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海松原
繁体版

第二十五章、暗流涌动(三)上

    (三)、两人每天学习很勤奋,家里的活干完了就抓紧时间学习,利智还会利用零碎时间学习,他把背单词都是用零星时间完成的,书和学习资料都是珊彤家哥哥们留给妹妹的,哥哥利智的年龄也已经到了成婚的年龄,生产队长的女儿看上了利智,队长的女儿长得不错,眉清目秀,也很温柔,但是,利智的志向并不在此,他一心想着有朝一日能走出这个小山村。可是队长的女儿追得很紧,利智便不予理睬。

    后来,队长的女儿让他的队长父亲给利智施压,利智说:“我没有资格和贫下中农的女儿谈恋爱。”队长一听说:“我们不嫌弃你。”利智说:“你们不嫌弃,我嫌弃,在你们面前我永远都抬不起头,这辈子我是不会结婚的,你也告诉你的女儿死了这条心吧。”队长一听,人家根本不愿意,便劝女儿道:“世上的好男人多的是,难道非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不成。”

    队长女儿哭着说:“我就是喜欢他嘛,你再去帮我说说嘛。”队长生气了道:“我可丢不起这人,人家不愿意你让我怎么办?别的事好说,这种事我总不能霸王硬上攻不成?算了吧。”利智除了每天种试验田,收工回到家里就抓紧时间学习,爸爸对他和莉莎的学习很上心,教的用心,学得认真。

    付爸爸的腿受过伤,一到变天腿先有反应,莉莎给爸爸缝了一个棉裤套子,白天套在腿上为了保暖,晚上用盐水瓶子灌一瓶开水,用毛巾包好放在爸爸的被窝里,给腿保暖。眼看要过年了,利智上码头曾经批发鱼的市场,找一起卖过鱼的伙伴,便宜买回两条大鱼。莉莎到屯里杀猪的人家称了二斤猪肉,回来包酸菜饺子,莉莎把哥哥买回来的鱼一分为二,剁成块和豆腐炖了一锅豆腐鱼。

    把一斤猪肉剁碎,等吃了除夕饭用来包饺子,付爸爸为了饺子好吃,亲手调馅,莉莎和好了面,一家三口包起了除夕饺子。正在其乐融融的包饺子时,院门被砸得咣咣直响,利智忙出去开门问道:“谁呀?”一个粗犷的声音应道:“是我,楚正梁,付大夫在吗?我娘和孩子他娘都晕倒了,想请付大夫给看看。”

    付爸爸一听有病人忙放下手里的饺子,拍拍手道:“病人现在哪里?”楚正梁说:“都抬到卫生院来了。”付爸爸走出家门对楚正梁说:“走,去看看。”付爸爸跟着楚正梁来到卫生院,王洪亮已经在那里了,老太太躺在病床上,楚正梁的媳妇捂着肚子在旁边的凳子上坐着。

    付爸爸问楚正梁道:“老太太以前得过啥病?”说着摸了摸老人的脉搏,又摸了摸脖子旁边的动脉,楚正梁说:“没得过啥病,身体一向很好的。”付爸爸又问:“今天吃的啥?”楚正梁说:“也没吃啥,就是吃了点木耳炒蘑菇。”

    付爸爸翻了一下病人的眼皮,瞳孔散大,忙说:“可能是食物中毒,洗胃,先催吐,让病人侧躺着。”付爸爸找来一个压舌板,伸进老太太的嘴里,压着舌根,老太太昏沉沉的,感觉有人按压自己舌根,情不自禁的猛地一下像喷泉一样吐了出来。

    付爸爸一个闪身,老太太吐了一地,王洪亮拿的盆子接了没多少,除了地上,盆子里,王洪亮的身上也被吐了一大片。在卫生院设备简陋的情况下,没有什么可以使用的设备,只能自己想办法。老太太吐完了,付爸爸用杯子接了一杯水递给老太太说:“把这一杯水喝进去,”老太太喝下去一杯水后,付爸爸又按压老太太的舌根,老太太又吐了出来,这回吐得都是水,付爸爸又灌了一次水,催吐。还好老太太恢复了神志,付爸爸让王洪亮给老太太输上液,老太太转危为安了。

    楚正梁的媳妇脸色发青,一会儿想上厕所,一会儿想吐,可是又吐不出来,付爸爸还是用刚才那种办法,先让她喝一杯凉水,让她自己用手指按压舌根,没按几下,胃里的东西全吐出来了,付爸爸让她再喝水,再催吐。反复几下,胃里吐干净了,付爸爸让王洪亮给他开了点药。

    便对楚正梁说:“你们家的饭菜有问题,今天都吃的什么你详细说来。”楚正梁便把媳妇把泡了一星期的木耳炒蘑菇告诉付爸爸,付爸爸说:“蘑菇哪来的?”楚正梁说:“蘑菇是邻居给的,以前也吃过没啥事。”

    付爸爸说:“不认识的蘑菇不要乱吃,幸亏是干蘑菇,吃前还泡了水,要是新鲜蘑菇毒性大吸收快,可能会没命的,回去把剩下的蘑菇扔掉,别再吃出问题来。”付爸爸说:“木耳现泡现吃,泡时间长的木耳也会中毒。

    王大夫你可以把这些小常识写下来贴在墙上让大家知道,避免食物中毒。”楚正梁看自己的媳妇和老娘都没事了,对付爸爸说:“付大夫,今天多亏了您呀,我们全家要谢谢您。”付爸爸说:“多亏了王洪亮的帮忙,要是我一个人,也顾不了那么多。”楚正梁忙说:“是啊,也谢谢王大夫啦。”王洪亮在旁边谦虚的说:“我没做什么,只是帮着付院长打打下手。“

    王洪亮按照富爸爸的说的,把一些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食物相生相克,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组织起来,贴在卫生所院内的卫生宣传栏内,让村里的乡亲们观看,并在宣传栏内大力宣传讲究卫生,减少疾病的宣传,从宣传”爱卫生,防疾病“自我做起,做到勤洗手,勤洗澡;每天刷牙泡泡脚;不拉肚子,得感冒。

    后来小孩们听见大人们回家念叨在卫生院看见的顺口溜,也跟着学了起来,家家兴起了每天刷牙的习惯,村民们的衣服和面貌有了进一步的改观,一改过去灰头土脸的样貌,给病人打针时,不像从前,用几个酒精棉球都擦不干净,漏不出真皮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