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采办使
繁体版

第二十二章 买下宅院,向南海郡出发

    叶九皋现在又不差钱,自然不会要崔英豪白送一套宅院。

    且不说崔家的姐夫——那堂堂岭南五府经略史,到底是不是吃素的?

    就是他自己心里这一关也过不去。。

    毕竟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

    他又不给崔家做事,

    无功不受禄,白拿别人的东西,不是他的风格。。

    一个非得要送,一个非得拒绝。

    叶九皋和崔英豪对视了片刻,败下阵来。

    或许,这才是博陵崔氏的世家底气?

    大宅院压根就不稀罕,说送就送了?

    并且看那庭院内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无不在彰显它的底蕴和贵气?

    裴士明见两人一个非要送,一个非得买,各不相让。

    有心居中调停,于是对叶九皋说道:“叶兄,我已经遣人跟崔家管家打听过了,这宅子售价差不多是1000两银子。”

    叶九皋一听,1000两银子?

    不贵呀!

    他的系统包裹里一共有卖大米和卖龙眼所得的四百多金,折合成银子应该有四千多两,便觉得1000两就能买到这么大的一处三进宅院。

    还挺划算的!

    叶九皋转头问崔英豪道:“果真是1000两银子?那我什么时候能去衙门签合同过户?”

    这爽快的态度吓了那裴士明一大跳,于是他说道:“叶兄,您不带上家眷或者是亲属再多看两眼?一个人便能做主?”

    “家中只我一人,我就是买了一个人住的!”叶九皋抚了抚下巴,说道。

    这崔宅疏朗大气,古代的大宅院他喜欢的紧,错过岂不是可惜?

    只是崔英豪不肯收他一千两银票,

    叶九皋又偏偏往他身上塞。

    好说歹说,总算各退一步,以八百两银子的价格成交了。

    叶九皋对那崔英豪说道:“那现在你我二人一起去衙门,把这地契和房契给过户好!”

    崔英豪说道:“叶兄想去衙门过户?叶兄想去衙门立契的话,是要立红契?“

    “红契怎么说?”

    “看来叶兄之前定是自己没有买过房。“崔英豪呵呵一笑,说道:“不向衙门备案的称为“白契”。经过衙门备案留底的称为“红契。因为红契需要向衙门交税银,交过税银后衙门钤盖州府的大印,红色赫然,便成了“红契”。”

    “那我要立红契!”叶九皋立马说道。

    买房子不在官府留档,他总觉得不踏实,心里没个谱。。

    万一卖哪天崔家人反悔了,他找谁说理去?

    等三人到了南潘郡郡府的衙门门口。

    叶九皋抬头看时,只见一块匾额挂在上面,上书四个大字,乃是“南潘郡衙“四个大字。

    “几位公子是要买卖宅院办红契的吗?知府都在里面等着了。”这时有个身穿皂隶服饰的小吏迎了上来。

    “公子这边请!”

    跟着那小吏的指示,跨过了郡衙的门槛,进去后又穿过了一道仪门东侧的小门,进入正堂。

    一个穿着官服的官员候在一旁,旁边还陪着几个穿皂隶服饰的小吏。

    而衙门正堂上的匾额,就是叶九皋经常看电视剧会出现的“明镜高悬”的匾额。

    正堂两侧又有一幅楹联,上面写的是:

    门外四时春和风甘雨,案内三尺法烈日严霜。

    叶九皋上前一步,拿了五十两银子做为红契的税钱,交给了南潘郡的郡守师爷。

    郡守师爷收了五十两税钱,很快就将红契办好,并且交到了叶九皋的手中。

    叶九皋收好红契,慢步出了郡府衙门,那崔英豪一行人也跟着离开了郡府衙门。

    叶九皋为了感谢小二多番打听,特地绕道星宿客栈,

    拿了二十两银子,给了小二作为房屋介绍费。

    那小二捧着新鲜到手的二十两银子。

    开心极了!

    到底是他生凭第一次亲手接触到银子,并且是属于他自己的银子,不知如何是好了。

    他咧巴着嘴,怀着雀跃的心情,请示道:“叶公子,我怕这银子放身上招贼,能先回家放起来吗?”

    叶九皋点了点头,朝小二挥了挥手,说道:“去吧!去吧!我这儿没什么事了,你自去忙吧!”

    小二两眼放光,小心翼翼地将银两放在身上藏好,告辞了叶九皋,一溜小跑就回家了。

    看着小二连背影都透出一股不胜欢喜的模样,叶九皋摇了摇头,没说什么。

    估计小二这辈子都没见过银子,理解理解!!~

    出了客栈,见裴士明和崔英豪还在客栈门口等他,顺便看牢叶九皋的马车。

    毕竟马车上还有十几个被绑的兵匪呢!

