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追梦岁月
繁体版

第五十八章 初学诗

    在家时,我喜欢读书,也喜欢写。提起我学写第一首古诗很有意思。

    有一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就听了这句话,所以我每天都坚持读诗或者背诗,尤其是看课本上的,古诗后边的译文和注解,然后我琢磨这个作者是怎么用几句诗能表达出那么一长段文字所描写出的内容的,

    于是我就把课本上古诗和现代的译文来对照。就拿学过的李白一首《峨眉山月歌》为例: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高俊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平羌江上,倒影着半轮月亮影子。我在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再见,恋恋不舍去向渝洲了。

    这首诗就四句话,28字,初读感觉很顺口,又包含了很多内容,景物有,峨眉山,天上还有半轮秋月,山下有江水,月影落随水流动。乘舟从清溪驶向三峡,却包含了这么多内容。最后一句费解让我的是:思君不见下渝洲?

    再看注释:唐玄宗十四年(725)二十六岁的李白初丽故乡属地时所做,诗以明快的节奏,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他从峨眉山出发,经平羌江,清溪驿,渝洲,直奔三峡,千里行程中的情景和感触,表现了对故乡山水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峨眉山月歌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这首诗的前两句,第一句写:从峨眉山到平羌江的情景,首句点出远游出发的地点是峨眉山,时间是秋天,秋高气爽,明月初升。月光下的峨眉山更显得朦胧神奇,婀娜多姿,那半轮月,更写出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第二句点明:行船顺流而下的旅程。峨眉山月的月影,影入山下平羌江中,月影有情,一直伴随诗人小舟顺流而下。此句不仅仅写月映清江的美景,更写出诗人秋夜行舟,远离故乡的无限惜别之情,月是故乡明,而诗人却在月映清江的美景中,渐渐远离了故乡。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辞亲远游的目标和航程。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直奔三峡,再出三峡,到中原发大地去。去实现建功立业慷慨报国的鸿图大志,船顺水走很快,转眼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山水就不见了,而异乡的山水渝洲已经在眼前了,他对故乡的人,故乡的山水,故乡的明月,恋恋不舍,有无限的思恋,因此那“思君”二字就有广泛的像征意义,而不是专指想想念某个人。

    李白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我喜欢他的桀骜不驯的浪漫意义思想,曲折离奇的浪漫情怀,她的诗豪放不羁,诗风飘逸,难怪他被称为“诗仙”,李白我今生最崇拜的两个诗人之一。

    我平生最崇拜的两个诗人,一个是唐代李白。一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

    虽然他们两个人经历不一样,思想不一样,一个是国家缔造者,君临天下。一个是心怀国家的爱国者,云游四海。一个在经管这华夏百姓的民生,一个在经营着自己的思想王国。

    两个人的共同点就是都爱山水,爱国家。爱人民,他俩的诗风也不一样:一个是浪漫飘逸,一个忧国忧民的谪仙,难以施展抱负,读他诗词,超然脱俗。一个是胸怀天下,为民造福的伟人,读他诗词铿锵有力,让人积极乐观向上。

    那时候,我是对诗是似懂非懂,所以写诗也停留在顺口溜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