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大风歌
繁体版

卷一初起 第五章 比窦娥还冤的吕泽

    吕方发现,司马迁不仅在《史记》中完全漠视吕泽的战功,甚至还昧心地将很多本应属于吕泽,或者是属于吕泽所部的功劳,都划到了别人的身上。

    比如,灭龙且之功就被完全划到韩信和灌婴的名下。

    因为吕方在史记的章节中发现,有“阳都侯丁复属悼武王杀龙且彭城”、“高龄侯王周以都尉破田横龙且”的记载。

    这句话已经明确表明,杀死项羽手下第一大将龙且的,不是韩信的部队,而是属于吕泽的丁复的部队。

    经过查找,吕方还找到击龙且一战,并不是只有韩信所率部队,还有丁复和刘贾等人的部队参战。

    这表明,史记中的记述,在一些地方有一些矛盾之处,吕方深究后又发现,所有有矛盾之处都和吕泽或者他的部下有关。。

    有了这个发现,就很好理解司马迁把一些功绩张冠李戴的原因了,毫无疑问,这是为了消除吕泽和他部下的功绩,才把功劳就归到了韩信的头上。

    因为,在吕后死后,以陈平、周勃为首的大臣们开始诛吕,而这些人几乎都是刘邦在世时的亲信老部下,他们不仅诛杀吕氏家族,还牵连了很多吕氏一脉的将领功臣,几乎所有吕泽的老部下,只要还没死的,都被找借口借机诛杀,并夺其封爵、封邑。

    如果陈平、周勃等人短时间内无端或者以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诛杀了大批立下赫赫功绩的将领,显然是不合常理的,会明白地告诉世人,杀这些将领的真实原因就是他们是吕泽的部下,这显然是不会被后人所接受,甚至还会被后世人所诟病,因此抹杀这些将领的功绩,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吕方还发现,吕泽手下的将领不仅人数众多,还大多能征惯战,其中尤以陈豨、靳歙、丁复、傅宽等人战力最为强悍,所立功劳也最为巨大。

    而这些人也最让刘邦忌惮,甚至因不愿吕泽手下因功占据高位显爵的刘邦,也不敢做得太过份,以至于在封赏功劳时,刘邦就对吕泽部下采取了低封厚赏的狡诈手段。

    如这些人的封邑,普遍比许多在沛县起兵时就跟随刘邦从沛县起兵的亲信老人还要大,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最为明显的就是丁复,被封为阳都侯的丁复,虽然在高祖十八功臣中排名十七,可封邑却多达七千八百户,仅次于萧何、张良、曹参、周勃四人,这足以说明丁复的战功确实卓著。

    如此一来,既可以避免吕泽的势力过于膨胀,但又不好寒了将士们的心,对吕泽老部下多加封邑予以补偿也勉强可以平复这些人心中的不满,在封赏后,果然也引发了不小的波澜,吕方估计为了不引发新朝震动,吕泽一定对安抚压制这些手下做了许多工作。

    对于削弱吕泽实力的不光彩手段,刘邦并不是在大功告成后才开始的,而是在楚汉相争时,也就是应该在吕泽帅所部刚刚归附不久,刘邦就开始了他的小动作。

    在兵出汉中后,就逐渐开始有意识地分散吕泽的力量,如丁复、陈豨、靳歙、靳强等部,都被刘邦从吕泽身边调离,由于长期游离在外,几乎不再和吕泽有机会接触,他们同吕泽的关系渐渐疏远就是很正常的了。

    而且,最让吕方惊异的是,在刘邦逝去之前,领兵在外的吕泽,在所部根本没有大规模作战,甚至也并没有史书记载吕泽的部队有过大败的情况下,吕泽竟然莫名其妙地战死沙场了,这很难不让人怀疑这是刘邦的手段。

    因为,在刘邦死后,如果吕泽还活着,论地位之高,威望之重,遍寻朝野,再无一人可与之比肩,惯使手段的刘邦难免会担心刘家江山改名换姓。

    越是考究,吕方就越是惊讶!吕泽本人绝对受到后世史家的极为令人不平的不公正待遇,为开创大汉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吕泽,就这么被司马迁的一支笔给埋没了!

    吕泽的冤屈,比之窦娥更甚百倍。

    立下如此赫赫战功的吕泽,竟然被这著有“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太史公完全无视,甚至是有意回避抹杀,这让吕方不禁对青史传颂的司马迁低看了一眼,即便他是遭受威压之下不得已而为之,也同样如此。

    吕方甚至认为,司马迁著史的公正性也是要打引号的,至少司马迁迫于压力书写了并不完全真实的历史,给后世留下了众多历史谜团。

    吕方还认为,正是因为有着众多带有吕氏印记将领的存在,高祖才最终没有敢废掉吕后之子刘盈的太子之位,以他心仪的戚夫人之子刘如意取代。

    吕方可不相信,一向信奉实力至上,政治手腕又十分高超的高祖,怎么会仅仅因为手无缚鸡之力的什么商山四皓跟在吕后之子刘盈身边,他就会改变更换太子的主意!

    也正是因为有众多这些打着吕氏印记将领的存在,吕后也才敢于在刘邦死后大杀刘邦后人,欲以吕代刘。

    吕方一边在心中暗暗为吕泽和吕氏家族大大鸣不平,一边努力思考着他的未来。

    难道,,自己也要让后代步历史上吕氏家族的后尘,最后落个被诛杀的命运吗?

    而如果不想让这样的悲剧出现,那他又应该如何去做?

    你们的支持!就是醉马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