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笼
繁体版

序章 完美主义与反完美主义

    人活着就会有歧视。

    人既然有美丑、肥瘦、愚慧之分,这些属性又被根据需求评出了优劣,拥有劣质属性的人就注定了要遭受歧视。

    被歧视的当然是不好的,一个丑陋的人谁会喜欢啊,一个胖子或是一个瘦子,一个愚蠢的人,或者一切人类能够被概括为“缺点”的东西,有着这些属性的人理所当然的不该受人喜欢。

    这么看来,“歧视”这件事情,虽然听上去有些像是站在高处对畸者的俯视和霸凌,但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表示厌恶似乎也是人之常情。

    那我们就不得不这么想了,一个不存在任何缺点的人,一个“完美”的人,必定是处处受人喜爱的。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只要人人都去掉自己的缺点,都修改成完美的样子,那这世界不就也成了一个完美世界吗?

    细想,走在街上四处都是赏心悦目的俊男美女,去办任何事情碰到的都是八面玲珑的聪明人,群众的素养好到根本起不来纠纷,战争和霸权自然更加不会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了。

    听起来确实很不错。可惜受限于生产力的发展,现在也只能是想一想罢了。

    不过当前社会的确发展成了这样的趋势。

    人们都争先恐后的去整容健身让自己变得变美,谨小慎微的去注意自己的言行害怕被评为无礼,不择手段的去获得更多的财富来证明自己不是一个愚者。

    这样看来,人类变成完美化的人类,世界变成“完美世界”,在真的存在这种选择的情况下,一定会受到不少人的欢迎。

    不,当然也有人说不。

    支持的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这样有什么不好呢,肢体残缺的人可以体会活蹦乱跳的感觉,满面伤疤的人也可以光鲜亮丽的重见天日,连先天智商情商不高的人也开始能混得如鱼得水。最重要的是,人类彻底消除了“歧视”,世界将会前所未有的和谐。

    但反对的人自然有更坚定的理由。

    所谓“完美”,特别是思想上的“完美”,真的就是最好的吗,在人的人生里那些不够完美的东西,那些遭受过其他人不喜甚至被唾弃的东西,真的就是毫无价值可以被随便替换的吗?

    不见得。

    就算这“完美化”能让一个戴着假肢的人重获双腿,他也不见得一定会接受这段看似完美的人生,接受思想上变成智多近妖、谦恭有度的完美设定,从而放弃自己从歧视与自卑里学会的精神上的站立,从家人和社会的关爱里学会的温暖与责任,从自己的缺点、从一切一切的挫折里得到的精神财富。

    那是他自己的人生意义。

    以下内容摘自反完美主义者广为拥簇的信条。

    人生的意义是一个充满哲学的想法。

    你可以讲人活着本来就是没什么意义的,一切的一切都逃不过那终极的虚无——死亡,追求那些终将会消散的东西又有什么值得的呢。

    但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会讲,人生的意义自然是多种多样的,它就存在于我们这或崎岖坎坷或一帆风顺的过程里。意义不是目标,可惜能悟透这点的人实在不多。

    当然事情的乐趣也就在这儿,绝大部分的人仍在正常的生活着,这却并不因为他们聪明的悟透了上述的“人生意义”。

    大多数人都只是在得过且过的活着,“活着因为我还不想去死”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也许有人会认为,“人生意义”之类的事情只不过是吃得太饱过的太好产生的无病呻吟,那些为了生存疲于奔命的人根本无暇去思考这个问题。

    事实恰恰相反,这些生存得更艰难的人思考这些问题的时间反而更多。

    原因就在于,但凡是人都会遇到阻碍,只要会想要跨过这阻碍,就会权衡利弊,就会思考起“值不值得”也就是“意义”这件事情。

    当这种阻碍达到一定程度,需要付出的代价包括长久忍受痛苦、将尊严弃置于地乃至于生命都难以维系,人们对“意义”思考的范围就不得不广阔了起来,那就是为了一个终将会结束的生命而忍受如此大的痛苦究竟值不值得?

