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徐世绩演义
繁体版

第三十五章 攻灭薛延陀

    巍巍长城,茫茫大漠,烈烈阴山。

    从武德九年到贞观十五年,李绩在北疆戍边凡十六年,此时李绩已经四十七岁!他身在并州,心里一直牵挂着京城,牵挂着李世民,思念着魏征等瓦岗故旧。李绩最担心的是魏征,恐怕他的耿介给他带来灾难。

    大唐天下一统,四海宾服,作为皇帝的李世民不免有一丝得意。

    此时的长安太极殿上,一场围绕李世民泰山封禅的辩论正在进行。年方六十的封德彝出奏:“陛下功在天下,泽被万民,文治武功远超秦皇汉武。当君临泰山封禅,祭祀天地神祗,以安天下!”

    众文武纷纷跟着应和。

    李世民笑道:“你等皆以为帝王登临泰山封禅是古今盛举,朕则不以为然。难道汉文帝的盛德不比秦始皇高得多?我要效文帝之俭,决不仿那始皇之奢!”

    哪知众文武又猛劝李世民登泰山封禅,太宗心有所动。毕竟这种旷世盛举的诱惑是非常大的,何况李世民自认为有资格登临泰山。

    这时魏征出班反对皇帝泰山封禅。

    李世民心里不痛快,心想:这个魏征真不识时务!

    他仰起头,躲避魏征的双眼,看着大殿的穹顶问道:“卿阻止朕到泰山封禅,难道是我的功劳不高吗?”

    魏征道:“陛下劳苦功高!”

    李世民又问:“那是因为朕的德行不厚吗?”

    魏征又道:“您德比天地!”

    李世民又问:“难道大唐不够安定?”

    魏征点头:“四海安定!”

    李世民又问:“海内五谷不丰?”

    魏征答:“丰矣!”

    此时李世民望着魏征的双眼问道:“那你为何还要阻止朕封禅泰山?”

    魏征从容道:“以陛下的盛德伟业完全可以临泰山封禅。但如今天下粗安,如果您驾临泰山封禅,必然要动用大量兵马车辇,耗费巨大,国家难以承担,这是其一。您的车驾沿途会惊扰当地官民,耽误政事农时,这是其二。到时四周蛮夷首领必定随驾前往,他们深入华夏腹地,会探知我方虚实,这是其三。有此三弊,陛下何苦尚虚名而受实害呢!”

    李世民听了一时竟无言以对,大殿一片寂静。

    此时封德彝出班,用笏板指着魏征道:“魏征乃一介书生,不识时务。如果听信他的虚言,必定败坏国事朝纲!”

    魏征冷笑一声:“你身为前隋重臣,不思报效君恩,竟和宇文化及等逆贼同流合污沆瀣一气,弑杀皇帝!如你这般不忠不义之徒,还有何脸面谈国事朝纲!”

    魏征的话字字诛心,气得封德彝当庭昏倒,不省人事!

    李世民大惊,命人传太医当庭救治,然后把昏迷的封德彝送回府邸。哪知封伦竟急火攻心,当天晚上就一命呜呼了!

    于是李世民赌气颁布了举行泰山封禅的诏令,魏征也不示弱不停谏阻封禅。

    李世民对魏征恨得不行,在寝宫气得团团转,嘴里不断说:“非得杀了这个田舍翁不可!否则哪天朕也要被他气死!”

    此时长孙皇后已经知悉了事情的原委。

    她看见身为皇帝的夫君脸色铁青,就转身进内室换上皇后的袆衣,缓步来在庭院内,郑重向李世民致贺。

    李世民惊问其故,长孙皇后道:“妾身也曾闻‘君明臣直’之理。如今魏征忠直敢谏,正说明陛下乃圣明之君。我怎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十月底,李世民以“天有异象”下诏“停封泰山”。

    十一月的长安出奇的冷,李世民和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在承乾殿的暖阁中围着炭炉,饮酒聊天,其实想缓和一下和魏征的尴尬气氛。

    李世民想夸夸李绩,因为他知道魏征和李绩关系不是一般的好。

    李世民笑着道:“隋炀帝不能精选贤良,安抚边境,只知道筑长城以备突厥。朕今委任李世绩于并州,便使突厥畏威遁走,边塞安然,岂不远胜筑长城吗?”

    老魏征道:“陛下与臣等围着火炉仍觉得寒冷,三千里外的大漠必定滴水成冰了,也不知道李绩在那里是怎么熬过这冬天的。”

    房玄龄道:“陛下,李绩戍守北疆十六年,该把他召回京师了。”

    长孙无忌心里对李绩有点说不出的忌惮,所以没有吭声。

    李世民道:“朕正有此意,即刻传诏并州,让李绩回京担任兵部尚书。”

    李世民话没说完,长史把一份朔州边关六百里加急快报送到他的面前。李世民看完,天色一沉道:“李绩不能回京了。薛延陀以为朕要封禅泰山,借机起兵反叛入侵漠南,前锋已经逼近朔州了!”

