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小卒崛起
繁体版

59:复国大计(1)

    崇祯十六年(1643年)三月,襄阳建制;李自成设上相,左辅,右弼,六政府侍郎,郎中等官职;地方设巡抚,兵备道,知府,知州,知县等。

    永昌元年(1644年)正月,西安建国;牛金星任天佑阁大学士,增置六政府尚书,设弘文馆,文谕院,谏议,直指挥,从政,验马寺,知政使,书写房等等。

    三月,李自成更定六政府,改内阁为天佑殿,牛金星为首辅;再次完善中央机构。

    地方上,改巡抚为节度使,布政司为通会,兵备道为防御使,知府为府尹,知州为州牧,知县为县令等。

    四月,以“天下归人也,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为试题,开科取士,取进士十名;并告示“各省直乡试侯旨定期,即于中秋举行”,并颁布《大顺律》。

    虽然某些机构和官名比较拗口,有东施效颦之嫌;但总体来说,搞的还算蛮正规。

    足以说明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核心骨干们,已做好取代腐朽不堪的朱明王朝,欲重建这个癫狂暗黑世界新秩序的准备。

    蓝周二人一前一后进到厢房,先目不转睛端详了端坐如故的李立好一会儿,方拱手打起招呼。

    “吏政府左侍郎蓝春昀,见过赵……李侍郎!”

    “下官周元坤,拜见李大人!”按大顺官制,周元坤的官阶比李立要低两级,所以他身子微微有些前倾,执礼甚恭。

    “啊,欢迎,欢迎!”

    李立笑着起了身,先冲官阶比自己高半级的蓝春昀拱拱手,再冲周元坤拱拱手,笑道:“李某乃戴罪禁足之身,得蒙二位亲临探视,实在荣幸之至啊。”

    蓝春昀笑道:“李侍郎,你的名头在老营可谓童叟皆知,如雷贯耳;我等今日得见真人,才是倍感荣幸啊。”

    李立哈哈一笑,手朝桌边一延,“二位,都别站着了,坐下喝茶吧!”自个一撩袍裾,率先坐下,双手打横,侧头喊道:“刘昆,还愣着作甚,速速沏茶!”

    二人分坐左右,蓝春昀拍了拍手,只听门外脚步声响,七八个吏从抬着三只箱子,捧着锦盒,秀匣等进来了。

    嘿嘿,敢情还带了礼物。

    瞧箱子的大小,礼物还不少的。

    李立暗暗道。

    待吏从放下物什,匆匆出去后,蓝春昀含笑道:“李侍郎年轻轻轻,惊才绝艳,为我大顺屡立泼天奇功,这是你叔爷爷代表朝廷,特意额外赏赐给你的。”

    叔爷爷?

    咱在朝中哪有个叔爷爷来着?

    李立愣了半晌,方反应过来。

    李过是自己义父,那李自成就是自己义爷爷,而李自敬当然就是自己义叔爷爷了。

    蓝春昀这般说,自是为拉近自己与李自敬的关系。

    靠,这天下文官,大明的也好,大顺的也罢,还是刚脱离原始部落没多久的满清朝廷,德性应该都差不多的;你说这些人脑子里整天都在琢磨些啥呢。

    李立暗自腹诽,想想又觉得挺搞笑的。

    “嗯嗯……那本官就多谢国主厚赐了!”李立客客气气的道。

    见他仍称李自敬为国主,没有顺着杆儿爬,二人略略有些失望,便交替说着些云山雾罩的客套话来。

    故意把话不说清楚,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这原本就是文官的专长。

    李立听着,偶尔点下头,不置可否。

    听话锋,二人今日当是无事不登三宝殿的。

    刘昆沏了茶,给三人各斟了一碗,便转身离去;周元坤立刻起身,关上了房门。

    “这下没第四者了,当该入正题了吧。”李立心说,伸手作了个延请动作,端起茶碗,轻轻吹呵着浮末。

    果然,周元坤呷了几口茶,放下茶碗,眨巴着眼低声道:“李大人,恕下官直言,此番你率部搂草捡兔子,顺手斩杀清军五百余,可谓虎气锐锐,有胆有识;毫侯不记军功便罢了,还禁足你一个月,实在…有些太过份了……”

    “是啊,本官也这般认为。”蓝春昀立刻接话道:“某得知后,特意去向李过为你求情,但他态度坚决,断然不肯更改主意。”

    得,这是在行挑拨离间之举了。

    李立没有回应这个话题,而是饶有兴致的打量起二人官袍来;二人不明所以,被他瞅得心里有些发毛时,李立突然眉头一皱,“二位,本官一直有个疑问,不知该不该说。”

    “李侍郎请说,某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蓝春韵一拍胸膛,慷慨的道。

    李立沉吟半晌后道:“众所周知,先帝出生于延安府米脂县李继迁寨,又姓李……因而有人说先帝乃党项人后裔,并非汉裔正统,不知传言是否属实呢。”

    二人万万没料到他竟是问这个,对望一眼,脸色均是一变。

    “当然不属实!”

