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意识开后门 新建一个通道
想要触碰到潜意识,不如试着先从我们可以触碰到的,显意识的行为入手。开始构建一个神经反馈的结构。
首先,需要一个具体的行为,来构建。
这里,不如从“学习”行为开始。
对于一个具体行为,需要把这种概念,拆解为更直接的行为,更具有可操作性的步骤,更具象的动作。
学习,看一本书,了解一个知识,看懂一篇内容,读取一段文字含义,读文。
这样,便得到一个具体的,中性的,简单的,行为:读取一段文字含义。
以此为基础,开始构建一整个行为,以及通道。
阅读一段文字,这里需要:文字符号认知,对应抽象内容和概念认知,通过语言逻辑串联出的整段内容的记忆和认知,语言能力和逻辑,以及对应内容的深层学习。
大概的需要三个重要的功能组成:文字语言能力,抽象概念认知,深层模拟和学习。
这里的功能,一方面,会对应出相应的神经功能运作,一方面,也正是在运行时,逐渐和强化了对应的通道记忆。也就对应出了相应的功能通道:语言通道,概念通道,逻辑通道,(以及可能参加的深度认知通道)
驱动起来一个行为
初始的行为,一定需要一个起始的动机。一个期望,一个强烈的想法,或者是出于某种情绪的推动,某个特别的趋向。
对于学习,对于读一段文字,你会有什么样的初衷?好奇心?或者来自于标题的吸引力?或者出于对文字的执着?
当然,一个起始的驱动,并不足够。一个行为,复杂庞大的神经连接,需要持续。一方面,需要内在的持续能力,高度的专注力,维持行为持续。一方面,需要外在的支持,需要有对行为不断维持的信心,和来自于专注力另一面,情绪的支撑,阅读获取的快乐。
沉淀
在神经元的连接上,结构会不断的强化。从开始的搭建新链接,到不断的组建构成成熟运作快速的连接,到神经的运作中降低记忆体运作的权重,转而成为偏重于传输和连接的中间载体。
这也就形成了另一个结构体系:结构优化。神经运作不是一个个的连接,而是众多连接一并组成,提高了容错了范围。而如果,本身搭建出的记忆体,逐渐神经元的功能由记忆载体,成为了传输媒介的话。在众多的连接,不断的运作下,会逐渐缩短略过一些内容记忆体的组成。转而,只要把主要构成的记忆体和内容,而又不影响整条链的运行的压缩结构。
(简化的结构,在长期的使用中,会对长期不做激活的神经元静默处理。对于这样的连接可能会剪切,毕竟过复杂的网络,会增加冗余和出错的逻辑结构。但,记忆仍然会保存在这里,等待着某一刻,对这部分记忆和内容的重启。)
而在具备内反馈的神经系统下,不论是对神经网络运作的结构调整体系,还是在意识和记忆下构成的概念体系,都会为结构的简化提供支持。
强化和支撑
而在这个简化的过程中,必然的会需要大量的重复和调整。来强化这个行为的塑造,和最终的通道构成。
要知道,重复,其实在这样的可变结构中,并不稳定。
缩短后的记忆体,意味着,行为也会随着记忆体的变化而简化。所以,压缩中,被缩略的记忆体,不应影响行为记忆的组成和最终的结果。
对于这种重复的支撑。一个动作,没有目的性,没有情绪运作,单凭自己的意志,是没办法一直重复运行的。这便回到了之前的意识强度,情绪成瘾,目的性的问题上。对应到行为过程上。
就成为了:短期维持行为的意识强度支撑,中期过程中的情绪支撑,长期的目的意识支撑。
而具体到读书行为上:对于读书行为的专注持续,对于读书获得的愉悦和快乐,对于读书行为完成后的获得感和成就感,以及当中产生的自我认同(包括来自于内心的认同感,和来自于外部的认同和夸赞)。
而行为上,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易到难,行为才会在一点点的基础上,不断的丰富,而变得复杂。能够处理很多的相关行为。
还记得最开始的拆分吗?这里,需要倒过来。
阅读,读取一段文字含义,看懂一篇内容,了解一个知识,看懂一本书,从书本中习得一个内容。
贯通这个行为,这样,得到了一些东西:
构建一个通道:初始驱动,行为重复,主要的构成记忆,行为强化和支撑,目标。
而潜在的,能感觉到一个过程:构建过程,强化过程,沉淀过程。
一个行为,由此,转而形成为一个通道记忆,影响你的具体运作和偏好。
或许,你还记得开头提到的那几个通道?
语言通道,概念通道,逻辑通道,以及复杂内容下的深度学习通道。
这是,从阅读中,神经结构强化和习得,而获得的通道记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