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宗保佑:我建立了千年世家
繁体版

第六十九章:靖难功臣的时代过去了

    即墨。

    吕产望着传到侯国之中的诏书发着呆,这封诏书对即墨吕氏实际上没什么影响。但是他这个人有些任侠风范在身上,比较讲义气。

    公车上书是他组织的靖难之役他是领袖之一。结果······

    关东列侯现在的确是富贵至极了。

    一场靖难之役得到了三代的安稳,大概大部分人都很是满意吧,毕竟战场之上拼死拼活的就是为了延续家族的富贵。

    但是吕产有些难过,甚至比他离开长安,回即墨种花时还要难过,元从诸勋彻底被排斥出朝廷权力核心了。

    更可怕的是,皇帝给了靖难功臣太好的待遇,世袭罔替,大大削弱了流动性,列侯们头上一直悬着的那把剑被拿走了。

    失去了权力的追求,失去了维持富贵的动力,结局如何显而易见了,人的惰性就在这其中开始升腾。

    吕产是刘询的亲舅舅,所以面对刘询的选择还算是克制,但是其他人可就没这么好说话了。

    甚至有列侯直接不满道:“皇帝这是什么意思,是怀疑老夫的忠心吗?不如直接把老夫的心剖出来,看看是不是一颗碧血丹心!

    有的列侯愤怒道:“拼上性命奉天靖难,最后社稷却到了宗戚和士人手中,到了这些没有出力的人手中,这难道是公平的吗?”

    所谓千人千面。

    有人愤怒就有人安抚:“靖难本就是为了大汉的社稷存续啊。

    现在大汉社稷蒸蒸日上,我们获得了几代的富贵,这难道不是最好的结局吗?”这种带着一点自我麻痹的思想逐渐蔓延到了整个群体之中。

    是啊。

    这不就是靖难的初心吗?

    从什么时候开始忘掉了这些东西呢?

    就是从第一次觉得有些不公平开始,从第一次觉得受到怀疑开始,但皇帝终究没做什么。

    元从诸勋百年来消失了几十家,若是让那些消失的家族来评价,他们一定会给予皇帝最大的感激。

    因为世袭罔替的誓言对于注重祖先声名和香火的大汉人来说,还有什么承诺比传承宗庙更重要的呢?

    “就这样吧。”

    “不到关中做那三公九卿也没什么。”

    “我等是关东之人,就在关东之地,为朝廷镇守。”“镇守一百年,五百年,八百年,直到天命的终结。”这些声音在各处响起,最后汇聚到了长安。

    时间总是在匆匆忙忙之中走过。

    刘询忙着处理各种国家的政务,经历了短暂的三年没有天灾的日子后,无论是关中还是关东,又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天灾。

    幸好朝廷已经不是刚刚靖难结束时的疲敝之态,在刘询君臣的治理之下,大汉的国力在快速的复苏着。

    古典国家就是这样,不需要花费数十上百年去弥补科技代差。

    在人可以决定一切的时代,只要君主有能力,王朝内耗不严重,人口没有少的离谱,一个国家只需要十年就能从衰微一跃而起,成为一個空前强盛的帝国。

    刘向不仅仅做了廷尉,刘询要用刑律治国,非常看重他,为他升任了御史大夫。三公之一,位极人臣!

    他精通刑律之道,处事公正,在民间的声望很高他严肃的用刑律来规范官员的行为,整肃吏治,查纠了一大批不法的官员。

    但他不是酷吏。

    即便是最严苛的士子,也不能称呼他为酷吏,他的大部分判决都非常符合道德观念,起到规范社会风气的作用。

    他执法只是严格,却并不酷烈。

    在元封十二年的时候,刘向上书皇帝道:“关东三年之内经历了三次天灾,贫苦的百姓于是不能按时的缴纳赋税。

    陛下您的恩典就像是天上的太阳一样,下旨免除了十八个郡县的赋税,但是奸恶的胥吏却依旧在蒙骗百姓啊。

    依旧强迫他们交税,百姓不得不变卖仅存的口粮之田,彻底失去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豪强就这样作大了,踩着百姓的骨肉和鲜血,侵蚀着大汉的根基和底蕴。如果不加以控制,大汉的灭亡恐怕就在不远的将来了。”

    刘询曾经被囚禁在胶东国中,废为庶人,每日醒来就担心自己被刘旦杀死,见惯了人间冷暖,知晓那些奸恶的胥吏对百姓来说有多么的恐怖。

    他立刻下令让刘向尽情去做,“卿所杀之人,皆朕所杀之人,卿勿忧,但做大事,朕必负之。”

    你只管做,所有的责任都由我这个皇帝来背。

    刘向感激涕零,愈发大力的打击那种祸国殃民的豪强,尤其是犯下杀人大罪的更是绝无幸免,全都要黄泉走一遭。

    这些事为他赢得了很高的声望,然后他就遭遇到了刺杀。

    再然后敢战士就出现在了他的身边,钦天监里走出了一个人。洛青。

    无论是皇帝、王侯还是豪强百姓,都知道了洛氏鲜明的态度,打击不法的豪强,洛氏义不容辞。

    这种明显到极致的政治表态让无数人震惊,因为洛氏就是天下最大的豪强大族,你自己砍自己?

