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蝼蚁,半生似梦
繁体版

第8章 山村里的暑假生

    每年放暑假时,也是进入了农忙期,收玉米、收花生、收黄豆等等农产品。

    收玉米,先准备好板车和箩筐扁担,喂牛吃好糟饭,糟饭是一桶水拌玉米粉,吃饱了上板车架出发去田里,大概一两公里远。到田里把牛放开自由吃草,我们掰玉米放进箩筐里,用扁担挑到路边的板车上,倒到板车上,继续掰玉米,一天可以收五六板车,白天掰玉米搬回家,晚上剥皮到十二点一点。

    第二天早上六点就得起来继续去田里掰玉米,中午回家吃饭又把剥皮了的玉米挑到楼顶晒台去晒。陀螺似的转了大概十几天,田里收完了,家里堆着满满的玉米,还没剥皮,还没拨粒,晒台上还晒着一堆堆。花费半个月坐在家里剥皮拨粒,这相对轻松一些,没有太阳晒,可以边看电视剧边干活,还珠格格、倚天屠龙记、薰衣草等各种台剧,风靡整个各电视台,看都看不过来,但这是苦累里最慰藉的事了。

    把玉米脱粒晒干,用石灰粉拌好防虫收进储粮柜里,这是一年的自用粮食,剩余的玉米晒干了直接装麻袋等着代理商来村里收货,这价格很低,7分钱一斤,2015年的粮价还是很低的,农民忙活一年,5亩左右的田,收获也才2000-3000,除去化肥和种子费,需要再减去五六百,农民一生,离不开土,土也离不开农民就是这样。

    玉米收完卖完只是一个月的事情,暑期还需要收花生、收黄豆,还有其他农副产品。花生需要先早早去田里拔起来,摆成一排一排晾干泥土,然后摇掉泥土,用甘蔗叶捆成一捆,傍晚再推着板车去搬回家。放在通风的地方,不然会发芽。

    有些人家会捆成两手张开拱成半圆两手合围成一个圆那样大小的捆,挂在一排排竹子架起来的架子上,这样可以放半年不脱根都可以保存。等农忙过了,在慢慢处理。农民总在多年的作物打交道中总结出每个作物的脾性和对付方法,然后一代一代言传身教传下来。

    黄豆熟了就得赶紧收,豆荚会被晒爆裂开,豆子就落回土里了。农忙就是一场抢收,不能早也不能晚,早了没熟不饱满,晚了就又落回土里了,就白费了一年的辛苦劳作。黄豆需要用镰刀割地面上的杆,黄豆杆很硬,特别费力气,我们这些世代农民,都有父辈流传下来的绝活。

    所以割黄豆杆小孩子也能割,一只手拢住几根黄豆杆,朝握镰刀的方向按,镰刀手使劲一割,连割带折,就轻松一些。黄豆要轻拿轻放,防止用力过度豆荚爆开。必须是早上带露珠时间收黄豆,九点之前搬回家,连杆带豆晒起来。

    到傍晚,搬个脱壳的工具到晒台脱壳,这个工具是用粗竹藤,编成半球状,用四根手臂粗的木头俩俩交叉绑成大x型,立起来架住,就成了四个角的脱壳板,用一根拇指粗一米长的y型树干,将黄豆放在竹藤编成的半圆形板,树干抽打黄豆荚,就纷纷绷裂开了,再用大风的风扇吹掉空豆荚,豆粒和豆荚就分离开了,黄豆不用晒,直接收起来卖。

    忙完黄豆这些急活,又继续把摆在家里的花生脱根,扛到晒台上晒干,用麻袋收起来。以后可以剥壳卖,还可以带壳卖,两种价格,差一倍。2015年剥壳花生可以卖2块钱一斤,没剥壳只能1块钱。

    大部分家庭种的农作物是比较固定的,一般玉米、花生、黄豆,在没有肉的年代,就是碳水化合物、油脂、蛋白质的替代品了。

    有些人来年办大事,就会种棉花、织棉锦。有多余的地,就是自己开垦出来的地,我妈在的时候自己在半山腰开垦了一些地,后来腰骨头裂了一点,常年腰疼,就出去陪我爸在采石场干活了。家里自己开垦的地也荒了。有些人家有多余的地,也会种上三角麦,三角麦是南方的一种面食食材植物,磨成粉可以做馍馍,做面饼,也是我们那时候的奢侈零嘴了。我们是靠近越南的边陲山村,闭塞而土地稀缺,都是喀斯特地形,山多石头多,种出来的粮食产量也少。一年到头不会有富余的粮食。

    后来有机械替代大部分的人力,才有了更多人从土里解脱出来,牛不再需要养,老人也能用机械干农活,更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只有留守老人了,村庄更安静更孤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