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万物今朝行
繁体版

“第四章 我为什么不怕(1)”

    那一年

    宁砺的爷爷告诉宁砺的父亲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于是宁砺的父亲就出门远游去了,回来还带回了宁砺的母亲。后来宁砺的父亲告诉宁砺世界这么大要多出去看看,于是宁砺就周游列国和列国以外去了。但是与他父亲不同的是,他父亲给他请了领路的老师。

    宁砺的老师是个非常特别的人,最特别之处就是和别人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其实也一样。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他是一个你认为的并不是你认为的,而你不认为的也不是你不认为的人。

    宁砺不知道老师的名字,至于怎么称呼老师,那要看老师的心情和具体的情况。踏出家门,前一秒还不温不火仿佛不把任何事放在心上的老师突然变得焦急起来,急忙催促胯下良驹向东北方向疾驰。宁砺听父亲说老师是一位隐士高人,能够请他出山完全是老天的功劳,让宁砺务必尊重老师,多向老师学习。老师确是世外高人,一上官道就快马加鞭的往岭州城赶。到达岭州城外,老师神态丝毫不露疲态,不过另宁砺感到意外的是,老师从原来一副仙风道骨、世外高人的模样,突然变成了地道江南老才子的士人模样。

    岭州城内非有特殊情况不准骑马,宁砺师生2人只好牵马入城。刚一下马,宁砺瘦小的身板经不住长途奔驰的辛劳,一个踉跄扑到在地。老师见状,即刻将宁砺扶起,顺手拍了拍他身上的灰层。说道:“哪还有大族长子的模样,反正是出门历练,你就先给我当一晚上书童吧”。说着从宁砺马背上取下一个书生专用的背篓,帮助宁砺背上。

    宁砺年少时父亲也经常督促宁砺强身健体,但是强度如此之大的“奔袭”是宁砺从未感受过的。宁砺虽然双腿发抖,但还是背起背篓,挺起胸脯。既然是老师的安排肯定有非凡的用意。“嗯,老师应该是在锻炼我的身体。”宁砺暗自想道。

    岭州城位于岭州东北方向,向北再走上一段时间就是中原南方诸国中实力最强大的曙国的边境。两国虽在名义上接壤,但实际上双方均未在边境构建防御设施,因为两国之间有高山深壑阻隔。此山与胤、曙、垚三国之间的晴日族势力范围内多山地形完全不一样。三国之间山势复杂却是生机盎然,而胤、曙两国的之间的一大片地带属于荒山深壑,不但地形复杂高低落差之大,且是一片死寂。若要大规模行军,就是后勤补给一项,已是无法逾越的天堑。介于此,岭州边军的防御重点还是岭南县以西的垚国,在岭州城附近的驻军只有七千余。

    岭州城往东,是胤国主要的兵员征集地宾州。宾州男儿强壮勇武,全州境内武风盛行,男女皆以武力至上,凡是能动手的绝不动口。而宾州的中隧城按照地理位置应该是属于岭州山系一脉,但是却偏偏划给了宾州却是为何?因为从东往西进入岭州的大路只有一条,就是经由中隧城而去。中隧城地势雄奇,如若划归岭州,其主事之人若是起了异心,完全可以凭借岭州广袤的地域、丰富的物产和充足的兵员封锁关口而自立。而中隧城划归宾州,就一下对邻州形成居高临下的态势,迫使岭州牢牢的掌握在中央政权手中。所以历代统治者,均是将中隧城与岭州分开。

    岭州城往东南方向,是胤国的主要粮食产地府州。府州气候适宜、沃野千里,其地的人勤劳智慧,精于农事和经商。府州富商不仅在胤国国内有名,整个中原地区乃至中原以外的北方和西方都有府州商人的身影。府州人喜文不喜武,以至于形成了在朝中文官系统,多有府州人士,但武官系统却屈指可数的现象。岭州与府州之间没有官道,有的只是山间小道,且道路处处惊险难行,人行或可、马行却是不能。若要运送大批货物来往两地之间,只有从中隧城过,而有的小商急于赶路也会从山道穿梭。

    岭州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而作为其州府的岭州城更是繁华。站在城下抬头望去,岭州城的城墙又高又厚,给人一种坚不可摧的感觉。城门处的守卫衣着整洁、精神饱满、神态严肃,让人高手到当地长官善于理政,值得信赖。城里的设计也是别出心裁,没有采取东西、南北各一条大街贯穿的样式,而是按照“象棋”的棋盘设计。由于岭江穿城而过将岭州城分为两个部分,当初的设计者就借势将岭州城分为64个格子。中间以岭江分开,格子四周用街道分开,每个格子分配不同的功能属性。今日的岭州城,岭江以北主要集中的是官家、富商、名流等群体和挥金如土的高档场所。而岭江以南则主要是老百姓生活之处和一般的市集。

    说来也怪,岭州全境皆被崇山峻岭和涓涓小流包围,而恰恰这岭州城却是例外。岭州城建于岭州少有的一大片平原地带之上,身在城中能让你忘记自己是在山地丘陵包围之中的岭州。进入城内,街道宽阔整洁、四周各色店铺顺着街道的方向延展开来。店内各色物品更是琳琅满目,看得宁砺眼花缭乱。

    宁砺暗暗想道:“看来父亲是对的,世界真是大,我该好好的看一看”。想着这些,脚步不自觉的向着路边卖糖人的老板走去。刚走出一步,一股大力把宁砺拉扯回来。老师转过头来严肃地说道:“书童就该有书童的样子”。说完头也不会的继续前进。宁砺心里暗自可惜,但是看老师如此着急的样子,知道肯定有很重要的事等着他们。

    两人穿梭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一路穿街过巷来到划分南北的岭江边上。岭江从西部高山发源,一路东流经胤国岭州、府州、元洲,过择国后汇入大海。由于地势平缓,岭江在岭州城境内水面宽阔、水流缓慢。出于战略考虑,整座岭州城只在东西城墙的高处,用钢索各放下两块木门连通南北。高处两扇木门由南北方各控制一扇,如果城墙即将被攻陷,只要南或北一面拉回木门,即可防止敌军从城墙上贯通南北。岭江宽阔,老百姓只能以舟船作为常用的交通工具渡江。

    老师突然问宁砺道:“如何渡江”?

    “乘船”。宁砺不假思索地答道。

    “无船如何渡江”?老师继续问道。

    “只有游过去了”。宁砺想当然答道。

    “好”。老师说出一个字后,便没有继续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