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破浪总有时
繁体版

第十五章 远志(修)

    向天盏揉了揉眉心,丢下手中的纸笔,合上电脑,端着茶杯走到窗前,打算休息一会儿。看着窗外星光点点,他忽然想起了陶成蹊,这个他在闻讯几年间事实上最亲密的并肩作战的挚友。

    陶成蹊比他晚一年进的闻讯,95年硕士毕业校招进来。但虽然比他晚一年,却大了两岁多。向天盏是少年班,15岁不到即读的本科,而陶成蹊则是一路规规矩矩地走下来,18岁以当地状元考入清华,随后留校读了个研究生就常规地出来工作了。看起来人生随意得一如他本人随意的模样。

    虽然都是放在人群中闪闪发光的“别人家的孩子”,但这两人的风格截然不同。

    向天盏因为身体不好,常年一副瘦削苍白仿佛一阵风能吹倒的模样,但是整个人工作起来却是一副锋芒锐利的架势,往往让人忽略了他其实也有一张好看的脸。他一往无前的气势掩盖了一切。

    而陶成蹊有着一张无论走到哪里都让人无法忽略的脸。哪怕他和所有程序员一样灰头土脸的打扮,也掩盖不了他的风姿卓越,人群中你绝对能够第一眼看见他。一头不羁的微卷长发,一张堪比明星的脸,一双似笑非笑的桃花眼盯着你时似是深情许许,像极了抱着吉他弹唱校园民谣的艺术理工男。怎么看都不像一个顶级学霸而是一个吊儿郎当四处留情的艺术家。

    所有人见到他第一面都惊叹,怎么会有这么好看的男生!再一看,哇,还清华毕业,怎么会有这样的神仙男生!再在工作中一相处,哇,能力这么强,人这么和善,哪里来的神仙男生!

    能征善战又长得好看且温润如玉的后生谁人不爱,陶成蹊的名声迅速打开来。

    向天盏琢磨着,要是公司和大学里一样有什么论坛评选之类的,陶成蹊当之无愧闻讯集团第一代男神。只是这些年公司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每个人都忙得不可开交,没多少人有心思在论坛里灌水。

    向天盏对陶成蹊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倒不是“既生瑜何生亮”的纠结,而是他因为工作第一次去找他时,他一副妙语连珠的模样,正在和芳心暗动一脸娇羞的秘书们说笑。

    向天盏是个规则感极强的人,工作时间见不得他人懈怠,你做好了工作,哪怕同时谈八个女朋友他都没意见。

    他从不干涉团队成员私生活,但是工作时间就该有工作的样子。

    但这种不好的观感很快就被打破。

    两人就手头上项目正式聊过一次,陶成蹊扎实的专业知识,敏捷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很快让向天盏刮目相看。尤其是,他是鲜少能跟得上向天盏思路的人。基本上,他抛出一个思路,无论是新技术在项目中的应用,还是对一些产品原有架构的整改,亦或是对现有产品的延展和整改,陶成蹊都能很快接上话,并且可以给出有效建议。

    这实在是个大大的惊喜。

    向天盏已经很久没有这种酣畅淋漓的工作感受了。绝大多数时候,极少有人能够跟上他的节奏,他其实已习惯,但偶尔还是有种寂寞的感觉。不过说起来倒也不是没有,邱志杰,那是比他还厉害的人,他都只有俯首听教诲的份儿,但是终究算是长辈,不敢太过放肆。

    向天盏在心里想着,就算陶成蹊真的同时交八个女朋友,只要不影响工作,也是可以的。

    在陶成蹊独立带团队开局了两个项目,完全熟悉了闻讯科技的运作之后,96年底,向天盏正式向高管团队提议,让陶成蹊负责闻讯能源产品的阵地建设。

    能源产品之于通信,是相辅相成的存在。能源时效性约束下,无线网络的传输和存储等等都有莫大的影响,因此能源建设至关重要。把这么重要的项目交给陶成蹊负责,足见向天盏对他的信任和放心。

    此时的闻讯还只是单一的科技公司,但已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潜规则。例如,你打下的江山基本上后续就是你负责维稳和拓展了。这其实,也算是向天盏为陶成蹊争取过来的一亩三分地,能否耕耘至开花结果,就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果然,能“同时交八个女朋友”的陶成蹊不负众望,用了三年的时间,打造了一支所向披靡的团队,把闻讯能源从一无所有做到业内上游,假以时日可以和国外巨头一战。

    就这样,向天盏稳守通信产品线,陶成蹊筹建能源产品线,两人并肩作战,已是闻讯公司年轻一代的领头羊。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科技行业里更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有了向天盏这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在前,公认第二的陶成蹊则星光暗淡。人们从来只看得到第一。