    虽然天下的豪族都知道洛氏看不上他们这种欺压小民的做法,而且不会和他们同流合污,但是以前最多以为洛氏会高高挂起。

    就当作没看见一样,毕竟这是刘氏的天下,已经不是你姬姓的邦周了,就算天命落下,这又关你什么事啊?..

    况且,刘氏皇族自己都在这样做,皇帝是收刮最狠的一个,而且还是合法的收刮,你来管我们做什么?

    “我洛氏一生行事,还需要向你们这些虫豸报备吗?”

    一道充斥着无尽锋锐的声音从昭城洛盛的口中传向四方,一下子万籁俱静,只剩下无数暗流在平静的水面之下涌动。

    但是洛氏不惧,这不是乱世!这些豪强能做些什么呢?

    朝廷一只手就可以压的这些人喘不过气来,更不要说加上洛氏,他们唯有待宰的份。

    在这场朝廷打压关中和关东豪强的战争之中,获利最大的反而是关东列侯。

    虽然限于严格的规定,侯国的土地不能向外延伸一寸,但是朝廷没规定分家之后也不行,毕竟子嗣越生越多,能够给予的财富却是越来越少的。

    除了昔年的万户侯国之外,列侯国本就不大,不需要推恩分割。所以贵族子弟,尤其是庶子自谋生计实在是太正常不过了。

    朝廷同样没规定不能买商铺和房产,于是就造成了一种奇特的景象,朝廷前面挥舞屠刀,列侯后面挥舞着小镰刀。

    朝廷宣讲旨意,列侯挥舞钱帛,朝廷的刀上血迹斑斑,列侯吃的盆满钵满。

    突出一个配合默契,将豪强吃的骨头渣子都不剩,而且火力基本都被朝廷官吏担了。

    这种情况被上报给了皇帝,“陛下,先贤曾经说过,人在忧患的环境下才能生存,一旦安逸起来就会灭亡,列侯们不知道节制,这恐怕是衰亡的征兆啊。”

    刘询沉默了许久,最后只说了一句,“这世上哪里有长盛不衰的呢?这世上哪里有为了长存,而使自己陷于忧患的呢?

    由他们去吧,只要不动分配给小民的土地,商铺和房产就让他们拿走好了,这是朕应该给的。”

    皇帝的表态让列侯们更加无所顾忌起来。

    在这个时代,土地毋庸置疑是产出最高的宝物,拥有土地几乎就拥有了一切,但是对列侯们来说,太过危险了。

    商铺和房产就没有这样的顾虑,即便是不留着收租,转手一卖照样是大量的钱财入袋。

    有远见卓识之人,却见到了这繁荣盛景之下的危机,悲叹道:“我们是军功列侯,从马上取功名,立下功绩,绵延子孙。

    得到皇帝的赏赐用以使家族富贵,维护我们的名声,善待国中的子民,使天下之人崇拜我们的行为,敬仰我们的品德。

    这是我们能发动靖难的根基所在啊。

    现在却为了一些蝇头小利,一些随时都会失去的浮财,而失去了这些根基。

    这难道不是最愚蠢最短视的行为吗?”

    先贤早已将道理都说尽了,但人生在世,又有多少能看到百年之后?能看穿十年的人,都足以显贵了!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虽然不是完全的正确,但却足以代表绝大多数人。

    没人想到开学令的反对会这样结束,同样没人想到抑豪强令的实施过程会是这么的戏剧化。

    关东豪强的力量被重重打击,列侯们忙着消化所得。靖难功臣开始凋亡了。

    吾尝诵《史记》、《汉书》,每叹兴衰祸福莫非皆有天定?

    月之盈亏,历时三旬,日之正偏,四时有变,何以功臣煊赫,不过一时,竟至于此。

    复而诵之,此汉宣之祸矣,太纵、大赏、无戒,溺功臣,爱亲近,遂使骄狂。太史公曰:“始未尝不欲固其根本。”

    然根本已歪,枝干何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此正言哉!

    夫祸患常积於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汉兴功臣兴衰盛亡,由此可知。——《史鉴·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