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上大学
繁体版

14章、同窗秋游云雨山 唐琨论道绝顶峰

    周六,唐琨感觉无所事事。周末晚上,他还可以去找瑶丽,让她教跳舞。但周六周日,他就呆在学校无个去处了。他就想用班费支出,野外烧烤一番,去玩一下散散心。

    上学以来,唐琨来了天低城,除了出火车站时在火车站逗留过几分钟外,哪里都没有去过。

    再说,晚上黑灯瞎火地,虽然火车站灯火辉煌,但也只是照亮了火车站,车一上国道线,就是一片黑夜茫茫。

    唐琨虽是班上的生活委员,平常并无什么事情要做。

    他早上起床后,去第二个宿舍向周雄提议:“周雄,我们乘秋高气爽,秋色正浓,组织大家在这个周日,去对面的云雨山去野餐烧烤一番,这虽然比不上城市的灯红酒绿,但可以顺便登高望远,极目骋怀,也是别有一番情趣的。中秋以后,接下来就会进入深秋,到那时候,云障雾罩的,再去爬山秋游就不好玩了!”

    周雄是城里学生,一听唐琨说得这么美妙,也很心动,对他的提议表示支撑。

    于是两人一合计,决定在这个周日上午,去对面的云雨山去秋游登高,来一次远足。周雄觉得森林里野餐要防止发生火灾,就决定改野餐为自己带上干粮和水。

    周六一天,唐琨去图书阅览室泡了一天。他注意到,管理图书室的是一位年轻而且非常漂亮的女员工。

    唐琨回到宿舍,从孙涛那里了解到,这位图书阅览室的女职员叫杨芷绮,今年二十二岁,是学校一位老师的女儿。

    第二天,大家吃过早餐,将要出发时,纷纷在楼下的小卖部买了袋装饼干蛋糕面包和矿泉水等吃的,再用一个朔料袋提了。

    唐琨则早上在食堂多买了三个馒头,将一只他曾喝过的矿泉水瓶子装了一瓶冷开水。

    等人集合齐整,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出了校园,走了田间的小路,朝云雨山逶迤行去。

    走得半个小时,就到了云雨山脚下。大家初来乍到,都还生龙活虎,沿着山下的青石板路上山。

    但见一路水流花放,路转峰回。一群人或勾肩搭背,谈谈笑笑,或指点路边红叶衰草,兴致盎然。

    周雄指着山路旁边的一块宣传牌笑着对唐琨说:“阿琨,你看看这两块标语,‘谁纵火,谁坐牢!’‘烧毁山林一片,一生牢底坐穿!’你看我的决定明智吧,如果今天是带肉来烧烤的话,大家中午就要吃生肉了!”

    唐琨连忙点头恭维:“确实是明智!”

    其实在他心理想:“班上出来烧烤,由我生活委员提议,如果是出来秋游,就是文娱委员管的事情了,我不过是找个借口而已。”

    开始大家兴致高昂,但走到半途,一个个气喘吁吁,唉声叹气。

    唐琨一看大家就要泄气,担心大家会打了退堂鼓,要原路返回。他就加紧往上紧走几步,看到路边有一座飞檐翘角,全身通红油漆的路边亭子,供登山游玩的人歇气休息。

    他走进亭子,首先看到的是亭柱上的一幅对联。“

    上联: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

    下联:会心不远,欲登绝顶莫辞难。”

    唐琨知道这本是一本书上记载的南岳衡山玄都观的一幅对联。他待后面的同学都上来了,就说:“大家知道这幅对联的出处吗?”

    大家摇头,唐琨就说:“我为大家讲一讲,愿不愿意听呢?”

    周雄接话以做授权之意:“阿琨,那你就讲吧!”

    唐琨就说:“这本是南岳衡山玄都观的一幅对联。因玄都观在南岳半山上,到南岳登山上祝融峰的游人,或到山顶寺庙上香许愿的香客,在走到的玄都观半山亭时,都已经脚软腿颤,人困马乏。当看到这幅对联,在仔细玩味品读之后,就明白对联对游人的勉励之意。联意是说,大家沿着山道向上,这里还只是半途,还需继续努力;但领略壮美的风光,已就在不远的前方了,想登上风光无限的绝顶就不要怕艰辛。游人香客们领悟了联中蕴含的道理后,人就又有劲了。这个云雨山的半山亭,也将这幅对联题在了亭两侧的柱上,用来鼓励游人继续往上攀登。所以啊,我们现在也走得人困马乏,但是绝顶的风光就在前方,我们只要再坚持一下,就能领略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绝妙境界了。大家不要打了退堂鼓,半途而废啊!”

    唐琨做起文学评论来滔滔不绝,周雄虽然组织和活动能力非常强,但要说讲这样鼓动煽情的话,他对唐琨是服气的,就静静地听着。

    唐琨就继续说:“我们登山观海,出来游玩,要能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既能象古今贤哲那样,既有琴心,又具剑胆,在思交圣哲,神游湖山之际,能欣赏到湖山之美,之媚,也能注意到,感受到,接收到湖山之间,长存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圣哲情怀!”

