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梦初
繁体版

21 侧芽

    步入到12月,天气渐渐转凉,大家每天工作之余,女的喜欢谈衣服裙子、爱情剧,男的爱聊谁家经济又怎么样了,哪个武侠剧虽武功高,哪个警匪片中谁牛逼。

    突然缓和的投资,大概是东西变便宜了缘故,货出得更多了,像菲德下游的一家座机公司生产的电话,价格居然从年初的一千出头,降到了近九百,特别是装机费也降低了许多,居然降了近百分之二十,许多货,不仅是用来出口,还开始大批往内地运。

    一时间,群众、商家纷纷叫好,因为道路的畅通,中间环节的减少,进货成本陡然下降了许多,虽然物价降了些,但钱是赚得更多了。

    而飞星,自然是早就知道,积极将一些有文化的人推进这座紧缺的城市,连城管、协警基本都是百溪来的,但教育等文化水平要求高的岗位就显得捉襟见肘,十个带来的老师,居然都被预建设的西山公立小学给撬走了。当然,这也是因为当地村民已经积累了大量资本,还是更喜欢投投资,喝喝早茶,吹吹逼。

    菲德几家企业,也因为产品价格下降的原因,虽然受销量刺激,但后续厂房的建设进展较慢,几家公司投产的产线已经是超负荷运转了。这就出现了比较诡异的现象,那就是一边产能不足,订单太多,一边老板选择观望,新厂房,新产线建设变缓慢,既不是不建,也不是一步到位,干脆利索。

    倒是走遍看起了一些小厂,或者说是小作坊,租在山西村建的厂房中。这点,西山村的村民就显得有魄力得多,见到事情可干,厂房建设后发限制,已经建成了十多亩地的厂房,真正的展示了什么叫做鹏城速度。

    西山第二工业园,是西山村和西乡合资建造的,共一百亩,规划中有钢梁鹏、有成栋的混凝土建住,以适应不同工业需求,而建成后主要用来出租。

    第一批租客,就是西山村三大厂高管们开的小加工厂了。主要背景就是三大厂受制于上游产能问题,各个工厂的原材料不是很稳定,经常会出现原材料不足而发生产线开工率不足,订单不能及时交付。

    而追述到更源头的原材料,其实是不怎么缺的,甚至显得有些多,只要愿意要,香江的贸易商,就能一柜一柜给你送过来,前提是预先付款。得益于三大厂庞大的关系网,相关的贸易线路很快就被摸清,三大厂的高管也憋不住劲,纷纷在外开小号,为三大厂生产部分原材料。

    至于三大厂的话事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特事特办,其中一些厂还有自己的干股。像业兴、鸿富这样的,原装高管都是亲朋好友,更是不好多说什么,毕竟撬的又不是公司墙角,还能帮公司解决一些问题,丰富供应渠道,增强对上游的议价能力。

    里面都有些什么样的小作坊呢,瞧瞧看看,大都都是五六个人,最多的也就二十来个的,合租一栋厂房,再分隔开来的小作坊,很多甚至连个办公室都没有,仅仅有一个生产车间,真正做到了即生产即用的零库存境界。

    又都做的什么呢?

    老九整的蚀刻液回收翻新,味道很大,盐酸的刺鼻味道扑面而来,这是找到了其它PCB厂的门路啊,毕竟菲德是不敢用这种粗糙翻新出来的蚀刻液的。

    阿风整了个造粒改性线,往塑料中添加石头粉碳酸钙,又往里加上增韧剂、白油、抗氧化剂等形形色色的或粉末或液体,宛若炒菜一般,往挤出机中一倒,然后吐出七八根长线,穿过长长的水冷槽,尽头是一个设备,飞星有些眼熟,分明是前段时间陈家风捣鼓过的,原来是给阿风改装设备。让人惊讶的是,没有再做一台自动切粒机器,最后是一个人在那摇着个机器完成切粒的。

    阿楠就厉害了,开了个模具厂,或者说业兴分公司,因为兴业直接就把模具设备和业务都放到了这边来,一下两栋厂房,各种车床齐全,铣削转孔,切割打磨,回火淬液都不再话下。

    阿楠的公司也是这边十几家企业中,唯一一家从望溪劳务招人的。毕竟也就他们家能拿到职工一月加班下来,扣掉七七八八,还能拿到一千七八,而且每周末都是放假的。至于其他作坊,有些员工一月无休,每天十二个小时以上,八百工资都不到,这种工资,望溪劳务是拉不下脸面去做,这也给了其他劳务公司往这边塞人的机会;而另一些,基本都是合伙骨干,有些本身就是望溪劳务跑出来的,自然就没望溪劳务什么事,望溪劳务也不是黑社会,总不能去阻碍别人创业吧,何况望溪劳务还接各种工程委托,与这些懂技术的人还有大把的合作机会。

    当然,望溪劳务也不是没和这些企业合作,像这些企业,电气和设备安装、维修基本都是依托望溪劳务,陈家风带的电工、设备维修队,五金设备、电器桌椅、员工用餐等靠的都是望溪劳务兄弟公司美好生活公司。

    至于员工住宿,有一小部分还是不依托望溪劳务,他们要么直接住车间里,要么在更偏的地方,七八个甚至十几个人租一间房子住,像望溪公司对非本公司派遣员工的三十五每月的租金,即使环境要好很多,那也是不舍得把自己的血汗钱花在这上。他们中许多人的愿望便是被望溪劳务看中,到三大厂去上班,但这基本不可能,一是劳务公司翘本地关系公司的人,算是一种忌讳;二是三大厂指标有限,是望溪劳务手里面的优质资源,都是先百溪吃,对外招人都是有很多要求的,注重学历、技能等,而这些小作坊的低收益人群中,大都是在义务教育中达成了胎教肄业的成就,基本属于没有机会的;三是里面有些没到法定工作年龄的,这在全国都很普遍,毕竟这年代,辍学率在边远乡村高达七层,能初中毕业,就能称得上一句有文化,能坐办公室。

    (PS:那年代,有些学校初一招收了近二十个班,班班坐得满当当的,五六十号人;但到初三,竟然只剩下三四个班,令人唏嘘,相对而言,小学的辍学率就低了很多,一般都不会辍学到并班的情况。而且那时候很多人在上学期间和回家后都等承担劳动,像给学校交柴火,给学校建设挑砖石沙土,当然还有学校打扫卫生,回到家里,走一两里路去河里挑水,去山上砍柴,下地插秧,书上摘果,秋后抢收。许多人读书的时间仅仅只有在课堂上,就这样,当年大家还喊着读书苦、读书累,估计他们怎么也想不到二十年后读书会那么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