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三国演义:隋唐的诞生
繁体版

第五十三章 大统改制

    西魏改革的核心人物自然是苏绰。

    541年(大统七年)年初,苏绰建议在官场裁汰冗员、在基层建设“两长制”以及在军队搞屯田制。

    首先说裁汰冗员,也就是机构改革,减少层级组织,精简国家公职人员,提高行政效率,方便宇文泰一嗓子喊到底,也就是为集权做准备。这不是苏绰的原创,历朝历代都这样干过,但能不能彻底执行,这就得看领导人的魄力和客观条件是否允许了。

    显然,宇文泰是有这个魄力的,西魏的那些军政大佬们也互相掣肘,刚好给了宇文泰整合权力的机会。

    再说“两长制”,在乡镇一级设立乡正、村一级设立里长,这是一种基层自治制度,直接来源于北魏孝文帝的“三长制”改革。“两长”类似于乡长、村长等,负责基层的收税、治安、教化等,方便于政令畅通无阻,加强了最高层对底层人民的控制和笼络。

    屯田制嘛,军队种田养活自己,这是借鉴曹操那一套。

    1.六条诏书

    这三项改革只是开胃菜。9月,苏绰系统性地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变革内容,合称为“六条诏书”,经宇文泰审批后,在境内全面推广实行。

    “先治心“。统治阶级首先要端正自己,清心寡欲,正心诚意,才能以身作则;带头做好“仁义礼智信”,老百姓才有所效仿。

    “敦教化“。就是开展道德教育,教大家孝顺、礼仪、忠诚等。这一点是建立在第一条的基础上的。

    “尽地利“。充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提高生产效率。民以食为天,农业改革是经济基础,这是做蛋糕。

    “擢贤良“。选贤任能,打破门第观念,使得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这是人事改革,当然,这种选贤任能基本上也是在贵族圈子里选,听听就行。

    “恤狱讼“。不能滥施刑罚,要核实案情,确保公正合理。这是司法改革。

    “均赋役“。不论贫富,都要按照标准交税。此法扩大了收入,也照顾了老百姓的情绪,这是分蛋糕。

    其实,以上六点并没有什么新意,传统的中原王朝基本上都会这么干。是的,可西魏的当权者是鲜卑族,要想进军中原、富国强兵,只能用传统的儒家文化来改造自己。这就尤为重要了。

    为了保证改革落到实处,宇文泰带头推动各项措施。

    百官都要对“六条诏书”倒背如流,凡是郡守不知道“六条诏书”内容的,都不得上任;而且还在各地开设学校,专门派遣专家学者去给各地的中下级官吏开展培训,系统性学习“六条诏书”的思想精髓。

    在领导的亲自过问下,西魏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苏令绰新时代“六条诏书”思想的热潮。“六条诏书”直接和官员的升迁奖惩、工资福利绑定在一起。

    毫无疑问,“六条诏书”思想体系成了西魏治国理政的大政方针和指导思想,很多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改革都是由此而来。

    每次地方官员开会,都要在结尾说一句:同志们,让我们团结在以宇文黑獭大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周围,坚决贯彻落实苏令绰新时代“六条诏书”思想,不断推进我大魏各项工作取得新成就,为早日实现一统天下的伟大事业而奋斗终生!

    改革,最重要的不在于内容多么新奇,而在于落实。苏绰改革是建立在冯太后、孝文帝的肩膀上进行的,如果没有前人的试错,这次改革不可能那么顺利进行。

    比如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等,都是用生命的代价才换来的成效,要从既得利益者手中拿出蛋糕,不流血怎么行呢?西魏的环境不一样,这是一个新兴的政权,很多大佬都是从武川、洛阳等地汇合而来的,他们在当地并没有盘根错节的关系。

    这些人的利益来源并不是当地的人际关系,而是宇文泰。至于当地土豪比如李贤兄弟、宇文贵等人,涉及这些人的改革,我们后面再说。

    改革除了客观环境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领导人的坚定决心。大统改制要推广,宇文泰和苏绰就必须配合默契,彼此信任到底。宇文泰对苏绰的信任是无以复加。

    比如540年,侯景准备收复三荆地区,宇文泰带着独孤信、李弼从武关进军。东征之前,宇文泰给苏绰签了许多空白文件,完全把后方交给了苏绰。在空白文件上签字,这是何等信任?

    也就是说,无论你苏绰干什么,我都同意,你随便折腾,你办事我放心。我们现在的官场,哪个领导敢给自己的秘书签一堆空白文件?都不得等小弟们写好材料、报告、方案、计划、讲话稿等等之后再签发?

