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世春秋
繁体版

第十四章

    今天一早,创儿看大宝带着二宝小妹去学堂了,他想起爹带着他来太原府的情景,那年,奶奶走了,爹带着一大家人来到了太原府,从此他可以去学堂了,接着弟弟妹妹都去了学堂。那年爹把他送进学堂。兴奋的他,从此可以读书,他每天第一个进学堂,最后一个离开学堂,只因他比同龄人入学晚,他不想落在他们后面,他要求先生为他补上他落下的知识,先生看他一学就会,愿意为他补课,很快创儿赶上了同龄孩子的课程。晚上回到家,娘让他交她认字,娘学的很认真,慢慢的娘认识了草药的名字,娘认识了字,兴奋的说:

    “俺认识字了,能帮你爹抓药,配药,做药了。”

    创儿心里明白,娘看两个婶都有文化,她心不甘,创儿看娘学的很刻苦,他从学堂里学了多少字,他回来都教给娘。为了让娘早点学会,他陪着娘学的很晚,娘不忍让儿跟她辛苦熬夜,说:

    “明儿,你考娘前一天学的东西。今天你就不用再给娘复习了。早点睡吧!”娘发现有没学会的,她白天请教两个小婶子,娘为了学的扎实,抽空让小婶子巩固复习学过的字。这样她很快掌握了创儿教给她的功课。

    最近创儿看爹的腿不灵便了,他担心爹的身体,爹到了该修养的年龄了,每天挣扎着帮他,他明白爹有个愿望,就是早日盖起来铺子,他盘算了家里的账,可以考虑买个门面了。昨天张家舅,见了他,跟他说:

    “俺给你家看了一个铺子,就在钟楼街西面的口上,那家铺子不干了,要出手,你盘下来,翻修一下,就可以用了。”说着,他跟着张家舅,到了村口,看了那家铺子,是个二层楼的铺面。很气派,他盘算了费用,家里的银子还不够,他跟张家舅说:

    “再等等。”

    “等什么,是钱不够?”张家舅猜测问:

    “用不了多久,俺就有了。”创儿知道现在家里的进账比以前多,很快就攒够了,于是他跟张家舅说:

    “差多少?俺给你拿上。”张家舅每天路过郭家门口,看到来郭家每天的病人不断,他推测郭家这样的买卖,很快就能攒够了钱,何况那家出手的铺子,要的价不高,如果错过了,怕没有这个好价格了,他很愿意让郭家早日有一个像样的店面,那样进账会更多,他愿意拿出钱先资助他们,他手里的钱富裕。创儿听了张家舅的决定,他说:

    “俺替爹谢谢你为俺家考虑,俺想这是大事,回去跟爹商量一下。明天给你回话。”

    “好的。”张家舅回应道:

    晚上回去后,创儿跟郭林说了张家舅找铺子的事,郭林听后,沉思了一会儿说:

    “要想过踏实的日子,吃饭穿衣量家当,虽说现在的买卖好了,但是这家子的饭碗都在咱们父子手里,铺子晚盖一天,不影响咱的买卖,咱现在借钱做这个事,就会冒险。天有不测风云,做事要想退路,有了退路才能安心做。”

    创儿想想,是这个理,做人做事都得想后路。一大家人能熬到今天,都靠老天的恩惠,李先生的福。李先生就是郭家的大恩人。

    靠人,人倒,靠树,树倒,这是天理。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创儿看着家里的娃们一天天大了,用钱的地方多了起来。第二天,他婉言谢绝了张家舅的好意。

    前些天,大宝回来跟创儿说:

    “爹,学堂里放假了,俺想学做药。”大宝已经快成人了,当爹的不能不为娃们考虑后路呀。

    大宝很懂事,很像当年的他,大宝常跟爹说:

    “爹,再出去弄药材让俺也去吧!”

