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天降大雪
这一年,天降大雪,罕有的寒冬让天下百姓瑟瑟发抖。皇上听闻天象,也不由得担忧起来。他意图下旨赈灾民众,将储蓄的粮食与衣物发放下去。
这天,皇上召见李青衣,询问此番赈灾的具体方案。李青衣沉吟片刻,道:“皇上慈悲为怀,固有良苦用心。然大雪寒冬,民间困苦不容易被察觉,赈灾物资很难真正发挥作用,不如暂缓赈灾,改为大展宽仁,开仓放粮。”
“臣建议皇上下诏开仓放粮,让各地区免去今年的赋税,特恤困民。同时诏令各州县将储备粮食挪用于赈济民间,一视同仁,无论贵贱,每人定额发粮,以解燃眉之急。”
“赈灾虽有好意,但赈灾物资很难直接发放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中。开仓放粮则直接解决民间燃眉之需,让百姓安心熬过难关。若此举能奏效,来年民间生意也将兴旺,国库自然受益。这不失为明君妙策。”
皇上听罢,连连赞叹。他明白开仓放粮势在必行,才能让天下百姓度过难关。如果仅发放赈灾物资,很难真正发挥作用,反而容易滋生弊端。
皇上当即下诏,在全境范围内开仓放粮,并免去今年的赋税,特恤困苦民众。各地区将储备粮食发放给民众,一视同仁,无论贵贱,每人定额供应,以解当前燃眉之需。
面对大雪,各地百姓颇感惶惶。但随着皇上圣旨的下达,境内很快由忧转喜。免征赋税,每人得以定额获得粮食,立时安抚了民心,让所有人都能安心度冬。
寒冬终将过去,大雪也渐趋消融。得益于皇上的开明政策,天下百姓都得以安然度过难关,没有出现象征性的死亡与骚乱。等到气候转暖,各项生产又恢复正常,民间生意兴隆,国库收入也日渐增加。
皇上见状大感欣慰,他明白这个艰难的决定获得了丰硕的果实。开仓放粮一举多得,不但让百姓安然度过大雪,也让国家利益不受损失。他一直以来对李青衣的高度信任,也在这件事上得到了回报。
这一年,皇上又在李青衣的建议下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修筑水利,兴修学校,简化吏部与征收制度等等。这些举措让天下逐渐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风气也有所改善。同时西域等外地使者也逐渐改换礼貌,对天朝的态度也日趋恭敬。这些变化让皇上感到欣慰不已,也更加确信李青衣的睿智。
一日,皇上忽然提起李青衣,笑道:“青衣,朕近日梦见一位神奇老人,他说天下将有一位仁人出现,能助朕完成一番伟业,让社稷达到空前的安康。老人形容楚楚,朕觉得似曾相识,却又想不起是谁。你说这梦是否有征兆,仁人会是何人?”
李青衣听罢低头沉思。良久,他抬头道:“皇上此梦少有征兆。臣想这位仁人若非臣等身边人,定会在天命到来之时现世,助臣等完成伟业。臣等只需专心治理社稷,顺应天命,仁人自然会现于臣等面前。”
“皇上不必过于推论此梦,铺陈设想,只会造成迷惑。臣等应专注现实,修善治世,天下安康,外敌来侵有备无患,这才是最重要的选择。一心想着梦中的仁人,恐怕反而会错失真正机遇。”
皇上听罢,也觉得甚是。他点头笑道:“青衣言之确是,朕不该过于深思此梦。现实还有太多要紧的事,真正重要的还是专心治理社稷,促进天下安康。一心想着梦中之事,容易产生迷惑,误了大好良机。”
“青衣,你的忠告若不是时常提点,朕定会迷失方向,误入歧路。有你在朕左右,朕才能安心专心修善治世,完成真正的伟业。你就是朕梦中那位仁人,只是朕迟钝,一直没有察觉。”
李青衣听罢,忙跪拜谢恩。他说:“皇上过誉臣等,臣只是尽心尽力,完成自己的修行之路。如果皇上觉得臣等有所作为,是由于臣等顺应天命,遵循臣等内心的超然。臣等会继续努力,配合皇上完成更伟大的事业。”
皇上听罢也欣慰的笑了。他明白李青衣的超然与睿智,才是自己能够安心修善治世的根本原因。有李青衣左右,他所要做的,就是顺应天命,完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伟业。
