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追梦岁月
繁体版

第二十四章

    我不能上学,也没有书可读,我喜欢文学,只能通过听广播了。当初我爸买它回家时,我妈还跟我爸吵架了,骂我爸不会过日子,只长个小孩子心,其实是我爸童心未泯啊。有人说“在贤良淑德的女人眼里男人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有的说男人是可以被改变的,只是我妈不理解我爸,对我爸一些做大也不支持,所以夫妻之间相互理解,沟通是很重要的。

    这个大广播半导体收音机给我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我一边干活一边在收听广播不觉得孤单寂寞。在广播收音机里有我的我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欢喜我悲痛,我的情绪是随着广播里的节目而波动。

    听电影《人生》,让我熬过好几个辗转难眠之夜。

    《人生》是著名作家路遥的一部经典名著,书中主人公高加林生于农村平凡却不甘平庸,有着远大理想和抱负,并努力追求和改变自己的命运,虽然“让幸福撞了一下腰”转了一圈儿还是没有逃出农村人命运,但他敢于梦想,勇于挑战激励了千千万万个青年人,我也是其中的一个。

    让我心不平静的还有电影《牧马人》,男主人公许灵均,虽然经受了许多生活磨难,却依然有一颗爱国心,不肯去美国享受荣华富贵而甘愿回草原上过普通人的日子。

    许灵均出身高贵,却因父母而成为“老右”下放到农场,由一个教师变成马夫。宽阔广袤无垠的草原成了他的修炼场,善良的乡邻成了他人生真正的老师,把许灵均从苦恼和困惑中解救出来,让他的灵魂和肉体的脱变,思想升华。

    他是不幸的,他的父亲背叛了家庭,抛弃妻弃子,他成了孤儿;他又是幸运的,他来到了美丽的大草原,遇到了善良的乡亲们,又白捡了一个好媳妇,有一个可爱的小儿子,他感受到那最珍贵的人间温暖,那些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乡亲们,让他懂得人间有爱,有时胜过是血源关系。

    于是当他的亿万富翁的父亲从美国回来接他去美国过富豪的生活时。他不顾老父亲的亲情的挽留,金钱的诱惑,毅然决然的回到草原上,回到那些可以听他倾诉的马群里,回到了那个妻子亲手磊成的小土房子里过着妻贤子孝平凡又幸福的日子。

    后来才知道电影《牧马人》是根据著名作家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改边的,是属于当时比较流行的伤痕文字。

    20世纪80年代的伤痕文学,描写的是一批城里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广大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以及一些城乡普通民众这些人们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的遭遇,展示肉体上的创伤和接时精神上的内伤。

    然而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却给当时的农村文化贫瘠之地带来了文化兴起的氛围。我们大队也有一个知青点儿,是我们生产队的社员给他们盖了一排房子,供这些知识青年们学习和居住,在我眼里他们是来自城里的知识分子,他们有文化懂很多道理,他们是一个有文化的集体,我们这里的人管他们叫“集体户”。

    她们白天和社员一起参加劳动,只干轻一点儿农活,晚上有的人看书学习,有的聚在一起打扑克,讲笑话,猜谜语等娱乐活动,我最喜欢听的是他们讲“瞎话”,讲“瞎话”就是给我们讲一些奇闻趣事和小故事,我们这儿有句顺口溜:

    “瞎话瞎话,讲起没把儿,听着热闹,听完后边的就把前边的给忘啦。”而我最爱听那说的声情并茂的,我最为“大鼓书”为“大鼓书”入迷。

    “大鼓书”,类似于“京东大鼓”类的,一边说一边敲着鼓,有时随着鼓点还要唱几句,他们都是城里长大的,从小到大没有干过重活,所以不能参加重体力劳动。她们爱说爱笑,是生产队里的活跃分子,

    白天一边劳动还一边说笑,社员们干活歇气儿时,他们还讲笑话逗得社员们哈哈大笑,这笑声冲淡了社员们苦累的感觉。这些知青如一汪儿一汪儿的清水滋润了社员们干渴的心田,有知青们的日子也是农村社员精神上最愉悦的日子。

    我吃晚饭赶紧忙着收拾碗筷,收拾屋里屋外,喂完了猪,圈好鸡就往生产队里的集体户跑。还没有跑到那排房子跟前,却听那些知青们在说笑,不知道为什么这个集体户对我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也许就是因为我爱听他们的“大鼓书”吧。

    说唱“大鼓书”的是一个来自上海的男知青,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大哥哥,他其实就是播讲的长篇小说,从晚上六点到晚上八点每天讲两个小时,听的真过瘾。《杨家将》《岳飞传》《隋唐演义》等,我最喜欢穆桂英,她文武双全,挂帅出征阵阵拉不下。我甚至都幻想过,我要是穆桂英该多好,有能耐统领三军为国效力,为家人争光。

    集体户的知青有男有女,总共有二十人,全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的小伙子大姑娘,有的我认识,有的我不认识。我现在能回忆起来的有两个人,男的是那个讲“大鼓书”的叫啥名我忘了,女的叫小桃。

    那个说唱“大鼓书”男知青很有学问,他懂得很多,瘦高个还带着眼镜,说话文质彬彬,文绉绉的,一张嘴好像照着书本说话,生产队打更老头说他是一个纯牌的“文弱书生”。

    别看他长的身板儿单薄,平时说话轻声细语,走路都怕踩死了蚂蚁,一旦说上“大鼓书”,他立刻就变了一个人,声音忽男忽女,他似乎是钻进书里,进入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会儿是士兵一会儿是将军,南征北《杨家将》,千军万马奔腾都出自他那一张巧嘴。

    他长的挺好的,但是我就是只盯着他的嘴,心思都在他的故事里。我还有一次动了小心思,不知道他是不是能在我们这里找对象,他要是能插队落户在我们这里该有多好啊,我可以天天听故事,可是听生产队长说他们是来农村锻炼的,锻炼锻炼还是要回城里去的。尽管那时候普遍流行的口号是“让知识青年到农村去,让他们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和“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可是他们终究还是像鸟儿一样离开农村的大树飞回城里的窝里去。那男知青女知青之前是不是可以恋爱呢,他们都是城里人,虽然不是住在同一个城市。

    7个女知青中我只记得小桃,小桃是BJ的知青,听说她还是一个领导的娇娇女,是主动申请来”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小桃长的身材窈窕,瓜子脸蛋儿白里透粉,黑亮的短发是那时候的最时髦的荷叶头,弯眉如黛,杏眼含情,精巧小鼻子,一张红润的樱桃小口,一笑还露出一对小虎牙。嘴角两边一对小酒窝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