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与龙
繁体版

第一章 前 夜

    夜已深,雨还在下,暴雨犹如脱缰的野马借着风势在会稽城内肆意的奔驰,不时的踢开不知谁家的门窗。长街上一架马车冒雨疾驰,势如闪电,随着骏马的一声长嘶,马车停在了一座行宫的门前。刚刚停稳,只见一人不顾风雨,冲出车外,向宫门奔去。随之高声喊道:“快快通秉吾王,执政伯益求见。”闻声,守门卫士中闪出一人,身形魁梧,金盔金甲,威风凛凛,正是当值的侍卫长,此人迎向伯益朗声喊道:“吾王有旨,执政到后可不必通传,速速进宫面圣。”于是伯益跟随侍卫长直入宫门,向正殿疾行。

    此时的行宫内灯火通明,守卫一队接着一队往来巡逻,各个神情紧张、面色凝重,看到此景,伯益心中暗想:“虽说这守卫比平时多了不止一倍,怕也是徒劳,愿上天保佑大夏渡过此劫。”念及此,不禁心中慨叹。恍惚间,伯益已来到“定波殿”前,这定波殿乃是行宫正殿,有九间之大,气势雄浑,取名“定波”以彰显“禹王治水,平定江河之波”的功绩。“定波殿”前,一名随侍正翘首张望,一见伯益,便急忙迎了上去,急切说到:“大人,您可到了,大王已经等候多时了。”于是,伯益正了正衣冠,大踏步进入“定波殿”。

    “臣伯益叩见吾王”伯益朗声说道,“定波殿”丹樨之上端坐一人,峨冠袍带,阔口方脸,剑眉虎目,神采奕奕;脸上皱纹堆垒,似刀劈斧砍,示人以刚毅;二目精光直射,似日月当空,摄人以威严。此人正是当今大夏之主,治洪水,分九州,定鼎华夏的大禹。闻听伯益之声,大禹微微睁眼,说到:“爱卿平身。”同时,吩咐左右随侍均退出殿外候旨。左右退出之后,伯益赶忙起身,急走两步,来到丹樨之下再次拜倒,急声说道:“启禀吾王,城外之水又涨了三尺,照此涨势,今夜龙华岛就将没入海中。”闻听伯益之言,大禹不自觉的怔了一下,只一瞬便回复如常,之后大殿之中便陷入了沉默。伯益依然伏拜于地,等候大禹的示下,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逝,长时间的沉默化成无形的绳索,揪紧了伯益的心。此刻,大殿之外风急雨骤,但伯益感觉那风雨之声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一股肃杀之气从大殿的青砖下向上生长,慢慢的爬遍伯夷的全身,伯益仿佛被这窒息的气氛禁锢成了一尊雕塑,伏拜在丹樨之下,一动也不能动。伯益觉得这大殿之中陷入了时间的魔法,凝固在某一节点,任时间在身边流过,却不能带起一丝涟漪,过了一刻,过了一秒还是过了一个世纪,伯益不知道。突然间,一阵爽朗的笑声打破了大殿的沉寂,而这笑声正是来自丹樨之上的大禹。伯益微微抬头,寻笑声向丹樨之上瞟去,不知何时大禹已经自龙椅之上起身,此时正面向东方,朗声大笑,接着像是对伯益,又像是对自己说到:“龙华岛入海,祖龙脱困,十年之后又能复见故人,好极,好极!”虽是笑声入耳,但伯益却觉得这笑声中夹杂这些许惆怅和无奈。突然,笑声戛然而止,大禹转向伯益,目**光,四目相对,伯益慌忙低头。紧接着大禹正色说道:“既是如此,出海时间就定在明日正午,速去安排吧。“臣领旨。”言毕,伯益却依然伏拜于地,没有起身的意思。见伯益未动,大禹不禁问道:“爱卿还有何事?”伯益踟蹰片刻后,猛然抬头,坚毅的望向大禹,朗声答到:“事已至此,臣再次恳请陛下急命太子由阳城赶至会稽侍驾。当今之时如遇风云突变,能收拾局面的只有太子一人。”说完,伯益如释重负,急忙低头,静候大禹的决定。丹樨之上,大禹已重新坐回龙椅,他看向伯益,目光中先是错愕,而后便转变成体恤与感激。因为大禹知道,伯益此言完全是出于公心,而此时此刻接受伯益的建议仿佛也是最妥善的安排。但心中所埋藏的顾虑,又使得大禹万难答应伯益的请求。沉吟片刻后,大禹柔声说道:“爱卿请起。”伯益起身后,大禹接着说道:“涂山之事,虽已过去多年,如今回想起来还是令孤不能心安呀。“大禹话音未落,伯益急忙答道:“陛下,太子的身世,臣与大将军定会带入黄土,如若陛下不信,臣现在就可以碰死在这大殿之上!”伯益的回答,另大禹颇有些无奈,但依旧耐心说道:“你和姬弃与我相知数十年,名为君臣,实为知己,我又怎么会不相信你们呢。但我大夏能有当今的太平天下实属不易,我实不能拿天下苍生的命运冒险,望爱卿能体谅孤的苦心。”“陛下您难道忘了当初对夫人的承诺了吗!”伯益抢声答道。伯益的话还没说完,只见大禹脸上青筋暴起,怒不可遏,喝止到:“不要说了,我意已决,伯益速速退下!”伯益无奈,只得领旨,退出殿外。伯益走后,大禹自怀中拿出一个小小的木盒,温柔的注视着,伸手轻轻的抚摸。良久,大禹轻轻的叹了口气,眼神也随之暗淡下去,大禹复有把木盒小心收好,起身向寝宫走去。

    一夜过,雨终于停了,云朵间射出的阳光,像太阳伸出的手臂,擦拭着会稽城头的雨水。只听嘎吱嘎吱的一串响动,会稽城的城门正在缓慢打开,城门还未全开,一队骠骑便如箭一般自城门内射出,向东疾驰而去,鲜衣怒马,正是大禹卫队派出的探马。随后便是禹王的卫队护卫着禹后的鸾驾向东迤逦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