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明
繁体版

第三十六章 还来?

    慕容正觉得自己已经完成任务了,轻轻摸了摸怀里的圣喻,脸上露出几分满足的神情,这东西可得好好留着,说不定哪天能有大用处。

    朱元璋猛然从自我陶醉中清醒过来,随即用目光狐疑的扫了慕容正一眼,正巧看到了慕容正脸上那种满足的神色,不由得微微一笑,然后让下面的群臣回到座位上去。

    “张先生,满意否?”

    张韬连忙下拜:“陛下雄才,草民拜服。陛下能有这样的胸怀,一统寰宇,自是不难。”

    朱元璋微笑说道:“朕也听闻张先生早年刻苦攻读各家典籍,文章词赋,自成一派,着实不易,来人,赐金百两。”

    张韬立刻谢恩。

    朱元璋能“写”出这么大气磅礴的狮子来,着实令张韬感到震惊,震惊之余,更是有些决然,朱元璋的实力不说,气度与手段胜过方国珍无数,与他作对,无异于自寻死路,这次回到浙江,一定要尽力说服投诚。

    这时,文臣之中站出一人来,正是宋濂:“陛下,臣有一问。”

    “讲来。”

    “陛下在此中引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历代帝王,雄浑豪放,气势磅礴,然,臣请问陛下,陛下是否决意北伐?”

    朱元璋脸色微微有些凝滞,说道:“朕,自当一统天下!”

    “陛下,自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中原腹地,再无天险可守,一旦跨过黄河,必与蒙元殊死一搏,陛下可曾想过,我大明刚刚建极,黎明百姓自当休养生息,即便是北伐,也需做好十足准备。”说到这里,宋濂撩起官袍往地上一跪:“臣情陛下暂缓北伐之势,养精蓄锐,顾念民生之艰。”

    看到朱元璋脸上的表情,慕容正就知道朱元璋此刻如同吃了苍蝇一般恶心。其实历史上便是如此,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也是经过三年的修养生息,才积蓄了北伐的实力。但是,现如今的朱元璋,北伐的雄心大志早就被那几个土豆给点着了,这个时候你上来泼冷水?

    “朕,自然知道,北宋之后,中原百姓久经战乱,后遭异族凌辱,数百年之久,北地百姓嗷嗷候待,每当朕坐在这张龙椅之上,就能听到他们的疾苦之声,你说,为何不北伐?”

    “臣不是不同意陛下北伐,而是希望陛下能够体恤民生,待粮草充足,兵强马壮之时,定可一战而定之。”

    “朕意已决!”

    立刻,又有十几位文臣跪了出来:“请陛下收回成命,延缓北伐事宜。”

    慕容正扫了一眼,这些跪下来的文臣大多数都是些文官御史,真正的朝廷大佬一个个端坐在那里,显然他们是知道跟土豆有关的事情的。

    朱元璋开始发笑,笑的有些渗人:“以前,朕带着一帮泥腿子,用了十三年时间,百战之下,才有了现在的大明皇帝,那个时候朕能战胜眼前的敌人,难道现在朕还打不过蒙古人?”

    “陛下三思。”

    慕容正想了想,确实,朱元璋和蒙古人对战的经验确实不多。而中原北方的异族数千年来也是中原的噩梦,来自异族的噩梦已经深深的印在了这些文人的灵魂深处。这些文人也是怕,他们怕的是好不容易刚刚才有的太平时节,弹指间便灰飞烟灭。

    “徐达!”朱元璋突然厉声喝问。

    “臣在!”徐达应声出列。

    “朕问你,北伐可行?”

    “回陛下!”徐达说道:“臣跟随陛下,身经百战,从无败绩,陛下让臣去打蒙古人,臣誓死不渝!”

    “汤和!”

    “臣在!”

    “北伐可行?”

    “臣跟随陛下,东征西讨,杀人无数,一直想砍几个蒙古鞑子的脑袋看看!”

    朱元璋又扫了一眼:“常遇春!”

    常遇春应声出列:“臣在!”

    “可敢北伐?”

