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宋
繁体版

第十五章 吃亏是福?

    宋仁学自从那日挨了打,屁股便成了开花糊糊,虽然说是请了最好的郎中看了,用了上等的金创,可依旧疼得他一点都动弹不得。

    平日里,宋仁学有三大爱好,斗蛐蛐、打马和听平话。

    斗蛐蛐自然不用说了,而所谓打马呢,就是一种掷骰子,走步数的棋类游戏,至于听平话,是指去勾栏里听人家说书。

    现在他卧病在床,百无聊赖,三样玩乐也难以玩的痛快。几日下来,可把这家伙给憋坏了,心里烦闷欲死。

    “说来说去,我宋仁学有今日,归根结底都是那傻子给害的!”

    宋仁学躺在床上,回忆起那天宋进一边啃梨一边看他挨打的模样,更是气的肝颤,大骂不已。

    刘氏在旁边听了,眼见丈夫可怜,心中也对宋进越发咬牙切齿起来。

    而宋仁学骂的狠,动了肝火,一个不小心牵动了伤口,更是疼的哎哟直叫,声音哀怨凄惨,跟一怨妇似的。

    刘氏心疼的不行,连忙拿了个丝绸绣帕给丈夫擦汗,一边安慰的说道:“官人莫要着急,这一次咱们虽然做错了事,但是不打紧。阿舅不仍旧是将府上的大事交给咱们二房吗?那谢管家虽然来了,但老眼昏花,根本不顶事。咱们只要把财权握在手里,阿舅渐渐就会知道,咱们一家对府里有多重要……”

    这女人理财还是很有一手的,这些年在她的把持下,宋家的确是蒸蒸日上,仓库里日渐丰盈起来。

    老爷子虽然不贪腐,但不代表他不爱财啊。不爱财,他也就不会如此抠门了。

    眼看宋府在二房一家的主持下,家业渐渐壮大,老爷子内心是相当满意的。

    而此刻宋仁学得了妻子安慰,心情也不由平复了不少,他这妻子平日里凶悍的很,很少对他和颜悦色,让他眉头稍微舒缓了一些。

    “官人稍安勿躁,我且说个笑话给你听。”且听那刘氏继续说道:“那周氏这次还想趁机把财权从我们手里夺过去,就是奸计没有得逞,你猜怎么着?我这好姐姐估计是气不过,竟然把自己攒了多年的箱底钱拿出来,让她那个傻儿子去做生意。”

    “他们要做生意?这要是做起来那可如何是好?”

    宋仁学顿时有些着急了。

    “别担心。我早已经差人去打听过了,那傻小子在甜水巷租了店面,又请了厨娘,那厨娘姓陈,说是会做羊汤羊签。可那甜水巷,是京师里最热闹的地方,哪家店里的大厨不是做这个的行家?别的不说,招福楼的大厨,那薪资一月可是二十贯,人家还老嫌弃少了呢。

    “四贯一月请来的厨娘,在甜水巷当帮厨还差不多,这能比的过人家吗,亏他想得出来!”

    这羊汤羊签,是北宋时兴的羊肉吃法。羊汤自然不用说了,就是煮嘛。

    至于羊签,这个“签”,就是宋朝的特色了,常见的就有羊舌签、莲花鸭签、鸡签、素签等等。所谓签,其实和岛国的寿司有些类似,就是用竹帘把肉、菜卷起来做成筒状。

    “再说了,他们要开饭店、酒楼,这地租、酒水、羊肉哪样不花钱?就周氏那点积蓄,能支应几天?甜水巷的酒家有哪一个是简单的?不是什么人都能在那边站稳脚跟!”

    刘氏越说越开心,干脆捂着嘴偷笑了几声。

    宋仁学也不禁连连点头,假惺惺的叹了口气:“我这侄儿才刚刚开窍,是该让他知晓一下世事维艰,磨磨他的锐气,年轻人嘛,吃亏是福!”

    宋仁学要是个现代人,估计得说,宋进就是缺少社会的毒打,需要狠狠收拾一下,知道知道天高地厚。

    “我听说,昨日阿舅还把那小子叫过去训了一顿。只是那小子脸皮厚,下人们说他出来的时候,还笑嘻嘻的呢。也不知道,等这败家子把她老娘压箱底的钱都给赔了,还笑不笑得出来!”

    “这事爹爹也知道了?”

    宋仁学更加开心了:“啧啧,可怜的。”

    嘴上假慈悲了几句,但他心底却期盼起来,等到时候这小子把生意搞砸了,他们这边却把家业办的妥妥当当的,这货比货的扔,人比人得死啊。

    这正好显出他们的高明,他们的能耐。

    这心情一好起来,宋仁学觉得屁股都不那么疼了。

    再说宋进那边,把事情都交给旺儿去做之后,他便继续安心在家中跟着先生念书。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这一晃便是三日的功夫。

    “先生,今日我家的店铺要开业,学生请假半日去看看。”

    宋进摇着把折扇,向李先生行了个礼。

    李鳞早就听说了宋进要开店的事,他一个酸腐先生虽然不懂做生意的这些事,但最近宋府上下,不看好宋进的人很多,他也听了那么一耳朵。

    “为师也不懂什么生意不生意的,你自己且放宽心,失败了也不打紧,真正要紧的是你的学问,明白吗?只要书读好了,什么没有?”

    李鳞这是在给他打预防针,免得这孩子到时候失败了,备受打击,太过难受。

    “学生受教了!”

    宋进行了一礼,告辞了先生准备离去。他啪嗒一声响打开了手里的折扇,昂首挺胸的走着,颇有几分翩翩公子的味道。

    “等一下,大冷天的你小子手里拿着那古怪的扇儿,是什么道理?”

    看着宋进手里拿着的折扇,李先生还是没忍住,疑惑的问道。

    原来折扇这东西,在宋朝还没几乎没有,唐人、宋人都喜欢团扇,像什么“轻罗小扇扑流萤”之类唐诗宋词里面的扇子,几乎都是指团扇。

    宋进这些天还真没见过折扇,更不要说在折扇上写诗词图画的,现在他手里这把,还是请府上的匠人专门打造的。

    这折扇起初来自于倭国,在宋朝虽然有,但却只有寥寥几把,放在皇宫里,是倭人送来的贡品。当然倭人粗鄙,不懂得在扇子上题诗作画,他们送来的扇子,扇面是白的,最多也就是用名贵的布匹花纹装饰,很有几分单调乏味。

    后来是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御赐官员们许多折扇,并且在折扇上题诗写字,这才让文人才子们,喜欢上了折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