    咱们这个民主时代都还没有这种魄力去放权,更别说西魏那种帝国体制了,宇文泰对下属的信任、对人性的把控、对制度的设计已经超越了时代局限。

    2.设置六军

    可以说,西魏大统改制是想当成功的,实行没几年后,国力就蒸蒸日上,人口恢复很快,军事实力也得到显著提升。

    宇文泰现在有多少军队呢?经过和东魏的三场战争,西魏整编的军队已经有将近十万人。不久,他就设置了六军,六只军队分别由六个大将军统领,每个大将军下面再统领两个将军。

    他们分别是李弼(豆卢宁、杨忠),独孤信(元廓、宇文导),李虎(元赞、元育),侯莫陈崇(侯莫陈顺、李远),赵贵(宇文贵、王雄),于谨(达奚武、贺兰祥)。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八柱国”的雏形。

    六个大将军中,其他人的马仔都比较正常,除了李虎和独孤信的。先来说李虎的两个下属,都姓元,一看就是西魏的宗室,这两人就是摆设;再说独孤信的马仔,一个是西魏的宗室,纯摆设,另一个是宇文泰的侄子,摆明就是宇文泰安插的卧底。

    宇文泰心思很缜密。一方面,我承认你李虎和独孤信为国家做的贡献,六个常委有你们两个席位,不公开挑明矛盾;另一方面,通过河桥之战,我就知道咱并不是真的一条心,故意找一些傀儡和卧底来当你们下属,恶心你们。

    李虎是独孤信的小跟班,所以,独孤信是宇文泰主要的打击对象。

    因为双方都在搞改革,高欢此刻还不想和宇文泰重开战火,独孤信、李弼来到三荆地区后,侯景就识趣地撤退了。独孤信在三荆地区再次展示了自己优秀的管理能力,把当地的土豪以及底层百姓安抚得服服帖帖,积累了大量人气。

    宇文泰一看独孤信这气势,什么情况?侯景你怎么这么不中用,跑什么跑?本来是想借助东魏去打击独孤信,没想到人家到哪儿都能混得风生水起。老子就是见不得你那万人迷的样子,整,必须往死里整。

    “独孤郎,你的才华无人能匹敌,如今陇右地区有些不安分的人捣乱,他们仗着山高路远,肆意破坏国家和谐稳定,依我看,这事儿非你不能解决。”宇文泰先是疯狂点赞独孤信的能力,然后没等他答话,就找皇帝元去请示了。

    不一会儿,皇帝的批示下来了,任命独孤信为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全权负责陇右地区的军事、政治、民生事宜。你不是狂么?你不是高富帅么?你不是万人迷么?可以,那你就去那穷乡僻壤待着吧。

    至于最高权力?想都别想。给我打打工还可以。

    3.排挤独孤

    独孤信一脸茫然,心里一百个不乐意,可是没办法呀,现在这黑獭才是西魏的当家人,人家是武林盟主,难道自己敢公然和他唱反调?当初支持他上位的也有自己一票。本来是希望宇文泰当那个出头鸟,妈的,谁知道他这么猛,把关陇这盘危机重重的死局给做活了?

    陇右之地,因为离长安较远,民风彪悍,政令不畅通,时常有豪强地主不服从管教,底层群众有冤屈也无法申诉,当地的官员也束手无策。也得亏是独孤信有能力,到哪儿不能打开局面、风生水起?到了秦州上邽城后,迅速开展工作,把那些陈谷子烂籽麻的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

    又是劝课农桑,又是礼乐教化,又是言行一致,没多久,秦州之地的经济社会状况就大为改观,忠义诚信的声誉传开了去,远近的百姓都跑来归附他,成为他的忠实粉丝。

    可以说,独孤信在关陇搞的那一套,也正是宇文泰“六条诏书”的最佳实践,效果是立竿见影的。

    “这独孤郎就是独孤郎呀,哎,没办法。”宇文泰得知后,对独孤信的所作所为是又敬又怕。虽然怕他和自己争权,可毕竟是个人才,人才嘛谁不喜欢呢?既然别人在秦州一带如此尽心尽力,那也算自己脸上有光。

    怎么赏赐独孤信呢?独孤信又不缺钱,也不缺军队,想来想去,宇文泰拿出来老办法:赐名。宇文泰给赫连达、杨忠、裴侠都改过名,名不正则言不顺,改名字也就是贴标签,是对一个人总体性地评价,这算是一个较高的奖赏了。

    宇文泰给独孤信赐名为“信”,以表彰他的诚实守信。独孤信本名是独孤如愿,为了方便前后叙事的连贯性,本书一直都叫他为独孤信,其实他是到此刻才叫“独孤信”的。

    治理地方只是独孤信的能耐之一,更加能体现他本事的还得是军事。刚好541年,宕昌国国主、岷州刺史梁仚定造反了,带领军队进攻金城(兰州市)。这个宕昌国(甘肃宕昌县)是什么来历呢?