    “陛下麾下,兵强马壮,元戎骁勇,誓死当先。如何不敢?”

    朱元璋哈哈大笑:“听到了吗?不妨告诉你们,朕的宝马夜夜嘶鸣,朕的宝剑渴饮胡人之血,朕,恨不得御驾亲征!”

    一众武将立刻出列下拜:“誓死追随陛下!”

    这番动作,把今天来的各路使臣都给吓住了。李成桂眉眼四处游荡,平山八郎也在四处张望。刚刚还在震惊的张韬,这个时候又有了些不一样的想法。

    眼见这种情形,文官之首李善长出列:“陛下,臣有奏上!”

    李善长是朱元璋起底手下,自然不会和朱元璋唱反调,更何况他现在是宰相,在闻官之中说话也很有分量。

    “说!”

    “陛下!中原百姓于蒙古治下自有百年,元帝残暴,与百姓,早已失心失德,陛下挥师北伐,定可一战而定。然,北伐之事,兹事体大,自上而下,需做万全准备,臣请陛下稍待几日,不急于一时。”说着,李善长向朱元璋使了个眼色,示意他注意后边的那些使节。

    朱元璋立刻明白,首星星的一回,让下面的文武重臣起来:“也好,不必急在今日,大都督府和兵部、吏部好好商议,尽快给朕一个章程。”

    “臣遵旨。”

    武将们一个个兴奋的跟打了鸡血似的,在他们看来,蒙古人其实也不过如此,更何况军中已经开始广泛使用没良心炮和鬼见愁,相信对上蒙古人的骑兵,胜算会更高一些。陛下已经给五个人封了爵位,剩下的这些自然是北伐才能得到,早一些北伐,早一日封侯拜相,想想就开心。

    文官们见朱元璋心意已决,知道再也没有回转的可能,但好在能迁延一些时间了。只是,看样子,陛下似乎更倚重武将,如此这般,岂不重蹈前唐之覆辙?

    天子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一个文官又站了出来:“陛下有此雄心,各位将军有此壮志,臣为陛下贺,为大明贺!”

    朱元璋龙颜大悦。

    慕容正感到有些不对头,转过头问上官云:“这货谁呀?”

    “翰林侍读,方克勤。”

    “什么来路?”

    “宋濂引荐的,有些才华。”

    方克勤又说道:“臣听闻,陛下潜邸之间,常与各位将军兄弟相称,既然上下一心,陛下何不作文以记之?”

    狗东西,没安好心!慕容正顿觉不妙。

    朱元璋也是一愣。

    方克勤继续说道:“陛下刚刚能作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之句,定能作出与各位将军情谊绵长之文,一来,为各位将军出师北伐助阵,而来,与刚刚的沁园春合为双壁,共称佳话!”

    朱元璋眉头一凝,这个方克勤,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的,今天却在这里将朕的军。这文章若真写不出来,岂不与众位将军离心离德,与北伐不利?若是写的出来,这家伙又得了好处名声,当真可恶。

    文臣之中,也有些心思活泛之人,立刻出来随声附和。

    更不妙的是,朱元璋看到了一些武将,眼中竟然闪着星星。妈的,你当老子真能写得出来吗?崇拜个毛啊。

    文臣再次施压:“恭候陛下挥毫大作,臣等自当载录史册,以昭后世!”

    朱元璋回过头,刚刚写诗的桌案还没收拾,于是笑道:“也罢,朕就再作一首,以壮军威!”

    武将立刻起身:“谢陛下!”

    朱元璋来到案前,眉毛拧成个疙瘩,这帮文人真是太毒了,朕要是真写不出点东西来,不免让他们笑话。可如果写出来的东西,言之无物,又落了话柄,不知道……

    “靖阳侯,替朕磨墨!”

    又是我?慕容正无语了。

    又是他?下面的大臣也无语了。

    慕容正走过来,先是行了礼,然后恭恭敬敬的拿起石墨,开始研磨,小声的问道:“陛下,您怎么逮着我一个人不放啊?”

    “也就你用着正合适!”

    “可是……”

    “要不要朕再给你写一张圣旨?”

