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慕容散文小说集
繁体版

附录

    《红楼梦》以贾雨村“忘恩负义”开启,以刘姥姥“知恩图报”结束。

    结尾也不过是“因果报应”而已!

    “为官的,家业凋零。

    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

    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

    欠泪的,泪已尽。

    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合聚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起起落落,悲喜交织的人生,大千世界,茫茫人海,沧海一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回忆起,往事历历在目,却已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往事尘封于时间的长河里,最终淡化的毫无痕迹,终究被遗忘。即便某一个瞬间被提起,也激不起任何跌宕起伏的情感。

    经历造就阅历,阅历历练心智。良禽择木而栖,择善而处,择君子而交,水不试,不知深浅,人不交,不知好坏。

    如果说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快乐,又太过浅显,只看如何定义这个快乐的来源。但人生的意义也绝非是经受苦难,这是为人所排斥的,人人都想追求圆满,古往今来却多是不能得偿所愿的人生,很难说哪一种人生是没有遗憾的。

    既然天有阴晴,月有亏,风霜雨雪,花开花谢本都是常态,那跌宕起伏的人生也是常态,但并不妨碍对于理想中美好、圆满人生的追求。理解了这些,努力过后,就顺其自然了。

    自我完善或许才是我理解的人生意义的所在,但我并没有具体的标准去衡量。不做深层次的剖析,大致认为是这样的。

    从小看《西游记》,是极爱孙悟空的,一个非常具有正义感的角色,总是充满了正能量,面对困难与坎坷,永不言弃,勇于奋斗与抗争,积极努力解决问题。

    “走啊走、走啊走,依依别离家乡柳,披星戴月食风饮露,苦海无边敢承受,人生贵在有追求,哪怕脚下路悠悠。”无不为之动容。

    前辈们用一只“猴”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正面人物形象,以“佛”为主题的一部神话作品,一部传世经典之作。

    其次,是喜欢唐王,一个极有信念的君王。

    再者就是喜欢菩提祖师,一身仙风道骨,天外飞仙,别有洞天府,为我独尊是世尊。

    最后,就是喜欢释迦摩尼佛,佛祖所在的西方极乐世界,果然不同反响,不得不佩服当年拍摄西游记的选景导演。

    佛祖的灵山胜境,景色优美、宁静,庄严肃穆,充满了一种无形的磁场能量,让人心生肃穆,一种心灵净化、升华之感。

    “传经者摩诃迦叶,阿难陀说:“白手传经济世,后人当饿死了。”

    佛祖说:“物广人稠,多欺多诈,不忠不孝,不仁不义,造下无边罪孽。

    “我有经文三藏,共计三十五部,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经,正善之文。”

    “经不轻传,法不空取。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不要老想着占他人的便宜。没有付出就没有得到。勿以小恶而为之,纵容他人,姑息养奸,本质上也是一种做恶。”

    从古至今,历史尘封在时光的长河里,我们翻开史书,穿越千年,是多少先贤前辈、英雄儿女的人生轨迹和事迹,思绪在驰骋,在过去和现在不同时空的同一情感世界中,去感受每个历史人物的不同人生经历,各种情感,每一种情怀都足以震古烁今。

    从小每晚跟大人窝在床头看《三国演义》,初次看,并未看懂,里面有很多人物角色,根本记不住,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至于周瑜边看边忘,没有什么印象,只觉心胸太过狭隘,不足以提,在我的认知当中,与司马懿并列为心中的“边角料”。(此为鄙人粗陋见识,仅为一家之言)。

    最爱不过诸葛亮,人性之光辉,一直心生敬佩、仰慕之情。不光是惊叹他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才华横溢,还有他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胆忠心、知恩图报的人格魅力做到了极致。真真是品貌绝佳、一流的神人也。

    在他的千古名作《出师表》里,措词是如此的谦逊,以示对上之恭敬之心。出征之前,仍不忘朝中之事,诚恳的嘱托和建议,殚精竭虑,忠心耿耿。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

    “先帝开创大业,还未完成一半,就中途逝世。现在天下分成三个国家,我蜀汉国力困乏,这真是生死存亡危险的关头。然而朝廷上的官员在朝廷内供职毫不懈怠,有志的将士在外舍生忘死,这均是在追念先帝对他们的大恩大德,想报答给陛下啊!陛下实在应该广泛听取意见,以发扬先帝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而不应妄自菲薄,言谈时称引、比喻有失恰当,以致阻塞忠臣进谏的道路。

    宫廷之中、丞相府中,全是一个整体,晋升和惩罚、赞美和批评,不应标准不同。如有做坏事犯法的,或尽忠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评定,加以处罚或奖赏,来彰明陛下公平明正的治理,不应当有偏心或私心,使内外的法度有所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些人都是善良诚实,志虑忠贞纯真的人,因此先帝选拔他们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无论大小,都应该征求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这样必定能对缺失疏漏之处有所补益,收到较好的效果。

    将军向宠,性情平和而行为公正,通畅军事,在过去试用时,先帝称赞他是个能人,因此群臣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使军队和睦,使德才高低不同的将士各得其所。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汉朝后期因此而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逢与臣下谈及此事,对桓、灵二帝的作为没有不发出叹息、感到痛心与遗憾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坚贞坦诚、能以死报国的臣子,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臣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耕种,只求在乱世苟且地保全性命,不想在诸侯中求得显赫的名声。先帝不嫌我出身卑微,见识浅陋,自己枉驾屈就,三次到草庐之中来看我,征询我对天下大事的看法。因此我心中感激,于是答应先帝为他奔走效力。后来正遇战事失败,我在败亡的时候,接受了挽救败局的重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在临终时把辅助陛下、兴复汉室的大事托付给我。我接受先帝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唯恐托付之事没有成效,从而有损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军库兵器装备充足,应该鼓励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有限的能力,扫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王室,回到旧日的国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而且尽忠陛下的本分。至于斟酌国家政务上的除弊兴利,把忠言都进献出来,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将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大任交付给臣下;如果没有成效,那就治我的罪,用以告慰先帝的英灵。倘若没有勉励陛下发扬圣德的忠言,那就请追究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之罪,公布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己认真谋虑国事,征求治国的好办法,明察并采纳好的建议,深切追思先帝的遗诏。臣下这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现在我即将远征,流着泪写下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说了些什么。”

    我之喜爱者,免不了要引用或应用喜爱的历史人物作品或者传世经典。

    怎么说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喜爱的文学作品,总是百看不厌,视若珍宝。虽读书不多,胸中点墨甚少,古往今来的名作典故也知之甚少,虽有“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雄”之感,也不妨我执着喜爱一文,反复“咀嚼”。

    相较于诸葛亮,司马懿这个人物的出现,具有极大的反衬作用,虽为三国里最后的赢家,作为胜利者,其智谋自不必说,懂隐忍、蛰伏,但其品格逊色诸葛亮一筹。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风过无痕,花香万里,功过任谁说?!”

    《水浒传》以小人高俅的发迹,一些奸佞之臣迫害一些刚正、义气之士,逼得多少英雄好汉到梁山落草为寇。现实的残酷,令人唏嘘不已!又是那么的苍白无力之感!

    但我始终不明白宋江,虽非出自本意,但已是背道而驰,离经叛道,何苦还执着于曾经的名誉、地位、身份?为幻想中的执念,牺牲了无数誓死追随他的兄弟们的性命。

    古往今来,岁月变迁,人们对美好事物和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原是一样的啊!想来,传承的文化精神,永远不会被时光磨灭。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