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极录
繁体版

第二章 贪色的书生

    古时候邺城飞虎镇,镇上有一年轻书生,名为肖海亮,天赋异禀,从小跟着一位老先生念书识字,经过数十年努力,终于成为当地有名的才子。

    提到肖海亮,几乎无人不知。

    也许是过够了苦日子,肖海亮发誓,一定要博取功名,过上富贵生活。

    为此,他挑灯夜读。

    转眼肖海亮十六岁了。

    当时,镇上有不少年轻女子,甚至还有数位富家千金,仰慕其才华,对他心生爱意,皆托人说亲。

    其中,有位孙氏千金,不仅貌美,而且颇有才艺,她一心想和肖书生结为夫妻。

    后来,孙员外派人说亲。

    原来肖海亮非常中意孙氏,想着一旦娶了孙氏,成为孙家的乘龙快婿,以孙老爷的财势,必然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谁知寡妇李氏,一口拒绝了。

    原来在李氏看来,儿子虽然一表人才,而至今没有建功立业;再说孙家乃当地名门望族,而肖家乃寻常人家,二人实在不般配;更重要的是,李氏一心希望儿子扬名立万,若过早涉入红尘,恐怕会影响儿子的前程。

    见母亲反对,肖海亮只好作罢。

    一年后,科考将至,肖海亮告别母亲,带着一包行李赶往京城,

    步行数个时辰,眼看天色已晚,肖海亮寻思着,找家小客栈借宿一晚。

    哪知找了许久,附近竟没一户人家。

    又走了半个时辰,肖海亮意外发现,不远处有个小院子,散发出微弱的灯光。

    顿时,他激动不已,连忙跑过去。

    敲了敲门。

    很快,走出来一个年轻女子。

    肖海亮仔细一看,不禁暗叹:好一个绝美的姑娘。

    女子上下打量肖海亮,问道:“公子,有何事?”

    肖海亮笑着说道:“不知姑娘如何称呼?在下肖海亮,近日赴京赶考。本想住店休息,可附近没有一家客栈,不知姑娘能否收留一晚,我愿意付房钱”

    说完,他赶紧掏出二文钱。

    可女子一脸为难地说道:“肖公子,只是今晚我娘不在家,若收留你,这孤男寡女,恐怕不妥?”

    随后,女子准备关门。

    可肖海亮不停地哀求。

    女子见状,只好留他借宿。

    得知肖海亮还未吃饭,女子端来饭菜。

    肖海亮大口吃了起来。

    原来女子姓曾,名金凤,和母亲展氏相依为命多年。

    今日展氏回娘家探亲,曾氏独自一人看家。

    得知家中只有曾氏一人,肖海亮暗自窃喜。

    填饱肚子后,肖海亮去了东厢房休息。

    可他翻来覆去,一想到曾姑娘的貌美,他竟起了心思。

    等到半夜,贪色的肖海亮居然溜进西厢房,一把抱住熟睡中的曾氏。

    曾氏被吓醒后,看到来人面目,她惊慌失色,哭着说道:“肖公子,你要作甚?”

    “曾姑娘,今晚良辰美景,不如……”

    虽然曾氏拼死挣扎,可她一个弱女子,哪里是肖海亮的对手呢?

    就这样,曾姑娘失了清白之身。

    为了不让曾氏报案,肖海亮发誓,若中了举人,一定会风风光光的迎娶曾氏。

    单纯善良的曾氏竟信以为真。

    次日,肖海亮离开了。

    几日后,到了京城,参加科考。

    没想到,肖海亮意外中了举人。

    后来,朝廷任命肖海亮为邺城知县。

    此时,他早已忘记和曾姑娘的约定。

    当官没多久,肖海亮和孙家定亲。

    两家约定,四十天后拜堂成亲。

    话说,肖海亮和曾姑娘分别没多久,展氏探亲归来。

    刚开始,曾氏一直瞒着此事。

    直到一个月后,曾氏呕吐不止,展氏这才发现异样。

    一番逼问后,曾氏只好道出真相。

    展氏气得大病一场。

    可曾姑娘告诉母亲,肖公子绝非薄情之人,一定会回来娶她。

    等啊等啊,等了一个月,依然不见肖公子。

    此刻,曾姑娘慌了。

    眼看肚子一天天变大,展氏坐不住了,她决定带着女儿去肖家讨说法。

    还好,曾姑娘机灵,那晚趁肖海亮熟睡时,偷偷翻了行李,这才知道住址。

    一路寻来,终于打听到肖家。

    说来也巧,那天正是肖海亮大婚之日。

    曾氏听说肖家正举行婚宴,瞬间心碎一地。

    展氏大怒,大骂肖海亮花心。

    就在肖海亮和孙家千金拜堂时,只见一个妇人大喊道:“且慢”

    众人一愣,不知为何。

    “肖公子,好一个薄情郎。当日,你花言巧语强占了我女儿,还许下承诺,等功名利禄时迎娶我女儿;可你呢,转眼娶了富家千金”

    展氏说完,宾客们哗然。

    没想到,肖海亮一本正经地说道:“放肆,今日本官成亲,你莫要诬陷。分明是你女儿勾搭不成,见我当官了,借机来敲诈”

    “肖公子,你敢不敢滴血认亲?”

    此言一出,肖海亮哑口无言。

    顿时,众人皆明白了。

    突然,一个中年男子走出来指了指肖海亮,怒斥道:“如此德行,怎能成为一方知县?”

    原来此人正是巡抚王大人。

    最终,肖海亮被罢了官,而孙家随即退亲。

    一夜之间,肖海亮成了阶下囚。

    说到底,皆是好色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