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破浪总有时
繁体版

第三十章 已为陈迹

    闻迅是在总裁办秘书每日推送的业界新闻里看到向天盏最新消息的,眼神复杂得难以言喻,盯着那条消息久久未动。时隔六个多月再看到向天盏这个名字,有一瞬间的恍惚,有一丝丝的熟悉,再然后才是铺天盖地而来的陌生感。

    从他正式离职到现在,六个多月的时间就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答卷,不可谓不迅速。还是那个锋芒正盛的优等生。

    他知道向天盏的德性,除了自己的规划,其他所有一切需要执行的事务均是在正式离职后才启动的。他是个坦坦荡荡的人,有着非常高的职业素养,不会在在职期间做出任何不适合的事情,他更是个思虑周密的人,绝不会留给任何人这样显而易见的把柄。

    做一个基于局域网可商用可扩展部署的软件系统,对于有着扎实通信基础和无数开局经验的向天盏来说,那就是小菜一碟。

    只是主导惯了上亿美金甚至数十亿美金的项目,转头就能放下身段去做这种几千万人民币的小项目,闻迅都不知道该夸他是能屈能伸识时务,还是不识抬举太倔强。

    他倒是遵守承诺,不碰运营商客户需求。呵~闻迅自嘲地笑了笑。

    而向天盏走了以后,虽然配合着压下了他离职带来的骚动,一切看起来风平浪静,但曾经的东西是实实在在地变了。他这个掌权者比别人感触来得更深。

    业务层面所有事务向天盏都得处理得干脆利落,呈到他这里,基本上只需要做决策或者签字——就连需要做决策的点,他都会事无巨细地把能想到的优缺点都摆上来供他参考而不影响他的思路。

    这份恰到好处的拿捏除了他无人做到。哪怕跟了他许久的秘书们,嗯,其他方面的处理可以与之匹敌,但是他们不懂业务。

    更隐秘甚至是闻迅自己羞于承认的是,很多微妙时刻,他只需要似是而非地说上一句,向天盏便能够心领神会,非常自觉地去扮演了恶人的角色,和邱志杰许成他们针锋相对,完美地完成了许多他不方便去做的事情。而他,还是那个体面的掌权者。甚至可以充当他们烽火硝烟中的和事佬。

    真是一把好用又锋利的刀。

    而现在,在没有这把刀的日子里,甚至是悬在头顶极有可能一招毙命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都已拿下,他却感觉烦躁的时候越来越多。一个个的怎么那么蠢,连那么一些小事情都要三番五次才能做到稳妥。

    到底,工具不是很称手,少了那种酣畅淋漓的快感。

    而更让他心情复杂甚至一直回避的是,八九年了,向天盏一直走在技术的前沿,从未落下。而他,在创业没几年时就已经在不知不觉间专注于管理路线了,很多新技术他都来不及去看去琢磨,只知道个大概——当然,这是借口,只是已无法沉淀下来去与技术同步。

    直到向天盏和他在办公室争吵,那一句“你还记得自己是个射频技术专家吗”,震耳欲聋,真正刺痛了他的心。他当然记得被扯下了遮羞布的他在那一刻恼羞成怒。

    他怎么能够忘记呢?他当初从大学里辞职的初衷是因为科研经费的奔波导致心力交瘁,因为不能继续做自己为之坚持了十几年的研究愤而辞职创业的,他怎么因为平衡高管关系就放弃了做芯片呢?

    违背了自己曾经的初衷,走丢了一员千载难逢的猛将。

    闻迅眼里有一瞬间的茫然。

    是啊,这些年,他都已经逐渐忘记自己曾是个射频技术专家,可以说身不由己,也可以说随波逐流变得逐渐不认识那个曾经的自己了。他也刻意不去想那个曾经的自己。

    是啊,这些年来,随着公司的迅猛发展,集团的迅速壮大,每个人的钱袋还有权力日益壮大,谁不在变呢?高管团队除了管明臻和财务的杨焕新,谁不是技术出身呢,走到现在,只有邱志杰和向天盏两人能坚持看论文发专利,技术从未丢下,其余的,谁不是被花花世界迷了眼。

    大概,这就是天才和凡人的区别的。心志坚定者,总是让人仰望的,也让人……恨不得撕碎,一起共沉沦。

    梦想照进现实总是有偏差的。过去就让他过去,未来才会到来。

    闻迅迅速整理好心情,又是以往那个高深莫测、一脸淡漠的掌权者。

    他的事情那么多,时间那么宝贵,能够分出一些来耽搁,已经是很奢侈的了。看看时间,一会儿就得前往培训中心的VIP接待处会见德国客户,下午还有个NHK电视台的采访,晚餐都是businessmeeting……

    为了这个公司,他也是耗费了无数心血和精力,做了无数自己不愿做的事情才走到今天。迷失也好,改变也罢,终归是自己选择的路。

    没有岁月可回头,不拿往事去烦忧。那就一条道走到黑吧。

    闻迅整了整衣服的褶皱,步履平稳地赶往VIP接待中心,一个人走出了千军万马的架势。

    邱志杰和许成也是在同一时间看到的消息,两人正和高管团队过着业务进度。

    邱志杰扫了一眼,没太大的波动,意料之中的事情没什么好惊讶的。不管他现在过的是不是他想象中的日子,但至少现在,没了在闻讯时候的刀光剑影勾心斗角。就是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能持续到几时。