    而陶成蹊只是出现得时间晚了些而已。

    更何况,性情平和,思维敏捷又长得好看的陶成蹊人缘好得一骑绝尘,远不是看起来刚愎自用的向天盏能比的。

    所有人都以为这俩只是表面和平而内里龌龊,一如上一辈的闻迅和邱志杰。

    但其实所有人都错了。两人不仅是工作上的默契搭档,私下里也成了惺惺相惜的挚友,是可以一起约饭一起跑步的小伙伴。

    90年代的中国,各个行业的机会都很多,只要肯下功夫,不乏一飞冲天的可能。两人在闻讯科技稳打稳扎,陪着公司一起慢慢成长为大树。

    向天盏依旧是那最夺目的存在。他也渐渐习惯众人仰望中带着隔阂的眼神。几年的时间里,他还是那个技术狂人,不同的是,在团队管理和业务管理上有了长足的进步,甚至面对媒体都丝毫不发怵。简言之,已磨炼得隐隐有下一代领导人的潜质了。

    而陶成蹊一代男神的位置越发稳固,几乎是所有未婚女员工的梦中情郎。大家茶余饭后热衷于谈论他,哪怕他的谈资其实几近于无——他和闻迅绝大部分主管一样,几乎所有精力都扑在工作上,没有一点点的花边新闻,甚至趣闻轶事。但这不妨碍大家的乐此不疲。他那张脸,就可以发散出无数的故事版本。

    就这样,在各种业务的磋磨中日子过得飞快,两人也奠定了各自业务领域的专家地位。而同时,闻讯科技在业内地位也越发稳固。

    地位稳固,意味着果实丰硕,随之而来的自然就是各种明里暗里的争权夺利。

    向天盏没想到,他的兄弟陶成蹊那么快就成了权利的牺牲品。

    想要毫不费力地摘果实,自然是挑背景单薄又有实力的倒霉蛋下手。不是每个人都有向天盏这样的幸运,开局就得到公司两位最具份量的大佬的赏识。

    陶成蹊无疑是那个最亮眼的倒霉蛋。

    从某种程度上说,学院派其实更注重“派系”,这种风气同样不自觉地延续到了企业里。在闻讯,大概因为创始团队的出身基本是江浙沪名校,基本上算是奠定了大致的格局。只有后来闻迅亲自挖来了一个清华毕业的光传输专家,这才有了后续零星的北方名校毕业生的加入。

    而陶成蹊,是第一批加入闻讯科技的清华毕业生,上头只有一个不在管理层的技术专家前辈,而他进入公司后给安排的导师,也是中规中矩的项目前辈,没有向天盏得天独厚的运气。

    如果说向天盏刻意把自己活成了“孤臣”,不占山头没有嫡系,那么陶成蹊才是真真正正的“孤臣”,不占山头没有嫡系还没有大佬罩着。

    是的,向天盏虽然什么都没有,但是背后有真正实权的两位大佬,哦不,还有潜在的真正大佬管明臻,也就是有三位大佬罩着,除非他得罪了这三位大佬,否则,他的地位无可撼动,也没人敢打他的主意。

    而弱小无助的“美强惨”陶成蹊就不一样了。

    他最强的后盾算来算去也只是根基还没有扎实的向天盏了。

    这不,公司的联合创始团队成员许成看上了极具潜力的能源产品线,想要插上一手。

    当然,最初他只是想招安。他看上了能源产品线,更是看上了一手一脚打造能源产品线的陶成蹊。嗯,这种看起来放荡不羁实际却不争不抢埋头干活儿性情又平和的后生谁不爱,多适合做小弟!

    面对许成多次抛出的橄榄枝,陶成蹊的应对是,假装看不懂。

    都是聪明人,反复往来几次也都明了其意,许成怒了。动不了向天盏,还弄不死你陶成蹊?许成找了个由头,欲把陶成蹊调去海外,脱离能源产品线大本营。

    能源产品线此时发展势头良好。在陶成蹊的带领下,团队经过几年的潜心研究和打磨,防止因突发停电导致的数据丢失和硬件损坏、为计算机、服务器和网络等设备提供电力保障的UPS(不间断电源)这一块,闻讯能源已经做到了业界顶尖;同时已经开始为运营商客户提供能源监测与管理服务的综合解决方案。而在电池这一块的研究,陶成蹊也已布局完整,甚至已经着手开始新能源行业基础解决方案的研究。

    而他付出全部心血的能源产品线就这样要成为他人的果实。是个人,都不能忍。

    于是,被坑后不能忍的陶成蹊选择了辞职。既然公司不能实现他的构想,那就辞职自己干。

    彼时,向天盏正带领团队征战欧洲,辗转欧洲各国连轴开局,实验局,商业局,还有一些VIP客户的沟通与维护。

    当他在欧洲忙得天昏地暗时,他的挚友在国内孤军奋战,直到离职。

    等到消息传到欧洲时一切已成定局。哪怕他提前赶回国,都架不住陶成蹊已办完离职手续。

    他还记得那是三月底,整个杭州城春暖花开,而他的心情冰冷如寒冬。其实也就是半年前,现在想想觉得恍若隔世。

    “这里待得没意思了,就出去做点有意思的东西啊。”他还记得陶成蹊一如既往言笑晏晏,丝毫看不到丁点儿被迫出走的感伤。

    只是那淡然的笑容却是狠狠刺伤了向天盏的眼。

    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说的大概就是陶成蹊这种人。

    离别那一晚,向天盏和陶成蹊沿着杨公堤走了很久很久,找了个人烟稀少的地儿喝了个酩酊大醉。

    那是向天盏第一次破例喝酒。他身体不好,从来都是滴酒不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