    人永远也无法真的的共情于人。

    所以我们无处得知那些生在战乱国家的人在炮火连天里关于人生意义想的是什么,那些食不果腹、衣不裹体的人的想法又是些什么。

    也许他们还想等一等时间来安排,找机会去看看这世界更多的精彩;也许只是现有的一点温存,家人的话语、故乡的泥土就让他们足够眷恋;更也许他们绝望得宁愿自己未在这世上活过。

    思考是一定有的,关于人生意义的认知也一定会肆意地发育完成,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只能选择尊重。

    对于他人的人生,我们永远选择尊重。

    那么话题回到关于死亡的辩论。

    它是一个不容置疑的判决,一个无可逃避的困境。你尽可以豁达的说,你的人生目的依然还在闪耀,你的追求并没有白费,你的成果会造福于后人,即便是平淡的人生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但你很快就会痛苦的发现,这种想法和阿Q又有什么分别呢。如果今人存在的意义是为了造福后人,后人的意义是为了造福更后的人,那这“为后人铺路”事业的终极意义又存在于哪里呢?让所有人都幸福美满吗?

    可惜你清楚的知道,所谓幸福并不是一种客观的程序,而是一种心里的感受。

    没有痛苦和磨难人就不能强烈地感受到幸福,不然那只是舒适只是平庸。

    不可能使得所有人都只有幸福而没了痛苦!

    那我们的想法还有何意义呢?我们的一切聪明才智、一切伟大想法和创意、一切奋斗和努力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的人生究竟走向哪儿?目的何在?

    这就是死亡带来的终极绝望,一切目的都将走向虚无。

    但顺着这份虚无,我们也将找到人生真正的意义,我们在绝望里最终的救赎。

    过程,那就是过程。

    我们仍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镇静而又激动的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值得我们永远追求的意义是过程的美味,所谓“目标”从来就是可有可无的附赠品。

    史铁生在《好运设计》里大体是这样说的:只有看到这虚无与绝望,感受到足够大的痛苦,大得不可消灭不可动摇,才能让我们从对目的的焦虑转向对过程的关注。

    也只有这份痛苦与我们同在,永远与我们同在,我们才能够永远欣赏到人类的步伐和舞姿,赞美着生命的呼喊与歌唱,从不屈获得骄傲,从苦难提取幸福,从虚无中创造意义。

    这就是“完美主义”反对者们的中心思想,他们就这样怀抱着自己珍贵而又独特的人生意义,宁愿留下人生里的缺憾,试图着“从苦难中提取幸福”。

    但问题也在于他们从不歌颂苦难,所以也很难去要求赞同完美主义的人改变想法,毕竟大多数想要“完美化”的人都同样有着珍贵而又独特的理由

    这里又能引回到上文,人永远无法真正体会到他人的处境,也就无从要求他人在苦难中坚守。

    与其它多少有些出入的中心思想不同,“尊重他人的人生”,是每个完美主义反对者都深刻认同的事情。

    这也是他们的反对行动始终都显得有些无力的原因。

    也有人会纳闷,“完美化”为什么一定要带上思想呢?只改变外表、复原残缺,这样造福人类岂不是更好?

    我们先抛开领域划分的问题——只改变外表的话听上去更像是对医学、生物学继续发展的期望,而完美化是一种如系统升级般的人类社会彻底更新。

    如果舍弃思想的变化,先不提精神上的歧视依然存在,完美的容貌也只会被再次细化出三六九等来,人类的歧视与纷争将继续屹立不倒。

    话甚至可以这样说,自始至终需要被完美化的东西可能就只有一个,思想,只能是思想。

    人人皆完人,那才是真正的完美世界。

    所以当人类面临这个选择的时候,当一个天平两端悬浮着“完美”和“自我”,世界的走向又会是如何?

    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