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明水秀
繁体版

第二十四章、薄利多销

    “什么?农家乐这么赚钱?一个月能搞十万左右?”

    “搞大棚太赚钱了,一个大棚半年可以赚到十万,那一年就是二十万。张山水搞了十个大棚,算下来一年就可以赚到两百万了。”

    “账也不是这么算的,还得有成本呢?听说搞一个大棚要十万块钱,所以投入也很大的,平时维护不也得花钱,何况他懂技术,没有技术说不定还会亏本呢。”

    “也不知道我们能不能学得到搞大棚的技术,要是能够学会也可以搞搞大棚?”

    张山水停顿了一会儿,让大家在下面议论了一阵,不过村民们也被激起了兴趣,很快就安静了下来继续听着。

    “农家乐和大棚都是搞起来就可以赚钱的,不过农家乐不适合推广,一个村有一个农家乐就行了,搞多了大家都赚不到钱的。

    所以大家是不是都想搞大棚呢?这个我可以告诉大家,搞大棚是可以的,一个大棚成本也就十万左右,每个月的电费和维护费一千左右,但是必须懂得相应的管理技术,否则很容易亏本。

    另外呢,还有更多更轻松一些的赚钱的门路,比如说我承包龙坳丘种植的近八十亩桃子,明年就能开花,后年就能结桃子,预计亩收入在两万左右,也就是一年的收入在一百五十万左右。

    还有龙坳丘周围那近两百亩土地种植的桃子,也同样在两年后会有收获,凡是种植了桃子的村民至少都能够增加三五万的收入。”

    张山水笑着对大家说,并没有隐瞒自己创业以后会赚钱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更多村民重视农村农业,投入农村产业发展中来。

    “嘿嘿嘿,俺们就相信山水,所以早早就跟着他一起种桃子,虽然只有两三亩地,但是以后也能够跟着发点小财。”人群中一个村民笑着说。

    “是呀,要不是山水的大棚不需要投资,我都想跟着他投资搞大棚的,你们看现在山水的大棚本钱都快要赚回来了。”有的村民遗憾地说。

    “山水,我也想搞个大棚,你能不能带带咱呢?我不懂技术,不懂管理,你能帮咱们吗?”有的村民大声问道。

    “我搞不来大棚,没那个本钱。但是我家的土地可以用来种桃子,就是不知道山水能不能帮忙?”也有的村民说。

    看到大家热烈地议论着,张山水暗暗点头,看来大家还是对土地充满希望的,只要能够在土里刨到钱,大家还是愿意投入的。

    “老少爷们,自古以来,土地都是咱们农村人的根,也是上天赐给咱们的宝,所以只要努力干活,只要方法对头,咱们就能够在土地里刨出一个金娃娃来。

    我知道大家也想搞产业,也不缺干劲,缺的主要是技术和资金,不过这些都不是问题。村上开培训班,我来给大家上课,就是搞技术培训的。还有国家对扶持农业有着各种优惠政策,像低息贷款、产业补助等等,可以帮助大家暂时解决一些困难。

    但是,搞农业产业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赚钱的过程较慢一些,因为无论是种植还是养殖都需要一个过程,比起外出打工月月关工资来得慢。比如说我种的桃树,至少要两年才开始产生效益,而大棚也要半年左右开始收益。

    不过呢,种植业一旦开始产生效益,那以后就有源源不断地收获,而且任何产业走上了正轨,管理起来就简单得多了,所以大家还是要有信心,更要有决心,还要有恒心。”张山水笑着对大家说。

    从这天晚上开始,张山水隔三岔五地利用晚上时间在村上会议室开展技术培训,为村民讲解各种种植、养殖技术,包括大棚管理技术等等。

    而且,张山水还专门组织那些在龙坳丘周围有土地,参与种植桃树的村民,开展了一期桃树管理的培训,教会村民们管理自家的桃树,包括就施肥、浇水、打枝、除虫、修杈等等。

    不过,开始的时候来听课的村民还是比较多,但是逐渐地人越来越少了,一些老年人听不太懂,或者是一辈子种庄稼习惯了,喊他们改变习惯搞其他产业,他们听得无趣就不来了。还有一些年轻人,在外成打工习惯了,要让他们放弃外出打工在家搞产业,对他们来说没有意义,所以也不来了。

