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空间的宝物猎人
繁体版

第十五章 立长不立幼

    道一身体一征,他没想到一代大帝秦始皇,居然会这么谦卑,诚挚地请他帮忙,以固秦朝的基业。

    自己搞不好是历史上唯一的能让秦始皇低头的人,想想都爽!

    不过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秦统一六国不久,征战日多,战国时代最有价值的是什么?

    是人才。

    秦国位于边陲,土地一般,重农轻商,最大的资源士兵成份都是以农夫为主,虽然打起来勇猛善战,但少了六国的那股机灵劲儿。

    齐国的学士、魏国的锐甲以及赵国的骑兵都是秦远不能及,为了改变这个局面,秦朝历代君王都礼贤下士,诚心来从六国引进人才。

    商鞅、吕不韦、张仪、李斯都不是本国土生土长的人才,但他们得到重用,在秦国担任了丞相之职,大力革新,用六国的方法来解决秦国的问题,最后平定天下。

    正因为如此,秦始皇作出礼贤下士的姿态,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这样的请求,并不说明秦始皇是一个没有帝王之威之人,相反更加说明了他的英明机智与随机应变。

    要知道他认识道一虽然不久,其人力不能杀敌,谋不可断国。

    但可别忘记了他是从两千年后的现代社会穿越而来的,足足比秦始皇多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经验和浓厚的科技底蕴。

    而且,由于道一掌握了历史的来龙去脉,并了解历朝历代对秦朝败亡的总结,他其实有可能找到方法避免秦二世而亡。

    只要他能掌握足够的武力和权力,实际上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甚至一个帝国的命运。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道一称之为这个时代的神亦不为过,只是他的能力现在还没有办法更好地展现出来。

    就算这样,道一还是不可怕,秦始皇才是更加可怕。

    他不愧为千古一帝,只通过分析道一的行为举止以及寥寥数语就明白这个人不简单,有改变他的帝国命运的见识和手段,这份洞察力,真的可以当起千古一帝的命运了。

    道一初是一怔,仔细想来,既然自已已经选择了秦的阵营,那么自已在这个时空中的命运已经和秦始皇绑定到了一起,如果有可能改变秦帝国的命运又不违反规则的话,他还真想试试。

    不过用什么方式点拨秦始皇好呢?

    其实无论陈涉,或者项羽还是刘邦,都不是造成秦朝灭亡的关键,他们只是时代的产物,只有时代的刘邦,没有刘邦的时代。

    秦末起义风起云涌,实际上是一种大趋势形成,这种趋势就是六国人家厌倦了秦朝的统治,想要回到七国争雄时那种各国自治,可以随意去家留国的体制。

    一旦趋势到来之后,无论你想怎么阻挡,只是按下葫芦浮起瓢罢了,要想阻止秦帝国的灭亡,需要换另一个方法,或许要从根上做起。

    沉思半天,他的想法已经有了,于是对秦始皇说道:

    “秦灭六国,兵力分散,又不能够磨灭六国人对过去的怀念。

    一旦有兵乱,以一国之力势必难扑灭六国的灾难,请问如果到了那种状况,你还是执着秦统一天下,建立千年伟业的念头,还是愿意先避其锋芒,保住秦国原有的势力,以备后来的机会呢。”

    秦始皇也是明白人,知道如果自已死去,自已的后人必不能够以一已之力,驾驭这些骄兵悍将,更说得不象自已这样雄才大略各个击破六国而统一天下。

    到了那时与其孤掷一注,被造反的六国之人,还不如以退为进,先退回故地,保住国家再说打算。

    于是他很干脆地点了点头,

    “一切但听先生作主。”

    “好,既然你这么诚恳,我就为你好好筹划一下。”

    道一学着诸葛亮伸出三个指头,说:

    “我给你三条计策,第一条早立太子,立长不立幼,以安天下之心;

    第二条,暂缓修筑长城和陵墓,以歇天下之力,避免造成民变;

    第三条,在关中训练十万以上的精锐军队,永不转到六国辖地,加固城防,增设多个堡垒,以免有一天被六国余孽攻取。”

    秦王听了一惊,这第一条他不理解,第二条违背了他的意愿,只有第三条感觉可行,不由质疑道:

    “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道一慢慢地和他解释这几条规矩的原因。

    所谓立长不立幼,指的是立太子都选年纪最大的一个,尤其是对开国国君来说。

    这样有不少好处,

    一是安定武将的心,既然太子已立,那些权力大能力强的武将就死了自已当皇帝的心,就算想当,下面的人也不会盲从给自已一个谋反的名声。

    六国初平,年龄更大的太子对于世事更加了解,更为成熟,也不会轻易做出错误的决策激起民变。

    秦国之所以灭亡的那么快,就是因为没有提前立下太子。

    始皇还希望长生不老,不愿放弃权力。

    结果由于名份不清,他的破绽被贪图荣华富贵的李斯和赵高抓住,两人私立幼子胡亥为皇帝,还用这个秘密来要挟皇帝,把控朝政。

    皇帝年少不经事,李斯赵高都没有制衡天下的能力,大变一起,手忙脚乱无的适从,所以秦国之败,首先败在没有立太子。

    停止阿房宫,始皇陵,长城这些建设,是因为这些建设劳民伤财,在秦代交通不发达的时代,一个修建长城的人需要消耗几十人来为他运输补给,这样大大消耗了全国的人力和财力,导致穷人越来越多,吃饭都吃不饱,只能揭竿而起。

    所以不动用民力,与民休养生息,是所有的开国国君最重要的一环。

    最后一点,准备最精锐的兵马放在关内,保证了秦军能够内线作战,保家卫国。

    秦末起义军四起时,秦兵仍然精锐无双,但是他们在六国绵长的战线上多点作战,物资支援不利,扑灭一起义军又来一起,渐渐生出无力之感。

    最重要的巨鹿之战,秦国只能把罪犯都征发了,在赵国的巨鹿与十倍与已的起义军作战,一旦战败,则秦国无可用之兵,被刘邦一战而下。

    如果秦国能够审时夺势,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极限,不要分兵对付四起的义军,而是各个击破,而是用精兵守住自已的内线,象七国争雄那样任凭六国互相争夺权势,假以实力,至少还能保住秦国故土。

    所以这三条,实在是字字珠玑,完全当得起秦王那个请字,大大超越了这个时代的见地。

    不过此时除了道一,又有谁敢说这些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