刹不住的列车
繁体版

第八章 松萝共倚

    那一次母亲不慎跌倒后,克全对于外出这个话题产生了谨慎,有一种无法言喻的畏惧。他深知,自己的一时疏忽给父母带来了无法预料的伤害,也让他们在无形中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于是,在每次探望父母时,他都小心翼翼,不再提及任何与外出有关的话题。

    母亲一改故辙,这变化让克全感到惊讶。原本漠然置之的多,寡言少语的多,在那次跌倒后仿佛完全变了一个人。她的言语变得异常丰富,每次见到克全,总有说不完的话题。无论是邻里的琐碎小事,还是古今中外的奇闻异事,她都能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热情与他分享。克全发现母亲谈起往事滔滔不绝,重复多次还煞有介事谈得津津有味,母亲那是没话找话谈。

    克全明白,母亲之所以如此,很可能是为了减轻他的自责和不安。她努力地找寻各种话题,无非是想让他感受到爽心豁目,遇事需要旷达不羁。而他则是虚怀若谷,耐心倾听,不厌其烦。

    时间的时针不快不慢按常态转圈,可母亲的絮叨似乎成了家庭的一种新常态。而父亲与母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原先话多的父亲变得话越来越少,言语间总是透露出一种小心翼翼的严谨。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大大咧咧,而是变得谨言慎行,生怕自己的话语会触碰到不应该触碰到的地方,让母亲的话语变本加厉口若悬河。

    父亲常提起那句“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如今成了父亲的金句,成了父亲的口头禅。短短一句话安慰了他人,安慰了自己,当然也安慰了母亲,母亲不会在这句话上大做文章,高谈阔论。以后,每当家庭遇到什么困境或者不顺心的事情时,父亲首先用这句话来安慰自己和家人。

    母亲跌倒的那一跤,似乎让父亲意识到自己过去的大男子主义是多么的经不起风吹雨打,多么的经不起当头一棒。他开始主动承担家务,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照顾家人上,照顾母亲上。每当母亲有所抱怨时,他总是微笑着倾听,从不反驳或争执。

    这种变化让克全深感欣慰。他明白,家庭的和谐与幸福需要每一个成员的共同努力和付出。而这一次的意外,虽然给家庭带来了不小的惊吓,却也让家人的情感更加紧密地相连。

    尽管父亲的听力日渐衰退,但他始终全神贯注地望着母亲的眼睛、母亲的嘴唇、母亲的面庞,唯恐错过她的一丝一毫。他集中精力地观察母亲说话时的眼神,说话时的嘴唇动作,努力地猜测、分辨、理解她的意思,害怕漏掉任何重要的信息。

    父亲的眼神里凝聚了倾听的专注,他似乎能够从母亲的眼神、表情和动作中,解读出她的所思所想。他敏锐地捕捉母亲每一个细微的变化,无论是喜悦、忧虑还是期待,他都能一一察觉。

    有时候,母亲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嗯”,是需要一个简单的眼神,父亲便能心领神会,仿佛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无声的默契。即使有时候父亲的回应有些驴唇不对马嘴,母亲也总是宽容地笑笑,因为她知道,这是父亲的耳背带来的小插曲,不必过于在意。

    有一段时间,母亲发现父亲总能理解她的意图,总能把事做在前头,怀疑起父亲的听力似乎有所恢复。她疑惑地询问克全:“你父亲的听力不需要治疗,自己会变好,事情也做得妥妥的,你说奇怪不奇怪?”克全点点头表示赞同,他没有多说什么,心里却明白:这是心灵感应的力量。他察觉到父母之间有时无需言语,就会心有灵犀一点通,就能彼此心意相通。

    父亲知书达理,遇事肯动脑筋肯钻研,所以母亲摔过一跤后,父亲在听母亲说话时更加专注了。他仔细辨识母亲的口型,察言观色,认真揣测她的心思,力求做到准确无误。这种默契和心灵的相通让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更加亲切。

    小的时候总觉时间过得太慢,总盼着快快长大,老了的时候总觉得岁月流逝的太快。父母相拥相伴相濡以沫,一同栉风沐雨走过了七十年的漫长岁月。他们之间的默契,心灵的感应早已超越了言语的表达,成为了一对心心相通的灵魂伴侣。他们彼此熟知对方的习惯、性格、思维方式和待人处世的方式。这种深入骨髓的了解,使得他们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对心心相印的不离不弃的伴侣。

    他们之间的默契与相伴是如此珍贵,仿佛是人生时间的长河中一盏明亮的灯塔,照亮着他们的人生道路。这种灵魂之间默契,言语是多余的,眼神是点缀的,动作是陪衬的,便能心意相通理解对方,相互扶持着。他们的故事告诉了克全和家人: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而默契则是相伴的最高境界。