    最终,长期留下来听课的,竟然是一群中年人,而且大多数都是长年在家的村民,其中还有不少妇女,因为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必须得在家里操持才行,所以就把希望寄托在发展产业上,故而许多人都跑来认真听课。

    “山水,我是三社的王明全,听了你的课后,决定在家里搞点产业,你能不能给咱参谋参谋干什么好呢?”

    “山水娃,我家里有一块荒山,也有十多亩,要是用来种植桃树行不行呢?”

    “张兄弟,你觉得现在搞养猪厂行不行?我有一些养猪的经验,家里喂过十多年母猪,现在想搞大一点规模,能不能搞呢?”

    在上课的过程中,张山水并没有一味地讲授技术知识,而是注重与村民互动,让大家思考如何自己要发展产业,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许多村民都积极发言,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张山水很高兴,对有些问题给出了建议,对有些问题给予肯定,他要做的就是在村民心里播下种子,引导村民们去思考,只要他们愿意开动脑筋,相信他们会逐渐改变传统思维,不断适应农村的变化,适应未来的乡村振兴改革政策。

    而且,只要有村民下定决定搞产业,来找到张山水,他都乐于帮忙,帮他们联系搞大棚,帮他们出主意,帮他们指导确定产业,帮他们检测土地、水质等条件,他的想法是让大家都干起来,只有干起来才能够富起来。

    “山水,最近我们村里走访了一些年轻有文化的村民,但是动员工作不好做,绝大多数年轻村民都不太愿意留在村里,还是想外出打工。所以我在想,咱们能不能考虑发展一些对于管理技术要求不那么高的产业,让留守村里的老年人也能够通过各地挣钱?”

    转眼间,就到了腊月里,家家户户在忙着准备过年,而李明秀与村两委的干部们则在为村里来年的发展而奔波忙碌着。腊月初六的晚上,她来到张山水的房间,与他聊了起来。

    “确实呀,农村没有发展起来,是留不住年轻人的。但是没有懂文化的年轻人参与,农村农业要发展起来,也存在很多困难,这是一个两难的处境。不过呢,如果不考虑高价值的产业,倒是可以先发展一些蔬菜产业,只要规模化种植,管理方面稍微费点心,就是老年人也能够干得下来,还能够比种植普通庄稼挣钱。

    比如说咱们县的土壤特质,比较适合种植大家日常吃的一些蔬菜如南充菜、大头菜、棱角菜等,还有稻田里面可以用来套作养殖螃蟹、龙虾、青蛙等,这些对技术要求都不高,管理也没那么高的要求,但是确实可以挣钱。”张山水想了想说。

    “那你要不给村民们上课讲讲这些,他们都比较愿意听你的。”李明秀笑道。

    “这个倒是可以,不过最好进行规模化种植和养殖,就需要村上去动员大家,比如划片种植,最好整个社整个村的闲置土地都同时种植一样的品种,或者就近的土地连片种植也行,再比如稻田都实现套作养殖,必须得在稻田周围和中间挖宽沟,有的还需要对田坎进行硬化,动作量不小哇。”张山水说道。

    “这些工作就交给村上来统筹完成吧,只要让老百姓心动起来,村上的工作就好做,而只要大家尝到甜头,以后开展工作就更加容易了。”李明秀毫不在意地说。

    “你也要注意身体,可不能太拼了。看你最近都瘦了许多。”张山水心疼地说。

    “没事,我年轻,身体挺好的,撑得住。倒是我们村上的支书、主任年纪都大了,但是他们还在照样奔波着,他们能够做到,我也能做到的。而且,精力用了还会有的,不趁着年轻的时候多做点事情,以后老了都没什么可以回忆的。”李明秀莞尔一笑说。