    宕昌国和仇池(陇南市一带)一样,是一个弹丸小国,在漫长的两晋南北朝时期,只要时局一动荡,这些小国家就趁机闹独立;一旦中原形成了大一统的王朝,他们就赶快投怀送抱表示拥护中央。

    梁氏宕昌是羌人部落,杨氏仇池是氐人部落,这些政权虽小,但夹在各个大国之间,却能纵横捭阖、长生不死,一活就是几百年。作为打不死的小强,北魏、西魏也只能笼络他们,并封他们为当地的老大,间接承认他们的地位,以便于“以夷制夷”。

    这不是,梁仚定早在元修西迁的时候闹独立被赵贵等人平定后,就和仇池的杨绍先一起归顺了西魏,并被宇文泰封为岷州(甘肃岷县)刺史。随着兰钦北伐收复汉中,杨绍先的儿子杨智慧又投降了南梁。

    失去了搞事的盟友,可能最近心情不好,听说西魏派了个什么叫独孤信的家伙来管理自己,梁仚定就很不爽,想要刷刷存在感。

    独孤信听后,是又气又好笑又惊喜,气的是梁仚定不给自己面子,好笑的是这么一个弹丸之地也学人家革命,喜的是刚好可以让自己练练手。独孤信把情况上报宇文泰后,就采取了行动。

    梁仚定确实也没什么脑子,秦州就在眼皮子底下,他却要去攻打遥远的金城,简直莫名其妙。独孤信还跟你客气什么,带着两千人就朝着他的老巢宕昌城杀去了,老巢被围困,这仗还怎么打?

    手下人一看不对劲,就把梁仚定宰了,自己来当老大。马仔确实要比梁仚定聪明许多,带着部众据险固守,任凭独孤信怎么挑衅,就是不出门。这有何难?这山又不是铁桶,只要有一个缺口,这宕昌城就废了。

    独孤信找来带路党,从一条隐秘的小道进攻进去,犹如天降神兵,羌人们纷纷逃窜,带头的出来投降,宕昌城就此平定,接着又带人占领了岷州。当然,宕昌政权并没有从此被抹去,按照宇文泰的指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还是得坚持,换了一个听话的领导人后,独孤信也就撤兵了。

    4.侧帽风流

    做人要潇洒,这是独孤信的人生哲学。搞定宕昌政权后,独孤信觉得意犹未尽,这浑身的力量还没有释放彻底,便带着随从去打猎,尽情驰骋,直到傍晚才回上邽城。

    这时候,秋风四起,拨动着归人的心弦。

    这阵凉风就如那多情的女子,温柔地抚摸着独孤信俊俏的脸庞,褪去了他因打猎而出的热汗。干脆和这风拥抱在一起吧!想到这里,独孤信就解开了衣襟,脱下了帽子拿在手上扇着风,和左右有说有笑。

    突然,马惊了,疯狂朝着城门狂奔而去。独孤信也来不及整理衣裳,只是把帽子随便往头上那么一扣,就要去勒住马缰绳。如此,独孤信歪戴着帽子,散批着秀发,跨着奔驰的战马冲进城中,这一幕被路上的人看到了。

    不论男女老幼,都惊呆了。“天下竟然有这般帅气英俊的男子!”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就像在明星的演唱会现场那样,狂热地喊着:“独孤郎,独孤郎,我们爱你!”

    一时间,独孤信歪戴帽子成了秦州一带的风俗,大家出门纷纷都有样学样,开始歪戴帽子,独孤信在群众心中的地位更高了。

    独孤信“侧帽风流”的故事流传到了长安,宇文泰又不高兴了。妈的,你让我这黑獭怎么和大帅哥比?人比人真是气死人,这独孤郎怎么到哪儿都招人喜欢?太过分了!既然,当地老百姓那么喜欢你,你就别回来了吧。

    宇文泰就是这么狠。独孤信注定是孤独的,他不知道是,他将在这片荒芜之地断断续续待上十年!

    这些年东西魏都忙着改革,那南梁怎样了呢?作为一个垂垂老矣的国家,南梁和萧衍一样暮气沉沉,萧衍正和朱异忙着研究老庄研究佛学呢。

    连日下来,作为萧衍铁粉的朱异,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召集帝国上上下下的贵族士大夫、道士、和尚在仪贤堂,召开专题讲座,向大家讲述萧衍的《老子义》。一场接一场,当时每天聆听他讲座的就有接近一千人。

    这种集体的学术研讨会,表面上看起来风风光光,衬托出盛世气象。然而,在帝国南部边境交州(越南河内市)一带,当地土豪李贲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革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