴荣也将迎来他生命的最后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