    房玄龄等人一听吃惊不小,大家一起谋划御敌之策。

    原来薛延陀真珠可汗派其子大度设联同同罗、仆骨、回纥、靺鞨等部族,领军二十万南侵突厥俟利苾可汗阿史那·思摩。阿史那·思摩率部众进入长城,退守朔州,并派使向大唐告急。

    李世民诏命营州都督张俭统率所部直逼薛延陀东境,李绩为朔州道行军总管,率步卒六万、骑军一千二百人屯驻羽方,与灵州道行军总管李大亮、凉州道行军总管李袭誉等分兵抵御。

    李绩率领六千步骑迎击薛延陀大军,从白道川向北急行军。大度设的前锋骑兵与李绩的骑兵在青山脚下诺真水遭遇,一场血战拉开序幕。

    薛延陀的骑步兵都手执圆月弯刀,作战轻便灵活。唐军骑兵都手执长槊,两马交错时转不过弯,很容易被敌军弯刀砍中,片刻之间唐军前锋死伤惨重。

    在后面指挥的李绩一看形势危急,立即命令骑兵全部下马,人挨人排成一拍,士兵紧握长槊朝向敌步兵发起冲击。敌兵的弯刀长度太短,很难给唐军造成杀伤。

    此时唐军的长槊发挥了优势,薛延陀步兵不敌后撤,骑兵纷纷落马,然后被长槊戳死,战马落荒而逃。

    年近五十的李绩手执浑铁枪,亲自下马步战,铁枪刺处敌军非死即伤。唐军看见主帅花白头发随风飘舞,正如立起鬃毛战斗的雄狮,士气大振,个个奋勇向前,以一当十。

    此战李绩大破薛延陀军,斩首三千余级,俘获五万余人及马一万五千匹,大度设单人独骑逃走。李绩乘胜西进,与灵州道行军总管李大亮一起平定了叛乱的突厥思结部,俘获其百姓一千余口以及众多马羊。

    贞观十七年正月,平定薛延陀之乱后李绩才奉诏入京,李世民率领众文武在玄武门迎接戍边十六年的李绩凯旋,并册封其长子李震为千牛备身,次子李思文为县公。

    李绩回到长安的家中,夫人李氏携子带孙倚门而望,夫妻十年未见相拥而泣。李绩的父母过世后侍奉阿姊更加殷勤,与阿姊弟弟徐弼全家一直住在同一个大院,他就喜欢一大家人其乐融融的感觉。

    当晚月明星稀,李绩与李弼来到府邸后花园中的暖阁,屏退左右。哥俩相对而坐饮酒品茶,畅谈心事。

    李绩放下酒杯,徐徐道:“如今为兄忝列台阁,弟弟也身居高位,徐家可谓富贵已极。道法云,月满则亏,水盈则溢。你我弟兄只有为大唐尽忠职守,克勤克俭,才能持盈履满,避免家败身亡之祸。”李弼点头称是。

    酒过三巡之后,李弼低声道:“兄长久在塞外掌兵,可知九重之内将有大事发生?”李绩惊问其祥。

    李弼声音更低了,言道:“当今圣上对太子李承乾极度不满,父子俩的关系每况愈下,宫里宫外都议论纷纭。”

    李绩听闻吃惊不小,自己在两千里外掌兵十多年,对于皇家内部的事一概不闻不问。

    李绩道:“这事贤弟从何得知?”

    李弼道:“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文武大臣也就你还不知道。自从文德皇后仙逝后,太子李承乾开始变得放纵不羁。他私养男宠称心,有人向圣上告发,圣上勃然大怒就把称心杀了。太子竟然在东宫花园内为称心修坟立碑,日夜悼念,还向他私赠官爵,圣上就此愈发愤忧。”

    李绩道:“太子身边不是有魏征、杜正伦、张玄素、孔颖达、岑文本、马周等文人高士辅佐教导吗?以前圣上经常夸赞太子之能之贤,何以堕落至此!”

    李弼叹了口气道:“太子自小聪慧达敏,哪知道太子如今秉性大变,现在常与师傅魏征、孔颖达、杜正伦等人抵牾,实在令人痛心。”

    李绩正色道:“贤弟此话再不能向外人说起!你我弟兄绝对不能卷入皇家纷争,尤其是不能卷入太子废立之事。切记切记!”

    兄弟二人看月乌西垂,天色已晚,便回房安歇。第二天天还未亮,魏征府上的管家叩门求见,李绩顿感大事不妙,果然魏府管家哭着说:“我家主人归天了!”

    李绩听完颓然呆坐,万千思绪涌上心头,双目浊泪纵横。

    魏征是瓦岗故旧中最要好的挚友之一,两人肝胆相照,无话不谈。自己长期在外掌兵,之所以朝内无人猜忌自己,一来因为李世民是一代明主,二来就是因为朝内有魏征这样的忠直之士为自己说话。

    想到此李绩披衣而起,书写悼文,然后叫上弟弟徐弼到魏府吊唁好友。

    李绩哥俩来到魏府门前时,程知节、许敬宗等瓦岗故旧已经到达,此时皇帝的车驾也到了,李世民带着太子李承乾和一众文武跟随在魏征灵前吊唁。

    吊唁已毕,李世民拉着李绩和程知节的手说:“十年前你的父亲李盖走了,六年前秦叔宝走了,如今玄成也离我而去了,跟随朕打天下的瓦岗故人没几个了。你们俩可不能走朕的前边。”李世民说着用手指着太子李承乾道:“你们还有辅助朕的儿子呀,要好好给朕活着!”

    李绩和程知节下跪哭着道:“微臣谨遵圣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