    相比叶寒星的形单影只。

    这崔公子和裴公子每次出门时,前后都拥着好些个侍仆和昆伦奴,这次还多有一个管家。

    那些个健壮的昆伦奴,张开双手,在客栈门口围了一个圈,把公子围出一个安全距离。

    以此来隔开公子与客栈客人之间的距离。

    叶九皋上前和裴士明还有崔英豪打了个招呼:“崔兄,裴兄,我们走吧!去广府南海郡!看看这些人到底是什么来头!如此嚣张跋扈!”

    刚好,崔家的车夫也把马车给套好拉过来了。

    “九皋兄,请~!”

    “英豪兄,请~!”

    二人又同时向后转头,

    “士明兄,请~!”

    裴士明在身后摇头笑了笑,这两人~~

    三人上了马车。

    这辆马车十分开阔,正中间放着一个茶几,茶几四个角俱裹上了金边,上面还镶有各种玉饰。

    侧面雕镂着各种牡丹缠枝的图案花纹。

    茶几下面铺了一张地毯,地毯采用了白色、红色、深棕、浅棕各色交错并用。

    图案以大团的牡丹为底,周边鱼纹作为点缀。

    寓意估计是花开富贵?年年有余?

    茶几上放着几盘果干,还有一些点心,点心也制成小巧玲珑且样式精致的牡丹形状。

    角落里还燃着一个香炉,香炉用古铜制成,炉内一股烟袅袅地飘起来,散发着一阵阵若有似无的香味。

    叶九皋凑上前去仔细观察,发现这个铜香炉造型古朴庄重,

    整体弧线简洁、优雅。

    做工精致,周身用了浮雕手法,篆刻了大片地牡丹纹饰。

    仿佛牡丹徐徐盛开,花瓣层层迭迭,枝叶相依相伴相互缠绕,每一片叶子,每一瓣花瓣,都篆刻得精细无比。

    看来,周敦颐说的确实没错。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唐朝人确实是很喜欢牡丹,这世家公子在生活细节中,处处都能见到牡丹的图案。

    其它且不论,单看这马车的内部的装潢,给叶九皋的感觉,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过于奢侈了些。

    二人刚在马车座位上坐下。

    崔英豪问道:“二位兄弟?饮茶否?”

    说完,不等二人回复,便招呼侍仆上马车来煮茶招待贵客。

    那侍仆得了公子吩咐,掀了车帘进来。

    先轻轻地将角落里面香炉里的香弄灭,并盖上香炉的盖子。

    “咦?为何要将香炉里的香弄灭?”叶九皋好奇地问道。

    那侍仆回道:“回公子,须得先将燃香弄灭了,如此,茶香才不会和这燃香串味儿了呀!”

    哦~~!

    原来是怕香炉里的香味,把茶叶的味道给串了。

    讲究人~!

    当然,也可能他喝茶喝得少。

    现代的茶商应该也是如此讲究的。

    不能串香,不然茶叶味道就变了。

    然后那侍仆跪坐在靠近车帘的位置,先从暗格中取出风炉、火箸、盐台,将风炉点着,

    再取出茶釜,往茶釜中注入他们之前取好过滤好的山泉水。

    便再将茶釜,放置在点着的风炉之上,

    山泉水先烧着,一旁备用。

    再从马车的暗格中拿出一小块茶饼,再取出焙茶器。

    将焙茶器放置在茶几上,再将茶饼放在焙茶器中烘烤,以驱除茶饼中的湿气。

    待到茶饼冷却后,他又从马车的暗格中取出茶碾子,用茶碾子仔细地将茶一一敲碎。

    敲碎过后,再仔细地反复来回的碾。

    再取出茶罗子,用茶罗子将碾磨后的茶叶筛成‘细米’状。

    这时,风炉的火烧的正好。

    静坐稍候。

    釜中水烧至出现“鱼目”般气泡时,即为一沸,这时,只见侍仆将盐台里的盐抓了一小撮往里投放;

    看来,一沸得加盐。

    二沸时,侍仆舀出一瓢水贮放,再用竹筴从茶釜的沸水漩涡中,边搅边投入碾好的细茶末子;

    二沸投茶。

    烧水至三沸时,加进二沸时舀出的水暂时止沸,以“育其华”。

    看来,茶至三沸即可。

    最后,侍仆用长柄勺,将煮过三沸的茶汤慢慢舀出,置入青瓷碗内。

    这侍仆一整套焙茶、碾茶、煮茶、分茶的动作行云流水,旁边叶九皋都给看呆了。

    这唐朝的普通人要喝口茶可真不容易啊。。

    还是现代好啊,茶叶一抓,开水一冲!

    妥了!

    唐朝这……这么一整套茶具太复杂啦!!

    煮茶工具叮铃咣啷的十来样,每样精巧非凡,且都有不同的用途。

    还有这整套动作做下来,最起码也得练它个一年半载,一般人还真做不来。

    这崔英豪不愧是博陵崔氏出身,连身边的侍仆都被调教的很有条理,气质斐然。

    一板一眼做事也认认真真。

    “九皋兄,请!~”

    “英豪兄,请!~”

    “士明兄,请!~”

    请啥请?

    叶九皋心想:装逼谁不会啊?跟着这俩学就是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