    克全的父亲,如今思考得比以前更为深入,行为讲起了艺术,行动也比以前更为细致。他明白克全要来家,便提前将苹果一块块削好,整齐地放在盘子里。当克全坐下时,父亲递上苹果盘,母亲则在旁边唠叨着。这种家庭的温馨,父母情感的传递,让克全仿佛回到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季节在流转,盘子里的水果在更迭,在更新,碰到季节交替,几种水果拼起了盘。父母对克全的关爱也始终如一的保鲜。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透露出一个信息:时间不等人,我们也不能等时间。或许我们无法完成伟大的事业,但我们可以保持身心的活跃,生活过得细致一些,过的精致一些。

    时间过得一帆风顺,人们也就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痛。尽管克全深知父母需要更多的陪伴和关爱,但他也理解他们内心的寂寞和渴望。他知道,把他们整天蜗居在家里,不让他们接触外面的世界,这对他们来说是也是一种折磨。因此,他会经常主动提出带他们出去走走,感受四季的变化,感受这个老房子以外的的多彩多姿。

    每一次出游之前更加考虑周密,带好装备,虽然出游一次都很艰难,但是父母苦中有乐,如同重新回到了年轻时代。有时只要看看远处的风景,他们就会回忆起曾经的点点滴滴。而克全也会在此时,感受到父母心中的喜悦和满足。他明白,这些简单的快乐,就是他们生活中最真实的写照。

    有时出游,他会陪着父母一同坐上电梯,直达高楼顶部,感受城市的天际线,俯瞰城市的全貌,欣赏日落的美景。金色的阳光洒在父母的脸上,他们激动无比,被日异月新的城市忍不住感慨万千。那一次傍晚,他们仿佛重回年轻时代,意犹未尽,克全又推着母亲的轮椅,带着父母漫步在湖边,看夕阳的余晖映照在湖面,宛如一幅水波粼粼的画卷。

    这些时刻,克全深深地体会到老人出门一次,身心就年轻一次。他们的笑容、他们的眼神、他们的言语,都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激。但克全也懂得,父母出行身心得到了解放,力体却得到了消磨,他们身临其境的尝到了痛并快乐着。

    在这个过程中,克全学会了有紧有松的珍惜每一个与父母相处的机会。他明白了父母的寂寞和渴望,也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他开始试着调试寂寞和乐趣之间的关系,试着调试责任与使命的关系。

    关系协调好了,家庭就营造好了和睦与和谐的环境,同时克全也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和生活的信心。他知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他都会和父母相互支持相互鼓励。这份生活信心,也将伴随他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

    在繁忙的都市中,时间每分每秒都非常宝贵,克全已经充分的感受到了。他始终觉得,这个时代变化得太快,让人有些应接不暇。看着周围高楼大厦的林立,车水马龙的街道,克全心中不禁涌现出那份遗憾。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人们生活的欲望大大提高,对于旅行的欲望已经从简单的城市观光转变为追求更为深度的体验。国内旅游,出境旅游早已变得稀松平常。而他三年前曾为父母办好了出境旅游的手续,定好了行程,但因为家人的反对,父母最终没能成行。这成了父母只能走出家门,不能走出国门的遗憾,也成了克全心中永远的遗憾。

    毕竟克全在勤劳聪明的父亲培养下,在睿智聪慧的母亲带大下,不会墨守成规,他是个孝顺的儿子。他知道,父母为他操劳了一辈子,年龄已经不允许他们出远门,带他们近处走走,感受感受周边的风光没有问题。有了前几次出行的经验,克全利用每一个周末的时间,带父母在周边小花园里转转。有时开车外出转一圈,经过那些熟悉的街道,看到那些新建的高楼大厦,父母都会想起以前老地址老地方,现在旧貌换新颜而高兴。

    又是一个周末,克全开车带父母来到郊外,经过父亲曾经工作过的地方。父亲看着周围的变化,不禁感慨万分。他回忆起那些年为了生计而奔波的日子,那些日夜兼程的日子,让他记忆犹新。他描述着当年挤公交上班就像打仗的场景,讲述着那些骑自行车赶时间,与卡车比速度,拉拖拉机省体力的惊险而难忘的经历。每一次回想,都是一次深刻的心灵洗礼。

    父亲凝视着周围的办公大楼,新型厂区,崭新的住宅区和繁华的商业区,呈现出欣喜脸色,双眼闪出惊喜的眼神。他努力在记忆中寻找着当年工厂的影子,但眼前的一切都已变得非常陌生。“这么大的工厂,怎么说没就没了?这么多的职工,怎么说走了就走了?”欣喜和惊喜之后,他低声嘀咕着,显然对这一切的变化感到茫然失措,感到困惑不解。

    克全看着父亲的模样,微笑着解释:“国家会安排好一切的。你没看到现在周围的环境变得多好吗?天更蓝了吗?人气也更旺了吗?商业氛围也更浓厚了。企业转型转型,人员流动的流动,其它的产业都好比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哦。就是说百业待举了啊!”父亲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感慨道,“变化真是太大了,一切都焕然一新啊!”

