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小皇叔
繁体版

第九十一章 二十等爵 第五彻侯!

    “恭贺长信侯!”

    侯府之内,一众门客落座两侧,纷纷举起杯盏一脸笑容的向主位之上的嫪毐敬酒,庆祝其获封侯爵之位。

    看着众人那一脸谄媚的笑容,嫪毐心头更是得意,大笑道:“同饮,同饮,哈哈哈!”

    今天他很开心,甚至可以说是这辈子最开心的一天。

    谁能想到呢,从前那个谁见了都可以踹一脚的下民,今天居然成为了大秦最高级别的彻侯,堪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

    这不仅关乎权利,更是身份地位的体现。

    从前自己虽然也掌管着诸多事物,但终归是太后的附属,别人对自己客气也是看在太后的面子上。

    而如今却不一样了,有了侯爵之位,就意味着自身已经踏上了大秦勋贵的顶峰,但凭这个身份也足以碾压绝大部分人了。

    要知道自从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便实行了二十等级军功制,可以通过军功获得爵位。

    变法之后,秦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适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国力大增,成为实力最强的诸侯国。

    秦军强悍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这套先进的爵位管理制度,在鼓励军队士气、提高作战能力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十级爵位,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地位。

    自下而上分别为: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

    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良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越是往上所能得到的荣誉与特权越多,难度自然也是翻倍提升。这上百年的时间里,大秦也只有四个人高居彻侯尊位。

    第一位自然是强秦的奠基者,大名鼎鼎的商君。

    商鞅作为变法的发起人,其功劳自然非同一般,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让整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不过商鞅能成为彻侯,却并非只是因此,这其中的含金量比想象中的还要高。

    很多人以为他就是個文弱书生,其实不然,商鞅文武双全,除了推行改革外还曾亲自领兵收复了至关重要的河西之地。

    这可是三家分晋之后,秦国第一次击败强大的魏国,并且收复了大片土地,凭借着实打实的军功才被封为彻侯。

    第二个则是大秦宣太后的胞弟,魏冉。

    此人不仅是秦昭襄王的舅舅,还是助秦昭襄王成功争位的最大功臣,再加上有太后关照,其地位自是不必多说。

    可即便魏冉大权在握,也不能随意给自己封侯。

    军功那可不能随便就能冒领的,其一生的功劳绝对不小,朝着东面攻城略地,击败三晋和强楚,战绩卓著,威震诸侯。

    苞河山,围大梁,使诸侯敛手而事秦。

    而范雎则是秦昭襄王最倚重的大臣,正是因为范雎的缘故,所以魏冉才会被贬官。

    虽然范雎没有赫赫战功,但却善于谋划,尤其是远交近攻之策非常适合当时的秦国。

    在长平之战时,正是赵国被孤立,而且还用反间计以赵括换廉颇,才使得秦国以较小代价大败赵国。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最后一个便是当今权倾朝野的相邦,吕不韦。

    他是为秦庄襄王的从龙之臣,也因此在孝文王驾崩之后,就被拜为了相国,后来被获封文信侯的爵位,食邑洛阳十万户。

    吕不韦不仅才谋卓绝,军事能力也颇为不俗,先是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后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

    可以说对秦国东出的大业作出极重贡献。

    而如今却是又多了出了一位彻侯,那就是嫪毐。

    上面几位或文或武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哪怕稍微沾点水分,却也都是有真本事的人。

    如此相比,嫪毐自然是相差甚远,不过人家也有神通啊。

    当今太后赵姬得了嫪毐后,那是日日欢喜,甚至把老情人吕不韦都抛之脑后。

    依靠着赵氏宠信,其权势日涨,哪怕没什么功劳,却也被封为彻侯,这应该算是秦国历史上第一个靠“另类”功劳封侯的存在了。

    依靠一己之力将彻侯的含金量拉低了无数个档次。

    不过对此嫪毐却是不以为意,在他看来甭管依靠什么方法登上高位,成功就是成功,其他人想靠太后还靠不上呢。

    更何况自己也不容易啊,每天上上下下不知多少个来回,要不是自己天赋异禀早就被榨干了。好在如今终于熬出了头……

    “大人不仅得封长信侯,更赏赐了山阳作为封地,真是可喜可贺!”

    “是啊,可喜可贺……”

    众人恭贺着,让嫪毐也不禁有些飘飘然。

    当即笑着摆了摆手道:“区区山阳,不过一县之地,比起相邦还差得远呢,哈哈!”

    听到对方居然将自己与吕不韦相提并论,诸门客也是微微抽了抽嘴角,但还是奉承道:“侯爷说的是,以您的才能至少也得像安平君那般获封一郡之地才对!”

    听到这话,嫪毐也是来了几分兴趣,开口问道:“这个安平君本侯也有听闻,只可惜未曾一见,也不知为人如何。”

    闻言,有人回道:“安平君乃是先王之弟,众宗室之首。当初华阳太后谋反,便是其派人镇压叛乱。

    大王能够顺利登基,有他很大的功劳。”

    嫪毐微微点头:“是这样啊,既如此安平君又为何会离开咸阳呢?”

    在他看来,有这么多功劳有手握大权的王室宗亲,应该留在都城之内才对。

    听到问话,又一人开口:“这件事吾等也不甚清楚,只是听闻安平君似乎与相邦不合,就连太后也……”

    话音落下,嫪毐心头明了。

    太后与吕不韦是大秦最具权势的人,国家大事都是他们说了算。同时得罪这两个,不被撵出去就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