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女泪
繁体版

第十二章:谨德少女

    寥寥无闻坟上土,几家欢喜几家愁;

    白米化作观音土,百年寻得善心人。

    说起JDZ镇上白如玉脂的瓷土,这就要说到百年前的一个故事,那时候JDZ不叫JDZ,原名唤做糕米镇,意思是插草成禾,稻米无数,是一个鱼米之乡,富得流油的地方。

    这个小镇原先也并不是如婺女姑娘来浮梁县衙路过时候的那般破败不堪。是因为这里的百姓原先过于富足,生活太过安逸,人人自私、没有同情心,才导致破败不堪的。

    百年前的一日,观音与童子化作祖孙二人乞讨了这个小镇上,祖孙俩搀扶先来到一家富户那里,向镇上富户乞讨,道:“我祖孙二人因家乡洪水,从远处出逃荒而来,饿得实在走不动了,求好心人给口热汤喝一些,若是有些米粥施舍给我们,就可救我孙子的命了,我们祖孙二人将感激不尽……”

    不等观音化作的老婆婆说完,那富家孩子一脚就踹了过来,把那可怜的老婆婆踹倒在地,嘴里恶狠狠的叫骂道:“哪里来的叫花子,臭死了,臭死了……”

    不过瘾,还呼来恶狗,丢一下一块大鸡腿到恶狗面前,用手朝祖孙二人一指,“去……,把那臭要饭的小子给我咬走……”

    那恶狗有了小主人壮胆,撕咬住那孙儿,就是那孙儿大声呼救也不松口,那孙儿体弱,被那恶狗一咬、一拖,只拖得那孙儿奄奄一息,此时,富户主人不但不拦住自己孩子,还站在门口“哈哈……”大笑。

    恶狗把那孙儿撕咬得鲜血淋淋,那祖孙二人非但没有乞讨到一碗热汤,还被恶狗撕咬,祖母只得扶着血淋淋身子的孙儿,一瘸一拐的离开,走到另一家富户那里再次伸手乞讨。

    这家富户米仓里放着多年的陈米吃不完,天天鸡鸭鱼肉不说,就连台阶不稳也用陈米来垫脚,看到祖孙二人来到自己家里乞讨,倒是没有放恶狗撕咬,而是大呼左领右舍:“大家伙都来,大家伙都来,快与我一起把这疯婆子和要死的瘟神赶出镇子去……”

    听得有人呼叫,镇上的人都出来了,男女老少都用手捂住鼻子,用恶毒的语言叫骂道:“哪里来的臭老太婆,叫花子,死到我们这镇上来干嘛,还不快走,难道要我们都将拿出棍棒,打断你们祖孙二人的狗腿,让你们爬出镇子才好……”

    “你们就行行好吧,给我们一点热汤吧,救救我的孙儿吧,我孙儿快要饿死了啊?”

    “饿死了才好,饿死了喂狗,你这死老婆子……”

    “太臭了,太臭了,快死走,快死走……”

    “哈哈,哈哈……”小镇上的人起哄到,竟然没有一个同情她们祖孙二人的,全都是来看热闹和驱赶她们的人。

    “难道你们就没有同情心吗,可怜我们祖孙二人逃难到此,你们用陈米垫脚,也不可怜我们给我们一些米汤吗,呜呜……”那老婆婆一边看看自己被恶狗咬得血淋淋的孙儿,一边用乞讨的眼神望向镇上的人,“呜呜”的哭将了起来,哭诉道。

    就在此时,可能实在看不过眼吧,终有一位妇人端出了准备给狗吃的半碗米汤饭,走到老婆婆面前,倒在老婆婆的破碗里后掩鼻而走。不想,她这一倒却招来了镇子上人骂声一片:“就你家心好,这臭老婆子要是赖在镇上,死在这里了,那看你家怎么办……”

    那倒米汤的妇人害怕,没有做声便转身入门。

    这时,镇上的人嫌祖孙二人碍眼,连同小孩都拿出棍棒扫帚歘来驱赶那老婆婆和孙儿,只想把祖孙二人赶快赶走,以免镇上惹上晦气。

    此时,只见那老婆婆留下箴言道:“镇上没有善良人,陈米垫脚肉喂狗,不知同情枉为人,罚尔镇上穷百年……”