    半晌后,蓝春昀将手中茶碗重重一磕,忿忿然道:“此乃朱明和满清一干无良文人捕风捉影,故意编撰出来的;某有幸在西安宫中阅览过先帝祖谱,先帝数十代皆正宗汉裔,断不会有假!”

    周元坤更是忿忿然,拍桌怒道:“这干御用文人这般诋毁先帝,会让那些不明真相者说什么你李闯非汉裔,有何资格坐这汉家江山呢!

    更为可恨者,居然炮制出先帝‘追王其先代,以李继迁为不祧之祖’之类的弥天大谎,用心何其歹毒也!”

    “李侍郎,你如今也算先帝嗣裔,千万莫信这些鬼话啊!”蓝春昀见李立神色飘忽不定,连忙劝戒道。

    “这个自然!”

    李立如释重负的一笑,心说这等流言蜚语倒不是后世无良文人编撰出来的,而是当世就有了。

    可见,无良文人这个品种,任何时候都有的。

    思定,指了指二人官袍,笑道:“有二位官袍作证,当可证明那些流言纯属放屁,无稽之谈。”

    二人愣了愣,下意识看了看官袍;周元坤皱眉问:“李大人,此话怎讲?”

    李立笑道:“党项乃羌人支脉,宋初在甘肃宁夏一带建立大白高国,皇帝穿白色帝袍,族人皆崇拜白色;而我大顺无论皇族,还是文武官员,普通士卒,通常着蓝色。

    蓝色堪称我朝‘国色’,由此推断,先帝与党项人并无瓜葛!”

    穿越至今,李立早就留意到了,无论自己当小卒子时穿的重布夹袄蓝色箭衣,还是现在穿的浅蓝绸袍;李过等人战时穿蓝色棉甲,平时穿蓝色袍子……都他娘的以蓝色为主,莫非这李自成有蓝色癖?

    蓝周二人乍一听这等新颖论断,均怔了怔,虽觉有些牵强,但还是异口同声赞道:“妙啊,李大人此番推断,当可堵住那些无良御用文人的臭嘴巴了!”

    李立哈哈大笑。

    二人也跟着大笑,然后又对望一眼,眉头微蹙,被对方带着绕了这么一大圈,也该反客为主,切入主题了。

    这时,李立忽然又问:“请问二位,入朝为官多久啦。”

    蓝春昀收起心思,面带得色的道:“永昌元年,某便是吏政府员外郎了。”

    “嗯,也算元老了!”李立点点头

    周元坤道:“下官本是松滋县生员,去岁七月才入的朝。”

    李立轻哦了声,随即大赞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周员外郎却能在我朝存亡危殆之际,毅然选择加入,足见对我朝充满信心啊!”

    心里却在想,此人年约三十五六,仍只是个生员,如今一跃成为正五品官儿,也算另辟蹊径了。

    “周员外郎有眼光,大大的有眼光!”李立赞毕,还特意伸过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周元坤颇为受用,灵机一动,连忙顺着杆儿爬了起来,“多谢李大人夸赞,下官一直以为大顺乃天命所系,虽暂时国运不昌,但这天下终究会归我大顺!”

    嗯,这话说得中听。

    李立微微一笑,颌首赞许。

    蓝春昀却目光一闪,连忙道:“周老弟,你这般说,可有振兴国运之策?”

    周元坤立刻道:“欲振兴国运,必先复国也!”

    蓝春昀眉头一皱,道:“如今局势混乱,我朝虽收复荆州武昌,但清军精锐已大举压境,此时复国怕不合适吧。”

    周元坤却道:“复国之事由朝廷着力推进便可,与战事不相干的!”

    “老夫觉得还是太急了点。”终于切入正题的蓝春昀皱眉道,还故意瞟了瞟李立。

    “不急,不急,复国好处多多也!”周元坤摇了摇头,大声道:“其一,可振奋军民士气,促进朝野上下齐心协力,慰天下人心之所望!

    其二,可令政令军令统一通达,军民步调一致!

    其三,可以国之身份,与明廷,大西展开对等邦交,有利于联合抗清!

    其四,可……”

    周元坤立刻滔滔不绝,将腹稿一股脑儿的兜售起来,一直说了十大好处,方停。

    但李立却只听出了一点好处,那便是李自敬可以当皇帝了。

    所谓复国,当然是以登基称帝为标志的。

    李自敬当了皇帝,就可名正言顺的插手军务。

    奶奶的,咱们在前面拼死拼活,这些后台文官们却想着讨好主子,争权夺利。

    自古以来皆是如此,连刚刚恢复点元气的大顺也不能免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