    “别……”慕容正连忙说道:“陛下天恩,臣惶恐!”

    “那你就好好想想有没有合适的,赶紧写一点东西出来。”

    “臣,实在想不到啊。”

    朱元璋沉沉的出了一口气:“朕不会给你圣旨了,但可以满足你一个要求,这不是皇帝的命令,而是朱元璋的承诺。”

    这种承诺要不得!慕容正苦着脸,谁要谁死的快。

    好半天,朱元璋抬起头:“想好了吗?”

    “有点头绪。”

    “直接念!”

    慕容正想了想,既要表现从小铁哥们在一块儿的情谊,又还得表现出一点雄心壮志来,一首诗也是抄,两首诗也是抄,对不住了,伟大的人民领袖。

    “独立寒秋,长江北去,燕子矶头。”

    朱元璋见慕容正开口,便直接动笔往下写,写完了第一句,便问道:“怎么还是沁园春?”

    “同一个题目,不同的词儿,不显得您厉害吗?”

    朱元璋不好意思的笑了笑:“继续吧,一口气念下去。”

    慕容正思索了一下,把这首词开头改了一下,中间也改一改:“看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朱元璋慢慢的写完这几句,不禁感慨:“要不是我对你小子知根知底,谁要是写出这样的词来,你觉得朕能放过他?”

    “臣孟浪。”

    “你继续。别忘了,还有朕那帮把兄弟。”

    “哦,哦,好的。”慕容正继续念起来:“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行少年,风华正茂,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论事,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朱元璋一口气写了下来,然后盯着纸上的字,看了许久。

    眼前的这个皇帝,小的时候还只是个放牛娃,哪里来的入学读书的机会。所以肯定没有同学,也没有激扬文字的时候。慕容正只能改一改了,但愿这样可以蒙混过关吧。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念!”

    曹锋走过来,接过朱元璋手中的纸:“是。”

    众臣立刻恭恭敬敬的站好。

    武将们一个个兴奋的像吃了兴奋剂,他们也都想知道自己在皇帝的心中到底有多么重要的地位。而文臣则不一样,他们也想认认真真的听好每一个字,然后鸡蛋里边挑点骨头,给皇帝和这些武将添点堵。

    曹锋抑扬顿挫的念了起来。

    “独立寒秋,长江北去,燕子矶头。看漫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行少年,风华正茂,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论事,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念着念着,徐达汤和等人脸上,渐渐浮现出激动向往之神色。文臣们一个个念着念着,慢慢也沉浸在诗词的之中,直到曹锋念完,场上一片寂静。

    很快,方克勤反应过来,正要说话,朱元璋却自顾自的说了起来:“朕刚刚想到了很多……”

    方克勤自然不敢再说话。

    “朕小的时候,家里面穷……”

    何止是穷啊……众人默念。

    “那个时候吃了上顿没下顿,从来不知道吃饱饭是个什么滋味儿。不像你们这些文人,小的时候还能读书,朕成年之前,连个字儿都不认识。”

    这话一说出口,刚刚还跳出来的那几个文臣立刻吓得脖子一缩,顿时感觉后脖颈凉飕飕的。

    “那个时候给一个财主家放牛,就在那会儿认识了徐达、汤和他们。”朱元璋慢慢说道:“指点江山,激扬论事,粪土当年万户侯。哈哈,徐达,有印象没?”

    徐达热泪盈眶:“陛下,臣记得,那个时候陛下站在山头上说过,以后要是当了皇帝,就封我们几个当大将军,一定让我们几个天天有肉吃,吃到饱!”

    这话听着可笑,但却没人笑。

    朱元璋继续说道:“是啊,谁能想到那个时候的戏言,这个时候却成了真事儿呢?那个时候,朕可能还在为明天会不会挨饿而担心,可是现在,朕是君王,作为君王就要让全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吃饱饭,要想让全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吃饱饭,就得把骑在咱们脖子上拉屎撒尿的蒙古人给赶出去!”

    武将们齐声大喊:“杀!杀!杀!”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群臣下拜:“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