    这一圈转下来时间还早,克全停下车,去商场买些水和食物,让父母在车上休息休息,多看一眼周边的变化。他买好东西回来的时候,听见父亲正在和母亲回忆过去:“你知道吗,以前这条马路每年都要修。每到夏天,新的柏油马路经不起高温的暴晒,经不起车轮的碾压,变得坑坑洼洼的。黑乎乎的柏油四溅,马路上灰尘飞扬,呛鼻子脏死了。融化的柏油马路散发出的沥青味,吸入肺里,真是让人难以忍受。”

    “是啊,这次开车过来发现马路变得又平又干净,速度比以前快了好几倍。”克全接过话茬,递上刚买的水和食物,“看看周围办公区、厂区、住宅区、商业区规划得井井有条,跟以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啊!”

    克全的话语中自豪感满满。他知道,这个时代在变,但有些东西是永远不会变的。比如父母的爱、家庭的温暖、还有那份对亲人们的眷恋和思念。他也不变的经常陪伴在父母身边,带他们去更多的地方走走看看。他会用行动告诉他们:在这个变化多端的时代里,他是不会变的,依旧流淌着他们的血液,依旧是他们的依靠。

    一路回来,父母坐在车后,相互之间谈论过去谈论现在,兴致勃勃。到家以后,父亲没有坐上沙发,有意坐上那张熟悉的旧椅上,目光深邃地看着克全,陷入了久远的回忆:“克全,你还记得吗?在你小时候,每天在我出门上班前,你都会帮我写好‘馒头五两’的字条,放进我的饭盒里。”

    克全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湿润的光芒:“当然记得,那时候您每天早出晚归,就靠那五两的馒头撑着上班,过这日子。”克全的声音有些颤抖,眼泪已经挂在了眼角,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

    母亲在一旁插了话:“以前我们住的房子和一家厂只隔着窗子,噪声和灰尘让人受不了。自从那家厂搬走后,我们才终于能打开封闭了多年的窗户,才发现到这房间通风又通亮,心情也变得舒畅起来。”

    在父母的话语中,克全听出了他们对生活的新认识和对未来的新希望。他们明白了生命总有尽头,但同时也相信在生命的尽头之前,总会有新的希望和新的开始。

    这次大胆的出一次远门,让年迈的父母重新认识了世界,也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新的期待。他们不再觉得年老体弱就无法行动,也不再因为等待而错失机会。只要克全回家一次,他们就会找出许多话题来询问他,尽可能多了解了解外面的变化。

    当克全谈起黄浦江对岸浦东有了更大的变化时,父母都感到十分惊讶。他们感叹着浦东高楼林立的景象,也惊叹着浦东将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

    回想起当初刚开放社会经济的时候,父亲经常出入换房市场,希望能换一套更大的房子,离开噪声的住处,离开拥挤的环境。当时的浦东地区几乎无人问津,人们刮起一股风:“只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

    此时,克全告诉他们浦东现在的发展状况,母亲不禁感叹:“真没想到啊……”她欲言又止,显然被浦东的巨大变化所震撼。

    父亲则后悔自己当初错过了换房的机会:“现在住在这么小的地方,以前可是可以换浦东一套三居室的大房子的。那时候的浦东那么荒凉,谁会想到那里会有这么大的发展机遇呢?”他遗憾的没有继续说下去。

    母亲忍不住埋怨道:“你看你爸就是没有眼光,一辈子都发不了财。”“我什么眼光都没有,带着你一起来到上海,是这辈子最大的眼光。”每当父亲提到这句话时,母亲就不再作声了。

    他们的经历是一部厚重的历史长卷,每一页都书写了奋斗与拼搏的章节。他们年轻时经历了许多曲折才来到上海这座繁华的大都市。他们一路走来的许多坎坷和许多磨难,在他们的历史长卷里字字带着血,行行带着泪,页页带着汗。尽管以后的章节出现喜怒哀乐,但以前的章节永远不可磨灭。

    父亲这位坚毅如山的北方汉子,带着母亲这位坚强不屈的北方女子,越过千险万阻,在这座光怪陆离的城市里挥洒汗水、拼搏奋斗。他们的每一个决定,每一次努力,都在命运的棋盘上落下关键的一子。他们的眼光不仅穿越了时空的障碍,更在无形中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