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第一县令
繁体版

第15章 受官得爵

    李俭正要谢恩,却听李渊继续说:“赐爵柳城县男,食邑二百户!赐长安宅第,赐金银丝帛有差!”李俭不由得大喜:“谢丞相恩!下官敢不殚精竭虑?”

    李俭可从来没觉得,凭借发明混凝土就一飞冲天,他对隋朝制度多少有些了解,比如现如今的长安县令独孤怀恩,是独孤信的孙子,袭侯爵,起家也不过是鄠县令而已。

    此前由于周至县户口人数不足,所以被丞相府定为了中县,虽然仍旧不够上县的标准,但李渊还是给李俭转了正,勋、散官、职事官的品阶都提了两级。最关键的是,李俭获得了爵位,虽然是最低级的男爵,但视同正五品阶,已经算是统治阶级的一员了,哪怕是最底层。

    于是李渊便离开了,他还要前往司竹园视察,现如今马三宝在那里驻屯练兵。李世民倒是有心与李俭聊聊,但他军务繁重,同样要去司竹园。于是李三娘留下了一个箱子,也跟着离开了。

    李智云新得了广济监的差事,虽然混凝土一事,李渊仅设一“监”,但却是丞相府直属的,不隶属其他部门,所以他现在干劲儿十足,立刻就带兵开始整理现场。

    岐晖也跟着李渊离开了,因为李渊前往司竹园后,就要去楼观拜访,于是李俭无事一身轻,便带着箱子返回了县衙。

    此前李俭央请李三娘帮忙寻找《齐民要术》,李三娘果然给他找来了,李俭一看印章落款,就知道这是李三娘从隋朝皇宫藏书里直接找出来的。

    周至县的诸官吏如今已经配备齐全,除了柴县丞之外,还有一位窦县丞。正如此前李俭对李三娘所言,扶风太守窦璡在听闻李渊入主长安后,立刻投降。他毕竟是李渊正妻的堂兄,于是一位三十多岁的窦氏族人就被调来周至县担任县丞。

    除了年老的王主簿之外,还有一名陈主簿,四十多岁,是从冯翊郡调来的,是个干吏,可惜出身不高,一直也没有升官的机会。数月前李世民渡河攻冯翊郡,陈主簿也跟随入军,于是就调来了周至县,也算是升了一级。

    李俭不懂农业,于是找来陈主簿。陈主簿略一翻看,当即大喜:“一向只听闻此书,下官却是只从其他书中读过一点摘录。有此农书,本县百姓有福了!”他拱手说:“下官以为,可根据本县农作,摘抄方法,教导百姓。”

    李俭点点头:“此事你就去办吧,眼下春耕在即,不得耽误!”他粗略翻看了《齐民要术》,顿时大为惊叹,因为《齐民要术》不仅仅是农书,记载了五谷等十余种农作物的种植技术,还有果树、蔬菜、桑麻、染料、家畜、家禽、鱼类、酱醋、胶墨、黄酒等多种工艺,甚至还记载了南方植物百余种,其中还详细介绍了哪些可以食用,以及如何烹饪。

    这样一本宝书,成书快二百年了,在民间几乎没有流传,事实上若非李俭相请,李三娘前去隋朝皇宫藏书室询问,看守图书的官员都不记得居然还有这本书了。

    于是陈主簿捧着数十卷的《齐民要术》,小心地退出了县衙后堂,准备挑选县衙和县城读过书、能识字的小吏和百姓,前来摘抄。

    李俭则陷入了巨大的犹豫之中,他先前就是靠着一笔还算工整的字体,在通道观谋了份抄写道经的活儿,然后以此结识了师父岐晖道人,所以他很清楚,靠着人工抄书是多么辛苦的一件事。

    他犹豫的是,该不该将雕版印刷术“发明”出来。隋唐之际,自汉末三国以来形成的世家门阀,力量仍旧十分巨大。诸多世家们以儒家经典为家传学问,实际上就彻底把持了读书权、教育权以及做官权。

    为什么世家能够把持?还不是因为书籍的珍贵?书籍为什么珍贵?人工抄书是一方面,对书籍经典的解释,又是另一方面。

    李俭如果“发明”印刷术,就可以解决书籍少的难题,书籍多了,知识就更容易传播出去,也就意味着读书权的范围扩大,更意味着朝廷挑选人才,不再局限于世家。

    所以李俭很担心,一旦他将印刷术搞出来,就是在发掘世家立足的根本,到时候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李俭万分纠结,现如今他已经有了立足之本,也不用担心李仲文整治自己了,靠着发明混凝土,他在李渊心里也挂上了号,只要他自己不作死,平安到老不成问题。

    但李俭不是那种混吃等死的性格,他总觉得,自己来到了这个时代,如果不做出点什么来,简直就是一种巨大的浪费。他渴望着在这个时代,留下足够深刻的足迹,这才是每个男人的终极浪漫。

    正在李俭盘算着未来时,李智云再次登门拜访,随行的是此前被他从工部请来的那名小官。

    李智云意气风发:“父王许我掌广济监事,我便调了这位宇文少恭来担任监丞。”那小官拱手说:“下官宇文肃,字少恭,原为工部主事,见过李县令。”