    镇上的人听得“哈哈……”大笑起来,“满嘴的胡说八道。”对这老婆婆还吐起了口水沫子,大伙也上前一阵乱打……

    观音大士与童子现出真身,镇上的人一看是观音大士和童子,连连后悔不已,都出来跪地相拜。

    观音大士并不言语,端坐在缓缓腾起的莲花台上,接过童子递过来的净瓶,拿起柳枝轻轻挥过,镇上下起了濛濛细雨,雨到之处,镇上那些吃不完的白面陈米,都化成了一块块坚硬的石头,唯有那家主妇倒过半碗喂狗的米汤,观音给予了那家妇人一句话:“你家总算有点人性,镇上若百年后能遇到善心人,两甲子后或能解除咒语,重回富足……”

    那些镇上的人一见叫花子祖孙二人乃观音与童子所化,伏地拜倒在地,待起身时,观音与童子已化作一朵云彩而去。

    从此这镇子上的人做啥啥亏,种啥啥不长,百十年来下来,镇子破败得不成样子。

    当朱员外与婺女、恶奴们离开了高沙前往浮梁县衙,就路过了这个破败的镇子,一路上破败的房屋很多,没有人影,快要离开的时候,却看到了一对祖孙(女),手里捧着一碗白如肤脂的东西,远看还以为是一碗白米饭,近看才知道是一碗泥粉土。

    一见有人经过,那孙女伏地就拜,嘴里隐隐哭泣道:“好心人给我们祖孙二人一点吃的吧,我们祖孙二人饿了好几天了,爷爷就要饿死了……”

    杨员外上前仔细一瞧,那老翁肚子涨如鼓,面黄肌瘦奄奄一息,立即吩咐婺女拿来随带的干粮和水,正要上前喂服时,婺女用手一挡,言道:“员外不可。”

    “为什么”朱员外不解道:“婺女啊,你一直喜欢帮助人的,为什么见此老翁不加施救?”

    婺女这才连忙补上一个万福,道:“员外不知,极饿之下,阴阳不调,喂水一些尚可,喂吃食则会饿毒攻心,六脉倒行……”

    “哦,原来如此,以婺女之见,我们该当如何救助这祖孙俩呢?”

    “我们先喂一些水,待老翁有些缓和后,扶他上马到浮梁县衙,再请上郎中搭脉,慢慢治病调理方可……”朱员外听得婺女一说觉得有理,便依婺女之说,扶老翁上马前往浮梁县衙,找一郎中搭脉治病调理。

    那老翁病好后,听得婺女与瓷农们商议要加入自己吃过的白土来做瓷料,那老翁知道自己手脚不灵,便伏地拜祈道:“老翁我手脚不灵,可我孙女已有十二三岁,手脚灵便,名唤谨德,寓意谨尊德行之意,如若各位不嫌弃,就让我谨德孙女在瓷农们那里做一些零散打杂的活儿,以报大恩……”

    “老翁快快请起,莫要多礼了,你身子骨尚未恢复,还需谨德孙女照顾一二的,哪能要谨德做零活的?”婺女连忙上前搀扶。

    无奈那老翁就是不起,言道:“姑娘若不答应,老翁就不起来了。”

    无法,婺女只得答应,祖孙二人就与婺女一起,吃住都在瓷农那里。

    话说研瓷制胚晾干后置于窑中烧制,连烧七七四十九个时辰后却无法开炉,那炉里依然轰隆作响炉火不止,婺女姑娘甚是奇怪,那些瓷农们一生制瓷劳作也从未见过。不想此时老翁纵身一跃,跳入炉窑,化作一道白光,炉火遂熄。

    那老翁孙女谨德兀自哭声不止,待大家问起时,听那老翁的孙女谨德娓娓道来:“……爷爷说,原来祖孙生活的镇上十分富足,却从不思同情互助,以致观音菩萨降罪两甲子,现镇上只剩下我们祖孙二人,炉窑大火不熄或因自己祖孙乃那镇上后人降罪之故,故爷爷留言,炉火熄了也就罢了,就请大家照顾谨徳我,若炉火未熄,自己也将遵从爷爷之言,跳入炉中……”

    老翁孙女正说到此处,一朵祥云飘然而来,见观音大士端正在云端莲花台上,人人伏地而拜,瓷农们口中言道:“求菩萨保佑啊,求菩萨保佑啊……”

    “只要人人向善,相互帮扶,定会家人平安、生活富足的,若要造化,你们浮梁瓷窑可迁往祖孙二人生活的那小镇,老翁孙女名唤谨徳,那镇从此更名JDZ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