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息日记
繁体版

第三章:跨物种沟通

    月水1416.6.3

    今天的课程十分有意思,我学会了跟其它动物沟通。以前只能罩着它们感受它们的情感力场,偶尔传递一些我自己的意图,但是动物们的反应都淡淡的,可能是听到了我在说什么,但是不理我;也可能是完全不明白我在说什么,根据课上所讲,前者证明我还未跟动物建立相应的和谐关系,对方不乐意跟我互动;后者证明我的结构运用并不恰当,在我的意图未传递至动物的理解功能之前,就被阻碍了,这个阻碍,不是我的、就是动物的结构。当然,如果用触角远距离接触的话,那还会跟环境因素相关。一般情况下,环境对我们与动物的沟通并无阻碍之用。

    我跟一只在啃树叶的小虫子聊了聊,我先是将自身结构覆盖其身,感受到对方传来受惊感后,我迅速地将结构融入小虫,并且向它传递友善的情感;这样子维持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又将自己的心中对它的好奇感透露出来,见它并没有异动,我就将自己的好奇转化成一点讯息,小心翼翼地互送它进入了虫虫的理解区域,松开保护的同时加强好奇感的力量传递,我的讯息的内容是“树叶好吃吗?”,小虫回答的很迅速,“好吃”伴随着愉悦与自然而然地享受;我松了口气,成功了,然后我就继续交谈下去,虽然每次小虫的回答都很简练,有时还会沉默,这估计跟它的认知有关,但是每次伴随信息而来的或喜或惑的感受,使我知道,我们之间建立了一个和谐的关系,我可以跟动物沟通了。如果有人在这里的话,我肯定能跟他(她)聊天。

    动物的我会了,那么进阶版的就是植物了。老师说,植物的各种感受不会遍布体表,那样子对他们的伤害太大,大多都聚集在某一区域的某一点,这个区域并不好找,它通常是隐藏着的,但肯定在植物的本体那里,而找到区域后的定点也不是那么容易,因为植物的感受被保护地太好了,而且一般情况下,并不会有多大的波动,所以感受着就跟普通植物的结构差不多,很难分辨,更别说传递具体信息了;用时,不同种类的植物藏情的区域也各有不同,目前科学家们并未就它而总结出一个确切的经验规律;所以我若是想要跟植物沟通,那么我就需要先将自身结构覆盖至植物全身,无论根茎叶,这个过程需要细心谨慎,因为稍有不慎可能就会网不住那点情感集中地了,再然后,我需要从外在干扰植物的平静,从里面用自身结构排斥也可以,但是这样的惊吓不利于后续和谐关系的建立,同样,干扰的程度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必须保证让植物既可以有一定的情感波动又不过大或过小,而且干扰频次不能过多,也不能让植物知道你是故意干扰对方的(不要直接用手去摇它),所以这个时候,用风干扰是更好的,模仿自然且涉面更广,但是我不会用,所以只好模仿雨水,这种精细的控制很不容易,而且即使跟植物建立和谐关系后,对方会回答你的东西依旧是有限的,这跟认知并没有多大关系,而跟对方日常生活中接受刺激的低频率相关,所以很少有人费事去弄这个技巧,除了接受教育的学生。最后我虽然通过这次进阶版的学习了,可就是感觉身体结构酥酥软软的,典型的耗力过多。

    对于跟植物的沟通还有一种更软的方法,就是耗时过长,没有强大的意志,那就是一门不划算的买卖。这种软方法是经常、最好一直待在植物体内,释放善意元素,表达和谐沟通的欲望,然后,像钓鱼一般,一动不动地,静静等候猎物的上钩。在这期间最好有人可以帮你送食,要不还未待植物有什么动静,自己就先被自己耗死了。

    叶子是跟一只小狗建立联系的,她在听说我跟毛毛虫聊天后直追着我跑,还说我那么想要吃掉它之类的。真心冤枉啊,我出门后第一个遇见的动物就是小虫,而且它还不会乱跑,这跟吃叶子...没什么关系。我好像明白叶子追我的理由了。