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医道
繁体版

第51章 植物有灵

    郭星解释了一下这本书的来历,如果是算命先生的收藏,倒是可以理解,要不是情况特殊,这种压箱底的书不可能重见天日。这个时期中翻出来的老书、善本、孤本不在少数,不乏不可多得的稀世之宝,当然这些对识货之人来说价值连城,对不懂的人来说就是破烂。

    “您相信这本书真是的吗?”郭星想确认一下。

    “你觉得呢?”

    “金圣叹之前的暂且不算,在他死后发生的事,与书中的预言倒是蛮准的。如果以此为证据,这本书应该是古人写的,以金圣叹的为人,不可能拿一本胡编乱造,自己都不确定的伪作来点评,就算他明知伪作了点评,印出来也不会有人买啊。所以我推测他应该做过真伪研究,或者知道这本书的来历,深信不疑,才会花力气点评,花钱去翻印,毕竟他的出发点是赚钱,不是做慈善。”

    “你的疑问是什么?”李老师笑眯眯的问道。

    “自金圣叹之后的几象很容易看明白,作为预测,还是很准的。但是随后的几象,语言含糊,找不到对应的事情,有些句子想破脑袋也猜不出来,所以我又有些怀疑了。”

    “从你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毫无疑问是前人所著,因为金圣叹的点评给出了确切的时间,至少他之后面发生的事,有些很容易对号入座。你怀疑的其实只是它的准确性,而不是它的真伪性,对吧?”

    李老师帮郭星理了一下思路,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李老师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郭星忽略了一个问题,或者说,从李老师的角度来看,郭星完全没有提,不知道是郭星忽略了,没有考虑,还是考虑过了,只是没有提及。这一点需要厘清,因为这与后面涉及的内容有极大的关系。

    “对,就是这样。”郭星非常虚心地接受了李老师的意见,希望他能为自己解惑。

    “那我们先来讨论一下你觉得很准的这几象,你认为它是怎么来的?是用起卦的方式推算出来的吗?”

    幸好郭星读了一点点算命的书籍,至少有一点基础知识,知道八字起卦、临时摇卦,手相、面相之间的区别,理解李老师问话的意思。

    “我觉得不仅仅是起卦、摇卦这么简单,如果真的就是这样的话,只会给出事情的大致结论,就像甲骨文中的占卜那样,简明扼要,而不可能具体到直接点出一些关键人物的名字,还有一些非常传神的的画面。我推测他们可能用到了类似西方的水晶球这样的东西,看到了相应的图像,才会有这么准确的描述。”

    “你的推测非常有道理,至少发现了其中的关键点。写这些预言的人应该是看到了具体的图像,与你的推测相符是很容易判断的。你的不肯定是因为你缺少相应的背景知识,否则就不会用水晶球这个词了。”

    “什么样的背景知识?”郭星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未知的东西总是最吸引人的。

    “这涉及到两个体系。水晶球是西方术士专用的,不论是星象家还是巫师,是他们必备的道具。但是东方的修士从来不用这个,你回想一下,中国传说中得道之人,谁是用水晶球出名的?”

    郭星想了一下,还真是如此,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到八仙过海,玉帝天庭,不论是传说中的故事,还是文学作品中的塑造的神仙,如《西游记》、《封神榜》,没有一位大能使用水晶球。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差异?”

    “水晶球只是一个工具,它像放电影的幕布,可以把图像清晰的展现出来,让大家看到。这要求使用者必须与水晶球沟通,产生共鸣,才有可能连接与使用者关注的内容相符的景象,所以,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使用水晶球,即使可以使用水晶球的人,其能力差异也是非常之大,能够正确使用水晶球的人真的是万里挑一。”

    “人可以与水晶球沟通?水晶球有生命吗?有意识吗?”

    郭星很好奇,人与矿物、植物、动物沟通,这不是小说里的情节吗?不是神话故事吗?难道真有其事?

    在世人的认知中,矿物、石头、泥土、水,包括水晶,都是死物,没有生命,没有意识,在自然界的变化中形成,在自然界风化的作用下变形消失,是根本无法沟通的。

    不久之前,世人连植物都认为是死物,虽然植物有新陈代谢,符合生物的要素,但是科学家认为它们只是像人工生产的机械一样,没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只是按照预定的程序,机械地发芽、生长、开花、结果,人类是无法与其沟通和交流的。

    1966年2月,测谎专家克里夫·巴克斯特在给庭院的花草浇水,一时心血来潮,把测谎仪的电极连到了一株天南星科植物---牛舌兰的叶片上,当水从根部徐徐上升时,他惊奇的发现:测慌仪的电流计并没有像预料中那样出现电阻减小的迹象,在电流计图纸上,自动记录笔不是向上,而是向下记下一大堆锯齿形的图形,这种曲线图形与人在高兴时感情激动的曲线图形很相似。

    巴克斯特随后改装了一台测量仪,把它与植物相互连接起来,准备做一些测试。

    他计划对植物采取一个有威胁的行动---用火烧植物的叶子,并在心中想象了这一燃烧的情景,没想到的是,图纸上的示踪图瞬间就发生了变化,在表格上不停地向上扫描。而巴克斯特此时根本没有实施这一行动。

    随后他取来了火柴,刚刚划著的一瞬间,记录仪上再次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燃烧的火柴还没有接触到植物,记录仪的指针已剧烈的摆动,甚至记录曲线都超出了记录纸的边缘,出现了极强烈的类似恐惧的表现。

    为了确认这个现象,他多次重复了类似的实验。

    比如,当他假装著要烧植物的叶子时,图纸上却没有这种反应。这说明植物具有辨别人真假意图的能力。

    更加神奇的是,巴克斯特在多次点燃火柴后,这株植物似乎适应了火柴的燃烧,也知道这个火柴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情绪”逐渐稳定了下来。

    巴克斯特在进行了多次试验后认为,植物很可能像人一样,拥有自己的情感和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