    “嗯嗯,那你下班后别再去农家乐帮忙了,多注意休息。对了,今年过年你有什么打算?应该要回家去一趟吧。”张山水叮嘱说。

    “这年底,正是农家乐忙的时候,我也最多帮着跑跑腿端端菜,累不着的。过年肯定得回家呀,我都两年没回去了,我爸打电话来骂了我几回次,我妈也在电话里哭了好几回,再不回去他们怕都不会认我这个女儿了。”李明秀苦笑着说。

    “是得回去过年才对。对了,明年六月底,咱们县通高铁了,以后可以直接乘坐高铁到你们县,回家就更方便了。”张山水点头说。

    “等到高铁通了,我带你去看看我们家乡,那里的大山大河可壮观了。”李明秀笑着说。

    “好哇,我也想去看看你生长的地方,是什么样的一方山水能够养育出你这样优秀的人来呢?”张山水笑道。

    “你又取笑我。”李明秀白了他一眼说。

    “怎么是取笑呢?在我心里,你是最优秀的。能够认识你,是我三生有幸。”张山水拉着李明秀的手认真地说,后者的脸红了,不过在灯光下并不明显,只是眼波流转,如同盈盈秋水闪烁着光辉,两个人的身影渐渐靠拢在一起。

    半年来,张山水与李明秀从认识到熟识,再到相知,渐渐地萌发了感情的种子,并且破土生长,如今越来越深厚了。

    越是临近春节,农家乐的生意就越忙,因为村里几乎一半的村民都外出打工了,所以大家做生、结婚等等基本上都集中在春节前后举办。

    以前没有农家乐时,村民们办酒席,要么在自己家里办,要么只能去镇上办。但是幸福桥村离镇上路程不近,到镇上办事情还是比较麻烦的,所以村民在自家办酒席的居多。

    而且,在镇上的餐馆办酒席,所用的食材大多数都是冻过的,很少用本地村民自己家里喂养的鸡鸭,所以酒席的质量和味道并不好,村民们每次走人户后回来都会闲谈很久,因此村里人也越来越不愿意去镇上办酒席了。

    当然,自己办酒席那肯定要杀猪,自己家里要提前喂养一些鸡鸭备用,食材方面自然有保证,酒席的质量也很好,就是太操劳了,前前后后要忙碌三四天,一些劳力弱的家庭很多年才会办一次酒席,就是嫌太麻烦了。

    不过,自从张山水搞起了农家乐,幸福桥村的村民们开始逐渐地习惯到农家乐来办酒席了,因为只需要按桌付钱,自己只需要准备一些酒水瓜果之类就行,其他食材完全不需要操心。

    而张山水也很讲良心,办酒席所用的猪肉、鸡鸭鱼全部都是向本村或者邻村的村民收购的,可以保证食材的本土化,因此酒席质量也很高。

    同时,山水农家乐的酒席价格比起镇上的餐馆还要稍微低一些,主要是张山水考虑了薄利多销,做的是长久生意,所以并没有像镇上的餐馆那样宰一个是一个,所以很受村民欢迎。

    自从国庆节山水农家乐开办以来,村民们时不时都有人办酒席,平时还有镇上的一些接待,所以农家乐的生意倒还可以。

    这到了年底春节前后,是村民们最集中的办酒席时间,所以山水农家乐的酒席日程都排到了正月十五,几乎每天都有二十桌以上,多的时候有五六十桌,两三家人同时办呢。

    因为即使一些以前不太愿意办酒席的村民,现在方便之后也考虑办一办了,毕竟光是送礼给人家,还是想着回点礼钱的。

    随着山水农家乐的发展,幸福桥村以及邻村的一些心思活泛的村民,开始大力发展养鸡养鸭和养鱼的产业,因此农家乐的需求较大,那些散养的鸡鸭逐渐不能满足,所以这些村民提前养殖的鸡鸭便得到了农家乐的订单,增加了不少收入。

    当然,这段时间张山水一家人都非常地忙碌,不过张山水直接请了五六个村民来帮忙,每人每天一百元的工资,还包生活,不少村民都争着想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