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章休明录
繁体版

第十章 开考

    李应赞叹道“我之前曾在郡学修读,如今已接近入品。曾自认为有些才学,不过今日却是搜肠刮肚而一无所获,与梁兄相比可谓是云泥之别。”

    梁泽安慰他:“李兄不必自艾,今日之事,侥幸而已。我之前只是在乡间私塾识得一些文字,对修炼更是一无所知。倒是李兄学识渊博,还望李兄以后多多赐教。”

    李应则是打起了一点精神:“赐教不敢当,我也只是略知皮毛。”

    接着他给梁泽说了一些了解到的修行基础知识:当今大章儒释道三教并行,而在军队和民间炼体之道也极为盛行。所有修炼体系从低到高皆可分为九个境界,亦称为九品。

    其中:儒家从九品到一品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立言、立功、立德;道家从九品到一品分别是筑基、开光、化气、化神、还虚、神游、连山、归藏、洞虚;而佛家从九品到一品则分别是九品生信、往心、正觉、禅师、头陀、揭谛、金刚、罗汉、菩萨。同理,炼体之道也是分为九品,即强体、通脉、明窍、锻骨、洗髓、铭腑、宗师、合道、炽阳。据说在突勒、百越以及西域外的夷人还有另外的修炼体系,李应就不甚清楚了。

    李应又接着道:“大章修行势力主要分为三股,一是朝廷下属的各级机构;二是各大传承久远的世家;三是散落各地的书院、道观、寺庙和门派,其他乡野散修大多并不入流。像你我这样毫无背景之人,如果能够入书院,当然是一个极好的选择。”

    说到此处,李应不禁又感慨道:“李兄大才,十日后的考试肯定是十拿九稳。”

    梁泽谦虚地说道:“李兄太看得起梁某了,我对本次考试一无所知,能否入学并无把握。”

    李应则是说:“我之前曾入平城郡学,儒家入学考试重在考察才思,多考诗词歌赋和经意文章。道家崇玄院和佛家菩提院则是重在考察悟性,具体内容不得而知。以李兄的聪慧,取得入学名额入探囊取物耳。”

    梁泽拱手道:“多谢李兄解惑。”

    李应笑曰:“不必客气。今天多亏了梁兄我才有机会吃上这顿美餐。”

    二者闲聊时,一位穿着墨色缎子长袍、戴着一顶员外帽的和蔼中年人走了过来,跟在身后的小厮手上则托着一个盖着红布的托盘。

    中年人开口道:“鄙人是这间茶楼的东家。刚才听小徐说公子对上了挂在茶楼门前的对联,所以特地来送奖金。请问两位公子贵姓。”

    梁泽起身回应道:“在下梁泽。这位是我的同乡好友李应。”

    “二位公子果然是仪表堂堂,青年俊才。”中年人捋着短须,接着对梁泽说到:“这是五十两银子,梁公子如果携带不变,可至飞钱铺将银子换成银票。”

    中年人问道:“听着两位的口音不像是神都本地人,不知二位可是云州人氏。”

    梁泽答曰:“掌柜果然厉害。实不相瞒,李兄和在下确实祖籍都是在云州。”

    中年人微微一笑:“我年轻时曾在云州待过一段时间,所以能够听出来。过几天就是书院的招生大考了,二位应该是已报名参加了吧。”

    梁泽和李应二人齐声答是,称赞掌柜慧眼如炬。

    中年人点头曰:“那就在这里祝二位旗开得胜。鄙人还有其他事,就不奉陪了。两位吃好喝好,阿吉,再取一壶上好的女儿红过来。”

    梁泽拱手:“多谢掌柜,借您吉言了。”

    说罢,中年便转身离去。小二也放下托盘,跟随而去。

    中年人回到了楼上。茶楼真正的掌柜跟了进来,向中年人行礼,然后不解地问:“大人,您何必亲自去给那两个穷酸小子送银子。这种小事,让小人走一趟即可。”

    中年人则是笑曰:“没什么,一时兴起罢了。”

    接着又语重心长地说:“你呀,要学会把目光放长远。我看好每一位聪慧年轻人的前途,今日我屈尊相交只是随手而为,如果他们日后成才今日便是结下了善缘;即使日后籍籍无名,我也没有什么损失。”

    掌柜摸了摸脑袋:“谢大人教诲。”

    中年人走到窗边,不再言语,负手望着窗外繁华的神都城,目光仿佛穿透了层层叠叠的楼宇和烟幕…

    话分两头,梁泽二人饱餐一顿,便离开茶楼,又去邻街的飞钱铺将五十两银子换成了五张十两的银票。本想有了这笔意外之财,看看还能不能在西市添置一些用品,但看天色已晚,怕错过了体仁坊晚上闭门时间,于是二人只得径直回到李应家。

    两人心情愉悦,一路哼着小曲走回了家。

    回到屋舍,洗漱过后,很快到了睡觉时间。

    梁泽躺在床上,在心中暗暗为自己鼓劲一番,“今天得了这五十两银子,吃穿用度暂时不用发愁,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在考试中崭露头角进入三大书院。相信在诗词文章这一块我没有什么问题,希望以后能一帆风顺吧。”

    然后他在窗外窸窣的虫鸣声中逐渐进入梦乡,结束了自己在神都的第一天。

    接下来几日,梁泽和李应一起逛了神都城最热闹的几个地方。

    同时梁泽了解到李应其实过的也不富裕,他虽然带了不少盘缠,可是从家中出事之后便断了经济来源。虽然他放下面子,也做一些替人写信抄书等的事情赚一些饭钱,但总体是入不敷出,迟早会坐吃山空。不过李应生性洒脱,对钱财不太看重。

    梁泽想着如果没有李应自己也赚不到那五十两银子,而且自己还住在他家,于情于理都应该有所表示。直接分钱李应不会接受,所以可以采用购物这种迂回的办法。于是梁泽添置了不少东西,足够他和李应用挺长一段时间。

    梁泽和李应的关系也更加熟络,互相之间的称呼也更加亲近。李应称呼梁泽为阿泽。李应本来让梁泽称呼自己的小名鹦哥,但是梁泽却坚持说八哥更合适。这个世界没有八哥,李应不知道八哥的含义,但是拗不过他,也就接受了这个新称呼。

    十天时间不知不觉间便已过去,转眼间已经来到考试的日子。

    梁泽和李应早早起床,梁泽请客去吃了一顿神都的胡辣汤,养足精力参加今日的考试。又因为考试要持续接近两天,这期间吃喝拉撒都是在自己的考棚中。所以又去买了几张烙饼当作这段时间的干粮,并把水壶灌满了水。二人准备完毕后,便出发去向了考场。

    不多时,两人便来到了神都的贡院外。

    神都贡院坐落于曲江池之畔,院内四周是茂盛的松柏树,院子正中有一尊至圣的半身雕像,门外有牌坊,大门分左、中、右三个,中间的门上悬挂着“贡院”二字的墨字牌匾,高墙灰瓦在阳光照耀下显得十分庄严肃穆。

    贡院外已经站着黑压压一大片人,大多是穿着普通白衣和灰衣的年轻人,而在这群人之外还站着少许衣着考究、带着书童的粉面公子。

    梁泽有些惊讶地对李应道:“没想到来参加考试的人数居然能有这么多。”

    古代的识字率很低,中国古代百姓的识字率不到百分之十,其中还包括需要认字的一些艺人和家仆。而书院招生的考试,更是限定在二十岁之下的年轻人参加。因此在梁泽看来,虽然大章因为修炼的风气比较浓厚,总体识字率虽然比自己认知中的高一些,但是这么多人还是出乎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