    “可以。好好学做药,学会了帮爹做药,给爹当下手,长大了,接替爹。”创儿对大宝很有信心说:

    “爹,俺跟着做药,做完药,哪忙俺就去哪帮忙。”大宝说:

    “儿子,爹空闲了好好教你练武功。这是你必须要学的,每天从学堂回来,除了做药就跟着爹学武功,这是男儿的本领。”创儿跟儿子说:

    “好呀,爹,俺想学。俺学会了,再教弟弟妹妹,让他给们出门了,不受欺负。”大宝说:

    “下周,跟爹出去找药去”创儿看大宝,有大哥风范,于是他跟儿子说:

    “好呀,俺早想去了。”大宝说:

    大宝听了爹除了教他武功,还带他出去找药,他兴奋的不得了。他跑到院里,看弟弟妹妹们开心做迷藏游戏,他也加入到里面。

    创儿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眼看三个娃长大了,一大家人的担子落在他身上,经营草药铺子购药材都是他去打理,父亲已经是花甲之年,人生已经历了大半辈子了,什么苦也吃了,什么罪也受了,为这个家从晋北村打拼到了太原府,扎根在太原府,一大家子该娶媳妇的娶了,该出阁的已经出阁了,家里的学堂都送去学堂了。

    如今郭林已经是儿孙满堂了,该颐养天年了,郭林看着日子一天天好了,可他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了,他还想为这个家继续承担,可到了力不从心的时候了,巧音看出这个家,该是大儿创儿当家了,大事难事都是创儿扛了。巧音说:

    “儿啊,你爹老了,走不动了,不能给你去打理了,娘也干不动了,不是忘了这,就是忘了那,总是丢三落四,做不好事了,茉莉已经承担了一切的家务,俺交给她放心。俺和你爹帮不上你们了,以后就得靠你们去费心了。郎中答应来坐堂,是郭家的造化。”

    “创儿,李先生几时来?”郭林问儿子:

    “明一早就来了。”创儿接着说:

    “爹,明天一早我去接李先生。”

    “那好,明天一早让茉莉做好早饭,给李先生备着。换些花样做,可以到街上买些烧饼,麻叶老豆腐。”郭林吩咐道:

    “爹,俺跟茉莉说吧”创儿说:

    “儿啊,咱们真是托了李先生的福了,家里的买卖现在很红火,李先生是咱郭家的大贵人,一定要招待好人家,让你娘选上等的料子给李先生做两件长衫,天也快凉了,再做两双鞋。”郭林吩咐道:

    “爹,俺记住了。你早点休息吧,不要劳累了。娘也不要再做针线活了,有茉莉做就够了。弟妹们都能做。”创儿跟爹宽慰着说:

    “前年你弟娶了媳妇,没孩的时候还能做,有了孩,她就顾不上了。你妹眼看要嫁了,家里缺帮手了。你二娘三娘,一大家人,都有自己的的事。明儿找个长工吧,能帮着你做个杂货。”娘看儿辛苦,说道:

    “娘,你不用为俺担心,俺还年轻,能顶得住,需要帮手了,俺弟俺儿能帮俺。”创儿说:

    晚上创儿躺下后,跟妻儿说:

    “他娘,大宝去学堂已经学了不少文化了,没事让他去账房记账吧!”

    “好啊,大宝可爱学习了,他每天放学回来就去账房帮忙。”茉莉一说起娃,兴致很高:

    “大宝随我的性格我,闲了让他跟我学武功,男孩应该学,出门在外能保护自己。我像他这个年龄就开始跟二爹学,每天放学回来就练,拳击,踢功,不到两年俺已经全部拿下了所有的功底。”创儿说:

    这天,天没黑,李庆早早就回家了,一进门就听到儿子在襁褓中的哭泣声,他赶忙到了屋里,他抱起了儿子,儿子很快就不哭了,他跟儿子说:

    “喊爹。”

    “爹,爹。”小庆喊了一声重复的爹爹,那粉红色的肉嘟嘟的脸蛋,冲着李庆露出了笑容。当了爹的李庆。回到家只要看到孩子一天的疲惫都没了。

    路星已经把做好的饭放在锅里温着。

    “娘,蹭热吃了药。”路星在娘屋里端着一碗刚熬好的药放到娘的炕桌上,她叮嘱娘:

    “蹭热喝,娘。要不你的咳嗽一直不见好。”路星催促娘:

    路星从娘屋里回到自己屋里,她接过李庆手里的孩子说:

    “去吃饭吧!饭刚做好了。”李庆看到路星露出的白白的胳膊,脸上透着红润,手上为操持家务变得粗糙了,他心里不免歉意,说道:

    “别太累了。”