    李俭上下打量了宇文肃一番,这位二三十岁的模样,胡须略有些发黄,眼窝有些深,似乎有些胡人的血统,整个人看上去有些呆,很符合李俭前世对工科男的刻板印象。

    工部主事是从九品上,广济监比照军器监,那么监丞就是正八品上,直接提了五级,这升官速度相当惊人了。

    李智云说:“这位宇文监丞乃是前工部尚书、安平郡公的族孙。”看到李俭有些发呆,便凑近了低声说:“就是那位营造大兴城、洛阳城的宇文恺的族孙。”

    李俭这才反应过来,连忙说:“失敬失敬!”宇文恺可是有名的建筑学家、城市规划大师,不但精通建筑、营造、设计,还精通水利,只是五六年前就去世了。

    李智云却不等两个人寒暄,便说:“按照约定,我这广济监第一个作坊,就选在周至县内。我与二兄商议过了,先前的工匠太少,特从工部调选一批工匠前来熟悉工艺,然后再去修缮潼关。至于选址何处,还请先生帮忙参详。”

    李俭便取来周至县地图,这是他结合此前的地图,加上他自己行县以及派人收集各地信息重新绘制的。指着地图说:“下官以为,作坊可选在集贤乡。这里背靠终南山,山中就有一处石灰矿场,且有黑河穿过,取水也便利。”

    李智云点点头:“就如先生所言!”他年纪小,没有做事的经验,但觉得李俭为人可靠,就听从了意见。于是李俭便带着地图,与李智云、宇文肃一起,前往集贤乡,确认最终的选址。

    古人其实很早就发现了石灰的作用,但主要用来仓库的防潮。隋文帝时在关中修建了数个大仓,也留下了一些官办的石灰矿场,但规模不大,如今都已经被李渊接手了。

    李智云对这件事却务必重视,这是他第一次接到父亲交给他的重要任务,所以一直呆在作坊,监督工部派来的官员搭设房屋。整个作坊的图纸自然是由宇文肃设计的,于是李俭便离开了这里,只是按照李智云的要求,命人从县里各处采买一些物资,运到了作坊。

    有工部派人专门施工,加上李智云亲自坐镇,整个作坊大概一个月就修建起来,并且初步开始投入生产。宇文肃按照李俭的建议,设置了数个不同的加工区域,这样就形成了简单的流水线作业,大部分工匠也无法看到整个工艺的流程。

    而且作坊正式运作后,李俭又以县令的身份亲自前往附近的几个村子,召集亭长、乡三老、里正等,为作坊募集了百余人做工。

    李智云亲自担保,许诺前来做工的,每十日发一次工钱,并且表示,农忙时会放假,允许做工的百姓回去收割。随着一队折冲府兵的到来,李俭总算是松了口气。

    他帮助李智云、宇文肃编写了一系列的生产注意事项,对于环境污染问题,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他“发明”的这一套粗糙的工艺,污染极大,李俭可不愿意破坏了山川秀美的关中环境。

    对于李俭的做法,李智云很是支持。他虽然不是很理解李俭有些规定、做法的深意,但是他觉得,按照这么做准不会出错的。

    而随着二月的到来,天气渐渐转暖,李俭开始忙碌于全县的春耕事务。他的诸多发明,也只是为了让百姓在土地之外,有其他获利的手段,但在这个时代,农业却依旧是最重要的。

    于是李俭通过李三娘给向善志、何潘仁等人写信,获得了许可,从两家借了数十头耕牛,分配给了缺少耕牛的乡村百姓,并派人专门看管。

    为此他已经在对向、何两家拥有的田地亩数上做了些让步,也得到了两家的回报。长安的李渊显然对农耕更加看重,于是丞相府下令、京兆尹实施,按市价向京畿诸县售卖了一批从并州运过来的耕牛。

    李俭派柴县丞负责购买、运输耕牛事宜,然后却看到李世民跟着来到了周至县,于是连忙前往拜访。

    李世民却不是为了他而来的,先前李三娘派丘氏兄弟收复眉、岐、雍诸县,平凉等州县的羌、汉等百姓,因为战乱沦为盗贼,四处流窜,就跑到了扶风郡内到处劫掠。

    当时的扶风太守窦璡不得已坚守城池,丘行恭也领兵攻打,于是流寇四处逃散,有千余人归附丘行恭。于是丘行恭就领五百人,携粮草带牛酒前往慰问,却趁机杀死首领,招降了众人。

    于是丘行恭趁势攻打到了汧阳县附近,听闻李渊进入关中,他才带兵回撤,并谒见李世民,被任命为光禄大夫,此时仍旧在扶风郡西部驻屯。

    而李世民前来,是接到父亲命令,前往迎接自汉中归附的李袭誉的。李袭誉祖上是陇西人,跟李渊的祖上都属于陇右李氏,故而听闻李袭誉归附,李渊大喜,就派了二儿子前来迎接。

    而跟随柴县丞回来的,除了李俭用县里的钱买的三十多头耕牛外,李世民又额外赠送了十五头,并表示这是丘行恭送来的。

    顶头上司送礼,李俭虽然很敬仰李世民,但他知道李世民必有所求,于是静静地等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