    赤子之心在纷繁复杂的江湖中注定会是个悲剧了,但愿他有个不同的结局。终归是自己手把手教过的徒弟。

    说到徒弟,邱志杰看了看手中的汇报材料,是景明的Q3季度汇报,稍微缓和了下脸色。

    算起来,他从闻讯92年底挂牌成立时入职,到如今近11年,期间他亲自手把手教过的只有三个人,向天盏,陶成蹊,景明。

    向天盏是他最初真心实意当成接班人来教的,陶成蹊则是他发现蒙尘明珠的欣喜,倾囊相授程度不亚于向天盏,而景明,则是入职时所分配的项目组恰好是他当时重点关注的业务,多了些关注,自然也就注意到了这个聪明伶俐的年轻人,有空碰到时就顺便指导了些。

    严格来说,向天盏和陶成蹊是他真正的徒弟,在闻讯的业务系统里有正规记载的导师传承,而景明则只是指教,可算半个徒弟。

    现如今,两个手把手教出的好徒儿都离职了,只剩下这个不算徒弟的徒弟回归到身边。

    邱志杰默了默,雄鹰展翅,驰骋万里,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总比在这个大场子里窝里斗来得好。他不是个斤斤计较的人,对于来去之间,对于人员流动,看得很开。

    注重当下,才是要务。

    景明在这半年的历练里成长飞速,不但完全融入医疗事业部团队,还逐步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对业务的发展也开始有了自己的布局和规划。

    邱志杰满意地点点头。虽然还稍微稚嫩,但这个成长速度已经是出乎他意料了。毕竟外派这些年,终是远离了政治中心,总部的人和事都需要时间去认识去适应去融入,而景明表现得游刃有余。

    只是比较遗憾的是,景明虽然是技术出身,但外派就转到销售岗,精于市场和客户,但对技术已基本上算是放下了,能看懂技术文档已是他的底线。

    人各有志,人无完人,他并不强求所有人都懂技术,做不到知其所以然能够做到知其然也行,但完全不懂技术是万万不行的。在科技公司做业务岗,你不懂技术那不是开玩笑嘛。

    邱志杰不允许自己的团队里有这样的存在。当然非业务线,比如成本、计划、客户关系等他不强求,他不是不讲道理的人。

    事实上,他一直很好说话很宽容,因为他自己本质上也是个不讲规则的人。只是他做事有自己的原则,对于接班人,那必须是严格要求。

    许成扫到这个新闻时,瞟了眼摊在桌上的能源事业部Q3季度财报,翻了个白眼冷嗤了一声就过。

    看看,曾经动辄数十亿美金起的天才少年总裁可真是能屈能伸呢,连几千万人民币的项目都能够事必躬亲,啧啧。放在现在的闻讯,一期结算几千万人民币的业务能不能立项成功都得打个问号呢,他可真是……不挑呢。

    再看了眼能源的财报,看看,连最不起眼的能源产品线随随便便的销售额都是以亿为单位的,这年头,还真有人吃过山珍海味饕餮大餐弹再面对着清粥窝窝头还能够甘之如饴的?啧,真以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呢,那只是拿来聊以自慰的理由罢了。

    许成又哼哼了两声,掩饰不住的嫉妒之情溢于言表。还好,办公室里没什么外人。

    他平等地讨厌身边每一个天才。都是人,都是一路过关斩将读出来的,身边只要冒出一个天才,好的,立马把其余所有人压得死死的,所有的光环所有的焦点都只有那一个,其他人的努力都成了炮灰,黯淡无光。

    比他年纪大也还好,至少可以自我麻痹下,自我欺骗那是因为多读了几年书,没事儿,我多了那几年也会赶上的,说不定天才就是我了。

    但是比他年纪小的,那就真的,最后的遮羞布都找不到了。向天盏,陶成蹊……这一个个的,为什么要在他眼前晃!他们有了啥耀眼功绩,他还得一边忍着嫉妒一边称赞,否则就是小心眼儿,容不得出色的后辈。看看,人言否?他还不能有自己的情绪了?他找谁说理去。

    许成觉得自己的人生真是失败,前有邱志杰,后有向天盏陶成蹊,把他压得死死的,让他毫无用武之地。有谁记得,他也是个博士啊!虽然只是个一般985学校的博士。

    看看,大家喊邱志杰就是“邱博”,喊李卓秋是“李教授”,喊各个实验室或者技术带头人都是“X博”,到了他这里,所有人像是有默契般,众口一词“许总”。淦!他就不配一声“许博”吗?!

    许成觉得自己生不逢时,在方方面面都受到血脉压制,所以,他决定黑化!

    他要不惜一切代价往上爬,让众人看到,他也是那个独一无二的人,他也是能够带领闻讯走向独领风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