    李庆来到了伙房盛饭,他看到火上是热腾腾的和子饭还有锅里的玉米窝窝,还有一些办好的野菜豆腐。他盛了一碗饭来到娘屋里。

    “娘,爹还没回来。”他回来没有看到爹,他于是问娘:

    “这两天,你爹说戏台人多,来了一个名角,戏一晚唱好几场,你爹为了多卖几个铜板,中午吃了饭没有休息就走了,晚上回来也很晚。”娘在炕上躺着,见儿子进来,她起身坐了起来。跟儿子说着:

    “娘,不要让爹出去了,更别让爹那么晚回来了。家里有俺出去做事就够生活了。”

    李庆听见娘又咳嗽了。他问娘:“娘,你的药按时吃了没有?”

    “路星每天给俺吃。”娘又咳了一下,说着:

    吃过饭,李庆跟娘说了一会儿话,回自己屋里了。

    “娘白天咳嗽厉害吗?”回到屋里,他问媳妇:

    “娘这几天吃了药也不见好。还是咳嗽。”李庆回屋里看到娃睡了,他也躺下了,媳妇跟他说:

    李庆想到李郎中最近一直来创儿家里坐堂,他也想给娘瞧瞧,第二天,他见到创儿跟创儿说:

    “李先生来了,给俺娘瞧瞧病。”

    “过几天就来呀,来了俺去把婶接过来。”创儿答应道:

    李梅自男人回来后,日子平静下来了。公公的身体最近一直不舒服。她见公公不想吃饭,她想到街上那个卖草药家里来了一个郎中,给许多家瞧好了病,她也想让公公去瞧瞧。这几天她到郭林家问了几次,看郎中没来。她一直惦记着这事。

    三天后。

    李郎中一早就来坐堂了,创儿心里一直记得李庆前几天说他娘不舒服的,郎中来了,他首先想起李庆娘需要过来瞧病,他接待了郎中,沏好茶,摆上了点心和水果,安排好了郎中,他让爹陪李郎中说话,他抽身到李庆家,去了李庆家。他看李庆出门做事了,不在家。创儿跟路星说:

    “给婶穿戴好,俺把婶带过去,让李先生瞧瞧。”

    路星忙给婆婆收拾穿戴好,把婆婆送出了大门,出了门,创儿喊了一个轿子。把李庆娘扶上了轿子,嘱咐轿夫后,一起回到了家门口。到家后,发现病人已经排起了长队。他把李庆的母亲安排到了李郎中面前,李郎中先给李庆母亲面诊后,说了一些注意的问题,写了一个方子,创儿给抓了药,把李母喊了轿子送了回去。回去后,创儿叮嘱路星把药熬了,每天给李母按时吃药。创儿说完离开后,赶紧回到家。

    一进院子,已经挤满了前来看病的街坊上的人。许多都是一家人好几个人都来了。院子里挤得满满的。

    “爹,今天俺在这里抓药,你休息去吧!”创儿看爹忙碌,爹的身体需要休息,不能太劳累。所以他叮嘱爹去卧房吧,他来抓药配药。

    “李先生,给俺瞧瞧,俺一直身体不舒服。”一位中年妇人恳求的跟李先生说:

    李先生仔细观察了他的面相,询问她的饮食习惯,细听了她的脉搏,看了她的舌苔。给她做完望闻问切后,写了一个方子,嘱咐她回去按时喝药,注意保暖,不能吃生冷食物。

    这个妇人拿过李先生给的方子,来到西屋抓药,西屋摆满药柜的药房,创儿在这里配药抓药称药。佳慧的父亲是记账先生。

    东屋是做成药药丸的地方,巧音和另外两个媳妇还有一个新媳妇在那里做药丸。

    新院子,屋子有十多间,堂屋有五间。东屋有三间,西屋有三间,南屋有三间,大大小小共二十间屋子。这个院曾经是大户人家的马圈,后来不养马了,改成居住了。创儿找到这个院子的时候,大大小小的里面住的30多口人。因为这家的大少爷抽了料子,把家底败光了,还出售了这个院子。