自此之后,皇上在李青衣的协助下,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扩建水陆路以便通行,选派贤才居要职,创立官学并推行教育,疏浚运河以利农田灌溉,兴修仓储以防饥荒,与外国修好以招徕商贾,简化吏部以除弊政。
这些措施的出台使得天下日益安康,国威日盛,百姓安居乐业。同时也让后世称颂皇上的伟业与仁政,这也是李青衣一生追求的真谛。
在李青衣的辅佐下,皇上成就了一段光辉的历史。这段历史不仅改变了当时的社会面貌,也为后世树立了一个伟大典范。
然而,在一片欣欣向荣之际,李青衣的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他身体素来弱弱,长期操劳之下,加重了病魄。皇上虽有所察觉,也曾勒令李青衣修养,但李青衣总是不加理会,依然持之以恒地辅佐皇上处理政事。
一日,李青衣正在皇上的书房讨论一道上谕。突然,只听得李青衣一声低呼,身形一歪倒在地上,口鼻流出鲜血,动弹不得。
皇上见状大惊,连忙下令左右将李青衣抬入内室。太医赶来诊脉,面露难色。片刻之后,太医退出内室,在外面请皇上后,低声道:“实不瞒皇上,李公身体已危险严重,生命道已经逐渐消逝。余虽尽全力,恐也难以为力。李公这番劳顿与操劳,终于加速了生命的消亡。仅余数日,恐难久为人世。”
皇上听罢,怔然失色。他虽然察觉李青衣身体每况愈下,但没想到会如此迅速而来。这个忠诚的臣子,自己的左膀右臂,竟在自己眼皮底下迅速枯萎,这让他无比痛心和懊恼。
太医见皇上神色,也知难以安慰。他沉声道:“皇上请宽心,李公虽然力衰生命难久,但余也尽力延长些时辰。这段时日,皇上若有所遗言,请赐见李公最后一面,以慰藉李公心志。”
皇上点点头,踱步走入内室。那里,李青衣正躺在榻上,面色苍白如纸,双眼紧闭,气息微弱,看上去下一刻便会断气。
皇上见状不禁红了眼眶,他轻声唤道:“青衣,你醒醒,这是朕。”
李青衣缓缓睁开双眼,见是皇上到来,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他声音微弱的说:“臣在,皇上来访,臣真是有幸。”
皇上见李青衣苍白的面容与微弱的笑容,心疼之情溢于言表。他紧握住李青衣的手,哽咽的说:“青衣,你这番模样,朕真是痛心。朕知道你身体衰弱,却没想到竟至如此地步,这是朕的过错。朕不该......”
李青衣摇了摇头,缓缓道:“皇上无需自责,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臣能在皇上左右,完成属于臣自己的使命,已是最大的荣幸。臣虽然生命加速消逝,但内心富足,已无遗憾。”皇上,您勿须自责。臣生来便是为了这一刻,完成属于臣的天命。臣能够在您身边,助您完成伟业,已是极乐。生命雖然短暂,但内心已达到超然。您的辉煌成就,将会流芳百世,这是臣此生最终的意义。”
皇上听罢,心中五味陈杂,一时间难以言表。李青衣的话语既让他感动,也让他无比自责与惋惜。如果不是自己当初的举措与提拔,怎会让李青衣消耗如此之快,走上生命的尽头。
李青衣似乎看透皇上的心思,又道:“皇上,生命最终都会消逝,这是没有人可以改变的事实。我只是比旁人更早一些到达终点,已不足为奇。您不要感到遗憾,生命之火在燃烧的过程中,发挥出它最大的热度与光彩,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在您身边组织了自己的使命,带给了您我全部的热忱与忠诚,并助您达成了伟大的成就,这已超出我自己的意料。我内心的超然,生命的意义,都在这一刻达到顶峰。皇上,不必感到惋惜,我已无遗憾,您也无需自责。我会在天之灵魂里,继续守护您与天朝。”
皇上听罢,泪水再也止不住。他紧紧握住李青衣的手,声音哽咽的说:“青衣,您是朕最得力的臣子,也是朕最敬重的朋友。没有您的辅佐,朕无从达成今日之业。您的离去,朕定会痛彻心扉。但您的话语,让朕明白生命的真谛。朕会在您的引领下,继续守望天下,完成更加辉煌的成就。”
李青衣微笑点头,他的身体在这段交谈中已是微弱到了极点。他知道生命之光即将熄灭,但内心却是前所未有的平和与满足。
李青衣最后说:“皇上,生命难免会消逝,但热忱与忠诚会延续。臣在天之灵魂里,会一直守望您与天朝。这就是生命的真谛,也是臣此生的使命......”
