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人生40年
繁体版

第八章老爸进京

    临走前,老爸老妈特意跟马龙聊了一次天。

    “小龙,我怎么感觉你一下知道了很多东西,懂了很多道理,而且有这么大事看你一点也不惊慌,我很纳闷呢。”这时老爸来套话了。

    “是呀,好多道理说的还,还很有道理。”这是老妈的表达。

    “爸妈,从暑假开始,我就跟七爷一块学习,我七爷可是南开的优秀毕业生,跟周圣人可是校友,他给我讲了很多道理,也说了很多外面世界的样子以及对未来的预测,要不是三太爷非得逼着他回来,他估计早就出人头地了。可回来后他却又受了很多不公正待遇,说当年好悬没挺过来,所以好多话他从来不跟别人讲,也就看着我可能不叫顺眼吧,有时跟我偶尔说说,我呢正好也对这些感兴趣,自己再一瞎琢磨,这不,就这样了。不过你们可别去找七爷问啥,不然他烦了以后再也不管我了。”马龙半真半假的圆话。

    “嗯,你这么说倒也说得过去,你小子可真是幸福呀,你太爷太太宠你,爷爷奶奶宠你,你七爷又愿意带你,努力吧,别长歪了。不过话说七叔那边,哎,不说了,这么优秀的人才,结果没了心气,憋在这么个小地方。”老爸摇摇头说完,就又去琢磨他的雄心大计去了。只有老妈担心这担心那的,絮絮叨叨跟马龙嘱咐了很多。

    “老爸,七爷说过,眼下老百姓的消费能力还比较低,不过使馆区附近的外国人可是很有钱的。老爸你可以去那琢磨下”马龙提了一个跟老爸职业对路的点子,就看老爸怎么去操作了。

    把马龙甩给爷奶不说,马振东带着老婆,怀着万丈豪情,去隔壁县城火车站登上了进京的列车。

    到了京城火车站,见到了来接站的老三马振西,马振西因为是高中生参军,在当下也算是文化人,所以转业后单位安排先去一所中专院校学习建筑知识。马振东来之前就给老三来了电报,让他给在使馆区附近租个房,这回进京后,老三就直接领着去了大北窑附近的一个老四合院里的相邻两间二十多平米的旧瓦房,因为说了是做生意,所以留了一间库房。

    这里紧邻公交场站,交通发达,便于货物运输,距离使馆区骑车也就十来分钟的路程,步行也超不过半小时,比较切合要求。

    老三从小就跟大哥亲近,马振东对弟弟妹妹们也是打心眼里的关照爱护,老三高中复读时在县城,交周转粮,接送事宜都是大哥骑车带他去做。而大嫂更是长嫂,对这些小叔子小姑子的也是照顾有加。所以大哥大嫂来京,老三打心眼里高兴。床上用品铺好了,生活用具买好了,连蜂窝煤炉及锅碗瓢盆都准备好了,可以说人来了就拎包入住就行。这俩口一看,不愧是疼了这么多年的老弟,事儿做的挺细呀。

    安排好了出租屋,老三带着哥嫂在附近小馆里吃了顿饭,就先回去继续上学去了,马振东藏好了东西就带着老婆,溜溜达达往使馆区那边走去。对于大城市,老马同志还真不打怵,这么多年采购站出身,全国各地基本上都去过了,而京城则是他来的最多的地方。

    一路上,看看各家门面,小馆子,食杂店,五金店等等,大点的还有珠宝首饰店,供销门店等。正好,路过首饰店时问了问金价,买价75,收呢?最多七十。继续转悠,继续问,不知不觉走到了秀水东街,时间也到了下午五点左右,路上操着各国语言的外国友人陆续行进其间,零星还有售卖些针头线脑小玩意的摊贩,比比划划的向路人兜售,也没车,把一块看似床单大小的布片往地上一铺,布上就开始摆卖东西,老马走进跟前一看,大都是街面上常见的商品,不在这买,去其他店里也能买到,偶尔也有广市那边过来的新潮衣服卖,还蹬着一辆旧三轮,三轮上装满各式衣服,有人想看,就拎起来往身上比划。

    其实这个年代,摆摊卖东西的大多是没有正式工作,却又不得不想法谋生的穷苦当地人,大部分人是看不上干这种后世称为个体户的。而且国家政策也没有完全放开,售卖些不值钱的小玩意,有人来管就扔下东西撒腿就跑,即便被抓到也不是啥大罪过。事实上,这两年已经没人再抓这些了,不敢明目张胆买东西,还是前几年的恐慌意识在起作用。

    看到这些,马振东同志走南闯北的经验就起了作用。买这些东西吸引不了人,得弄些地方特色,京城不常见的玩意过来才行,比如川省雪区的丝巾、牛角梳,云省的实木抓挠,苏省的刺绣、团扇等等,不过广市那边的新式衣服可以卖的,不过得弄得抓人眼球才行。老妈汪彩菊看着眼前这些,也是一脸的跃跃欲试。

    公母俩回到出租屋,马振东拿出随身通讯本,里面记录着全国各地的客户(朋友),各行各业都有,有电话的准备打电话,没电话的就马上拍电报,让他们发东西,同时邮局汇款。

    几天内,马振东买了一辆崭新的人力三轮车,花了小三百,又让老三托人买了一辆永久牌加重自行车,从旁边工地买了一个铺板,还顺带要了几根钢筋,一小捆八号铅丝。钢筋找人焊成框架,自己动手制作了一堆衣架,打磨光滑,免得勾丝。还从五金店买了一片养殖用的网片,到时候戳着放在三轮车旁,挂些小物件。

    又过了几天,各种小物件陆续到货,马振东骑着三轮,老汪同志骑着永久,带着饭盒,奔向了秀水东街。

    这几天,两口子抓住老三过来的时间,应急学了些简单的英文单词,比如一到十,百,多少等等,音发的不太准,不过大概意思对了,老三英语也是一般,教不了太多东西。

    来到秀水东街,找了个以前人流多的路边,把三轮车停好,拉好手刹,东西先卸下,饭后把床铺板横放在三轮车斗上,铺上红色绒布,一头摆上各色丝巾,一头摆上梳子痒痒挠之类的小玩意。三轮车靠背处支起两根木棍,把网片拴在木棍上,网片上挂满了各地发过来的手工艺品啥的。三轮车旁立着钢筋焊的框架,把从广市发过来的新潮衣服用衣架撑着,整整齐齐挂好,然后做好了营业准备。旁边的摆地摊的,还有之前那个骑三轮的,眼光都看过来,目光中似乎若有所思。

    摆好了东西,两口就抓紧时间打开饭盒,吃上了香喷喷的蛋炒饭,刚吃完,陆陆续续出现了中午下班的人流,但明显没有傍晚人多,不过,也陆陆续续开始卖出了东西。

    到了晚上,人流更多了,老马夫妇摊位前的人明显更多,只听得一阵“号码池?”“非附体”“rmb”“nonono,到乐”“nonono”“for--欸特““ok”之类的鸡同鸭讲,慢慢达成一致,急得两口满脑袋冒汗,不过,练摊的生涯也就这样慢慢开始了。有时,老马同志还会出趟差,去广市选衣服,去其他地方进点特色商品啥的,有的去过一次就好,以后就电话或电报联系,发货汇款。更多时候是老汪在摆摊,老马选货、取货等。

    生意越来越熟练,收入也低调的暴利起来。想想看,到货三块五的丝巾能卖到40,还是美金,多少倍利润?当然不全部如此,不过因为商品独特,十到二十倍的利润是有的,还是因为新奇,所以两口的生意越来越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