    这个院子有一般普通院子的四五倍。院的中心是以前的骑马场,所以院里能容纳几千人,找李郎中看病的,院里可以容纳下所有来看病的。

    这次郭林选中这个院子的目的就是,考虑到这个院子可以让家里许多代子孙住进这个院子。这个院子的面积可以盖多个仓库,可以储藏足够的药材,库房有五大间。还有五间粮仓。即使遇到天佑不测的时候,家里的屯粮可以吃两年。

    巧音今天早上和媳妇们又做出来一些丸药。今天上午来看病的抓药已经用去一半了。佳慧,玉莲,茉莉,巧音一天不停的做丸药。李郎中已经从早上到晌午,一直不停的接待前来找他治病的病人,人数一直不减少,看完了一波又有进来的。这样看下去人数越来越多。创儿想,控制人数吧。要不这样下去,李郎中就吃不上饭。每天饭做好了,一热再热。中午饭不吃,晚上又重新做了。

    “茉莉,给李先生晚上再重做一些新鲜的,中午做的就不吃了。”

    “今天晚上炒四个菜,两个肉的,两个素的,主食肉糕和水饺。热上一壶黄酒。再炖上一锅排骨。晚上给李先生带上水饺和排骨走。再蒸上一锅花卷给李先生带上。熬上一锅八宝饭。”

    茉莉每次给李先生单独做饭,李先生吃的跟家里人不一样的。

    每次李先生吃的饭都是备好的上等饭,家里的人吃的是早晚都是粗粮素菜。中午吃饭有一顿有荤菜。

    这是郭林给家里定的规矩。客人才可以吃细粮。家里人一天只能吃一次细粮。只有一次有荤菜,平时都是素菜。

    只要李先生不吃饭,家里人这一天都不能吃饭。

    “爹,今天下午这个点了,人数还是不减,怎么办。”创儿问爹:

    “只要李先生继续,咱们就继续。”

    每次李先生来坐堂,李先生不吃饭,家里每个人都不能吃饭。郭林告诉家里人,只有李先生吃了家里人才能吃,除了去学堂的孩子可以吃,娃们吃了饭要去学堂。

    玉莲爹最近不舒服,今天晌午,玉莲把爹带来来了。

    “大哥,俺爹一直不舒服,让李先生给俺爹看看。”玉莲跟郭林说:

    “进去吧!这会儿人不多,有人回去吃饭了,人少了赶紧让李先生瞧吧!”

    玉莲扶着爹进了堂屋。玉莲看到李先生面前有两个女人,是一对母女。女儿陪着母亲看病,李先生正给一个老妇人看病,从她的面色,李先生看出她有妇科病。给妇人号了脉,听了心脏,嘱咐她了饮食注意。给她开了方子。准备跟闺女去拿药。起身后,妇人给李先生鞠了一个躬。

    接着女儿拿着方子,来到药房,药房在门口的一侧,她把方子给了郭林,郭林按照李先生写的方子,拿了药给了女儿,母亲在门口等着女儿拿了药,母女俩结伴走了。

    玉莲看没有人看病,她问扶着爹来到李先生面前。跟李先生说:

    “李先生,俺爹头疼已经好长时间了。”

    “大约多久了?”李先生问玉莲:

    “有一年多了。”玉莲说:

    “吃过什么药?”李先生问:

    “吃过一些中药。有活血的。黄芪,当归。”玉莲说:

    李先生看了玉莲爹的舌头,号了脉。李先生望闻问切后,开了方子。玉莲去药房拿了药,扶着爹回了屋里,她说:

    “爹在闺女这住两天吧!”

    “俺回家。”玉莲爹说:

    “闺女家不能住?”玉莲问爹:

    “这不是俺的家。”玉莲爹说:

    “爹吃了饭走。”

    玉莲爹,已经到了古稀之年,身体状况越来越不如从前了。家里有媳妇服侍他,女儿是别人家的媳妇。他不想麻烦女儿,他天性好胜,不求人。

    “你送俺回家。”玉莲爹固执的性格。玉莲拿他没有办法,只好送爹回去了。郭林看玉莲爹来了,一再挽留他吃饭,玉莲爹执意要走。郭林让创儿要了一个轿子,送了回去。

    天黑了,李先生还一直给病人看病。做好的饭,热了凉了。

    创儿送李先生回来已经三更了。一整天院里出出进进的人,川流不息。此时屋里的灯都息了,只有茉莉开着一盏微弱的灯,等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