话音刚落,李青衣的手慢慢滑走,身体也逐渐失去了温度。皇上见状,热泪盈眶。他知道,这个伟大的灵魂,已经完成生命的使命,离开了人世,但他留下的一切,将成为流芳千秋。
李青衣在最后一刻,达到了生命的顶峰与巅峰。他的离去,让皇上明悟生命的真谛,而他的一生,也完成了真正的超然与使命。生命虽短,但他已经发挥出最大的热度与光彩。这一刻,皇上虽然痛彻心扉,但内心也满是欣慰,因为他知道,李青衣并未在自己身边白白消逝,而是在最恰当的时刻,完成了他的使命,达到了生命的巅峰。
李青衣的葬礼很是隆重,皇上亲自送行,目送这位伟大的灵魂完成最后一程。那日天空万里晴空,阳光灿烂,仿佛为他送行。天地之间,仿佛多了一位守望的灵魂,歌颂生命,守护生灵。
自李青衣逝世后,皇上现在内心有所觉悟。他更加领悟生命的真谛,明白权位与成就并非生命的全部。一个人真正的超然与价值,在于竭尽全力,发挥最大可能,完成自己的使命。李青衣短暂一生,已达到了这种顶峰,这是真正令人肃然起敬的境界。
皇上努力遵循李青衣的遗愿,在位期间继续推行仁政,使国家安康,人民安居乐业。同时也隆重修建李青衣的陵墓,重建其故居为官邸,并将其生平事迹与言论编纂成册,命名为《超然现象》,随皇帝入葬,延续其精神,以示应有之敬重。
后人纵观李青衣一生,多有褒赞。他以最大热忱与勇气完成自己的使命,在短暂的时间内发挥出生命最大的光彩,达到极高的境界,最后在皇上身边安然离世,真可谓生命无遗憾。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真谛,这也让后人无不起敬,纵有片刻之遗憾,也已转化为对生命意义的领悟。
皇上在位期间,也一直遵循着李青衣的遗愿与心迹,推行仁政济世,使国家日盛昌盛,天下安康。这也是对李青衣的最大怀念与纪念。李青衣的一生,已经超然入神,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生命虽短,但他已经发挥最大可能,达到生命的高度与巅峰,这足以令世人肃然起敬,并对生命有更高领悟。
这也许,就是李青衣留给全世界的最伟大的精神产物。超然,便是他生命的全部意义。而这份精神,也将长久地激励与感染着每一个生命个体,去发现自己的使命,完成属于自己的超然修行。
皇上在位后期,常带几个皇子出巡天下,都江堰一带颇得皇上喜爱。这天,皇上携三皇子出游都江堰,忽闻处传来泣声,皇上下车一探,原来是一地主家的小女儿在哭泣。地主一家见皇上光临,都惊惶跪拜,却也不知所云。
小女孩抽泣着说:“皇上救救我们,爹爹要把我许配给一个老头,我不要嫁给那个老头......”
皇上见状温言安抚小女孩,并命人传唤其父亲。地主一家跪地不敢起来,口齿磕碰地说是因为家道中落,无奈只能许女儿与邻里一位老富翁,以李氏家境。
皇上沉吟片刻,对地主说:“富贵不能自保,贫穷不能自保,这都是因人情变迁引起的。你若真心不忍女儿受苦,我可以令人暂时收留你的女儿,待你们家境好转,再由女儿自行选择。”
地主一家听罢,无不感激涕零。小女孩更是泪流满面地拜谢皇上恩典。
皇上让侍卫暂时护送小女孩入宫,并告诉地主一家,等他们家境好转,自可来宫迎回女儿,由她自行选择是否离婚。地主一家连声答应,并再次跪地谢恩。
三皇子见此情此景,不由得感叹。回程时,他禀告皇上:“父皇此举慈悲为怀,令臣敬佩。然收留小女孩入宫,未免有碍法度,恐怕会招来非议。”
皇上笑道:“法度固然重要,但在情况下也需要通融与仁慈。那小女孩生性静谧,入宫Temp无碍,待其家境好转自会迎回。朕此举不过是恕其一时之难,无意长久收留,只在于给予生机,以慰藉其心,这并无违天理的地方。”
三皇子听罢,也领悟皇上的苦心。皇上是以善意谎言收留,并非长久领养,只在乎那一刻的生机与希望。此举虽超出常情,但出于大慈大悲,并无碍法度之虑,值得佩服。
“父皇,您的慈仁胸怀,实在难以企及。臣虽有所顾虑,但也才明白您的苦心良苦用意。‘法’与‘情’并存,切磋轻重,这就是仁者的睿智之举。臣学得甚浅,还请父皇慢慢教诲。”