    这时,吴意大笑着插嘴:“我早知道你就是一情圣!”周雄被唐琨讲话的意境给感染了,就立即打断吴意:“吴意,别插话!”

    唐琨就继续说:“这幅对联,既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也语意双关。这个‘道’字,既指山中的道路,又指宇宙的规律。遵道而行,表面上是说要沿着道路往上走,其实作者也是说,行事要符合宇宙的规律和法则。“绝顶”二字也一样,即指山的最高峰,也喻指事业、学业、技艺等高峰。这幅对联虽然被题在了路边的亭子上,但它却是很有哲理的一幅劝学联,也非常适合张贴在书房。它看似为鼓励登山而题的,其实它更是劝学悟道的箴言联,值得我们青年学生仔细揣摩和思量。”

    唐琨说完,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都说:“讲得好!”

    但他终究年轻,对一堆工科学生,大谈文学,反而显得异类。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夏虫不可语于冰,井蛙不可语于海。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再说他不是班长,不是大家的领导,如此长篇大论,实有强出头之嫌。三国李康在《运命论》论述过:“夫忠直之迕于主,独立之负于俗,理势然也。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

    待他回到学校,大家感觉唐琨终究与自己不是同类人,就是相似性差距太大,于是彼此的距离又有疏远了。

    待大家登上山头,但见云雨山南面的湖面碧波荡漾,天上的红日与水面映照的倒影连成了一片,映照着与远处辽阔天际相融合在一起的水面,明朗而开豁;西北两面山峰绵延,东面是一片黄橙橙的稻田,秋日的金风吹送来田野里沁人心脾的稻香。

    大家在山头游目骋怀,都感觉到心旷神怡。

    但见山顶上的歇脚处,还有一亭,亭前两柱上镌刻有一幅某古籍书上记载的题桃花源长联:“

    上联:神游羲皇以上,山鸟似犹啼往事;

    下联:身在松菊之间,桃花依旧笑春风。”

    只是大家来的时候是秋天,没有看到桃花盛开的景观,菊花也尚

    在含苞待放,松树倒是漫山遍野都是。

    亭后两柱上也是一幅改了《菜根谭》中一个“庭”字的摘句对联:

    “上联:宠辱不惊,任亭前花开花落;

    下联: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

    大家在山顶极目骋怀之余,看看日已中天,就都拿自己携带的干

    粮出来吃。

    大家一边吃,一边交互着饼干或面包,以换个口味品尝一下。

    当文祥拿着他的面包来想与唐琨换一块,以改换一下口味,一看唐琨带的是馒头,经过半天的干燥,外皮硬得如铁壳。

    文祥表面上就说不肯换,唐琨就一把将他面包抢过一只,囫囵吞枣地吃了。然后硬要塞给他一个刀切馒头,文祥慢慢地啃了啃,过了一会,他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惊奇地说:“哎,奇怪了!这冷馒头慢慢嚼起来的味道,比面包似乎更甜呢!”

    大家吃完了干粮,用矿泉水涑了口,然后喝下半瓶水之后。文娱委员周艳提议大家一人唱一个歌,或者表演一个自己拿手的节目。

    周雄唱了一曲《光辉岁月》,文祥唱了一曲《海阔天空》,虽无伴乐,但也觉那歌声响遏行云,有穿云裂石之势,博得大家连声喝彩。

    周艳唱了一首《偏偏喜欢你》,将南粤女子的柔情也表现得恰到好处。轮到唐琨时,他说:“我唱歌,似乎不仅会跑调,而且五音不全,等大家都唱歌和表演节目完了,我为大家打一套少林太祖长拳。”

    待大家都表演完毕,就一起起哄:“铁锤帮帮主,现在轮到你表演少林太祖长拳了!”

    于是唐琨走到一平地之上,先两脚并立站了,然后向观看的同学行了个以掌抱拳的江湖礼,然后以起手式开始表演。这时,山上有旅游的游人,也加入了围观的人群。

    唐琨这套太祖长拳打出,但见他:“

    身如松静态如山,进退如风势如澜。

    神气包藏运如球,攻防劈盖闪蹦弹。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唐琨打出这套长拳,虽然还是没有什么劲道的花拳绣腿,但也颇具有观赏性了。

    他一套拳打完,恢复双脚并立的姿势,然后再次抱拳行礼。

    观者掌声雷动,一干同学,满脸都是钦佩之情,更有文祥要求着唐琨教他这套太祖长拳。

    唐琨就笑着说:“教你可以,回去先请我的客,让我吃得开心了,自然会收你这个小徒弟的。”

    大家表演完毕,一行人就到其它山头去走走看看,一直玩到日薄西山,就互相催促着下了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