皇上听罢大喜,对三皇子道:“你能领悟朕的苦心,朕已很欣慰。法度虽重要,但也需通融于人情,善意之举并非违法,这是执法者必须明白的道理。朕收留那小女孩,不过给予一丝生机,慰藉其在一时之难中的心志,并非长久领养。等其家境有转机,自会迎回,这并无碍法度之虞。”
“子善,将来执法需明察秋毫,但也务必通融于人情,体恤生灵一时之难。法以严明为上,而宽厚仁慈则为法魂。两者缺一不可,方能达到圣君之理想。朕自幼聆听先帝教诲,便一直铭记于心。今日你能有所体会,朕的心愿已达。”
三皇子谢恩道:“父皇教诲良苦,臣必谨记于心。仁者立法严而不苛,执法严而不冷,能体恤生灵,通融人情,施以宽大,此乃圣君之本色。臣会努力学习,将来执法在严明之间求得仁厚,达到圣君之治理理想。”
皇上听罢大喜,他知三皇子聪颖过人,只要在自己的教诲下,定能达到仁者立法的理想。三皇子也明白,修身为上,体恤生灵为本,严法之下求仁厚,这是自己学诲圣君之道的第一课。
此后,皇上每每出巡天下,都会带三皇子同行,以便继续教诲。三皇子也努力听从皇上的教诲,在见闻中积累治理经验,准备自己日后临盛之责。而那个小女孩,也在皇上再度过问下,比她父母更早离开宫去,由她自己选择新的生活,这也让皇上欣慰不已。
三皇子在皇上的教诲下,日益通达明理,渐有圣君之风。皇上见三皇子成长迅速,颇具天资,也更加放心帝位继承之事。他知三皇子能体恤生灵,在严明之间达到仁厚,必定能达到先帝训诫圣君之理想。
后来,三皇子果真继位为王,他在位期间体恤民情,作出一系列仁政措施,使天下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气氛久违的明亮起来。人们都说,新皇上治理国家,有着仁者立法的理想。这也证实了先帝当年的选择与教诲是正确的,新皇上体悟到仁者治国之道,达到了圣君的境界,这也是继承了先帝的治理传统,完成了先帝的理想。
先帝临终之际,想起生前教诲的三皇子,也颇感欣慰。他相信,这个敬慎聪颖又富有仁心的儿子,必将延续自己的治国理念,达成自己未完成的宏愿。果不其然,新皇上在位期间选贤任能,体恤生灵,作出仁政,这也成全了先帝的夙愿,达到了他圣君立法的理想。
新皇上也一直痛惜先帝的逝世,他明白自己之所以能达到今日的治理成果,全赖先帝当年的教诲与培养。如果没有先帝的悉心栽培,他也不会有如此人格与气魄,更遑论体悟仁政之道,达到圣君的境界。
因此,新皇上特地修建先帝陵墓与庙宇,每年都会亲自前来祭扫,以示对这位良师益友的思念与感激。同时,也将先帝生前教诲与遗诏集结成册,命名为《仁政典范》,收入国家典藏,令后世君主学习,发扬圣治之道。
《仁政典范》后来也成为各代君主学习治国之典,其中记载的先帝教诲,是体现仁政理念的法宝。许多君主都从中汲取营养,学得仁政之道,达成良善治世。这也证明了先帝的远见,他当年对三皇子的悉心栽培与教诲,不仅造就了一代明君,也在千秋万代中发挥着推动作用,令后世君主体悟仁政,达到了他作为圣君的理想。
新皇上在位期间,将君主的仁心与体恤作为治国的准则。他推行一系列仁政措施,使民安国泰,社会清明。这使他在百姓间备受景仰,被誉为仁君。而他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成就,全在于当年先帝的教诲,那些将“法”与“情”并存,从严明中达到仁厚的理念,成就了他体悟仁政之道,达到圣君境界的启迪。
新皇上的一生,既延续了先帝的遗志,完成了他未达成的治理理想;也发扬了仁政之道,达成先帝作为圣君的愿景。他的成就是先帝生前教诲的结晶,也是对先帝的最高褒扬。经由他的治理,先帝仁者立法的理念扎根民心,将永远影响与推动后世,这也是先帝遗教的真谛与价值。
新皇上虽然功成名达,但他始终不忘初心。他明白自己之所以能有今日的成就,全在于先帝的栽培与教诲。他将一生视作完成先帝遗志的过程,这也是他对先帝的最高敬重。而他留给世人的,不仅是仁政的遗产,更是二人师徒情谊的千古佳话。这份师徒情,成就了新皇上的圣君之道,也让先帝的遗教发扬光大,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